sundrago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dragon 为了科学的梦想而奋斗……

博文

两个时代的比较

已有 6821 次阅读 2010-4-29 01:19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科技史视角:“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探险”比较研究

 

作者按:这篇文章是本科时候写的一篇小文章,所以有很多不足之处,也不属什么正规的论文。但我个人对于科技史非常感兴趣,所以贴到网上与大家讨论讨论,各位朋友权当一乐,观点不同也不要太过在意,欢迎拍砖。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上,部分观点为转述他人观点,不代表作者观点,本文只用做博友之间交流讨论,请勿用做其它用处。(刚开始用博客,格式之类的东西实在是不会调啊,一头雾水,⊙﹏⊙b汗)

 

摘要:郑和和哥伦布是两位世界闻名的航海家,相距一个世纪却有着同样伟大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的功绩。而他们的航海之间又有什么异同哪?本文在科技史的视角下,就他们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等有关内容进行了一些比较和讨论,让大家能够更好,更清楚地看到他们两者的船队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整个科技水平的异同。同时本文还说明了一些他们的航海对科技史的影响和科技发展对他们航海技术的影响。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探险   科技史   造船技术   航海技术

 

一直以来,关于郑和和哥伦布的比较就很多,但多是从他们的功绩以及历史意义来比较,鲜有关于科技史的。今天,我就在科技史视角下对他们的航海做一点自己的比较和研究。

一、航海时间

虽然说航海时间并不能反映多少关于科学史的东西,但是作为一次比较研究来说,我认为把时间先说明一下能使我们把他们放到他们所在的那个历史背景下进行考虑对比,更有利于我们看到他们之间的差距,更好的进行比较。

 

郑和的第一次航海是在14057月,而哥伦布的第一次航海是在14928月,前后相距87年。就航行次数和总计时距而言,郑和航行7次,前后历时28年,哥伦布航行4次,前后历时13年。 [1]

 

再拿郑和与其它几位世界有名的西方探险家做一下时间上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郑和下西洋比达伽马的航海探险活动早92年,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早114年。

 

一目了然,郑和的航海比起西方的航海探险早了一个世纪左右,我并不是希望借此说郑和下西洋是多么伟大,中国当时的技术是多么的先进。而只是希望大家把这100年的时间考虑在内,把这100年的发展考虑在内,然后再进行我们的比较。

二、造船技术

船舶无疑是航海时最为重要的工具,因此也是最能反映一个国家航海水平的指标,船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一次航海的成功与否。下面我们就先对他们航行所用的船舶以及当时的造船技术作一下比较。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总数在100200艘之间,其中长度超过100米的大型“宝船”有4060艘,最大的长度超过150米,宽度超过60米。出行的人员,有27000人之众。而郑和的宝船估计为1500吨级,仅其一艘即可装纳约2700人。这样的规模,完全是空前的。

 

这些船只,是在江苏的南京与太仓制造的。江南地区的船只,大多是平底、多桅、方头、方艄的沙船。平底,吃水浅,受潮水影响小,不易搁浅;多桅则多帆,多帆则快速。沙船的缺点是平稳性差,为此,在船身中间的两侧加装了披水板(腰舵),在底部两侧加装梗水木(舭龙筋),在船尾挂太平篮(遇风浪大时装上石块放入水中),从而大大增强了平稳性。特别是装了披水板后,使得原来已具备的逆风张帆行驶的能力更为增强。这样的沙船,在七级风力的情况下照样能安全行驶。[2]

 

此外,郑和下西洋时的船队是一个综合的体系,些学者根据文献如《龙江船厂志》、《武备志》、《西洋记》、碑刻等记载结合郑和航海的需要进行研究,认为郑和下西洋的船最少有7,包括:宝船、马船、战船、座船(战座船)、粮船、水船等.宝船——帅船,取宝之船.马船——快速的综合补给船,搭载中层官员、军需品、各国朝贡的动物,并能作战.战船——护航用,吨位小,机动灵活,配有火器和战斗员,保障整个船队航行安全.座船——用于船队防海盗袭击和执行两栖作战.粮船——装载粮食和副食品.水船——储存运载淡水.在当时世界的航海,都没有此船,配置专用的水船,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说明造船技术的先进和航海能力。[1]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郑和船队的确是在统一指挥下形成的一支实力雄厚、组织严密、能够长期实施两栖作战的特混舰队,整个舰队犹如一艘当代航空母舰。[3] 可以说,郑和船队是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作战需要来进行编组的,在统一指挥下形成一支严密的船队,这也是他创造成功远航的重要基础。

 

而哥伦布航行则最少3只,最多17只,最少约90人,最多约1200-1500人。他的第一次航行只有“圣玛丽亚”号,“平塔”号和“尼尼亚”号3艘船,船员90人。[4]P192

 

有报道称“据记载,1501年哥伦布带领着四艘帆船开始了第四次远航。到了1503年,就在哥伦布决定起航返回西班牙的时候, Vizcaina号突然开始进水,最终在 Belen河入口处沉没。据称, Vizcaina号是双桅帆船,船身由橡木或松木制成,排水量100吨。船只残余是用木制钉、而不是铁钉建造的,显示了这是一艘很古老的船只。另外,该船底部并没有石墨覆盖。”[5]从这段报道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哥伦布所用的的船只是非常简陋的。

 

这一切都说明了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是非常先进的,并不比相隔几乎一个世纪的欧洲要差,甚至说在某些方面还要先进。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在造船技术上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比如在沙船上加装披水板、梗水木、太平篮等装置,使得其更加适宜海上航行。再如郑和的整个舰队船舶种类齐全,编制完善严密,在这整个航海史都是一个伟大的尝试,他给后人的远航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郑和的航海也将这些先进的造船技术展示给了世界,推动了整个世界造船技术的发展,对世界造船史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客观地讲,由于郑和并没有到达欧洲大陆,所以他的航海并未给当时西方造船技术以多大的帮助。

 

而哥伦布当时所用的船只非常简陋也并不代表当时西方造船的水平不高。客观地讲,这与他们的目的有关系。哥伦布船队是以海域探险航行,主要目的是寻找黄金、香料和开辟航路,并非在前人已涉足的海域专门搞运输,他们需要坚固灵活、适航性强、成本费用适当的船,着眼于实用价值,注重效益,因而也就不会像郑和下西洋那样为了显国威和夸富强,专门耗巨资建造一两艘巨大船舶了。[6]实际上,随着一个世纪内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国造船术的传入,15世纪时欧洲的造船术也有了很大进步。过去的帆船使用旧式三角帆,只适宜于在地中海周围航行,这时出现了新式的多桅、多帆的大型海船,具有船舱宽、速度快、安全性能好等特点。[4]P191这也是哥伦布能够进行远洋探险的条件。而哥伦布的探险更是给西方的造船技术以极大的刺激,新大陆以及财富的刺激使得他们造出了更多更好的船只,这也是为什么哥伦布的船队能够一次比一次庞大。而新技术的应用也更好的促进了探险活动,同时使得以后的麦哲伦、达·伽马等人的航海探险有了更加先进的造船技术。

 

由此可见,虽然哥伦布当时所用的船只要比郑和逊色的得多,但他们一样都为当时的造船技术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促进了当时的造船业,推动了整个世界造船史的发展。

 

                    

                                                                                       宝船复原模型

 

                   

                                                                                    哥伦布首次西航过程


三、航海技术

一)定向技术

定向技术,也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导航技术,它是整个航海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技术,是航海过程中的眼睛。同时它也是古代最为复杂的技术,它分为天文定向与地文定向两个大类。

 

天文定向方面,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1]

 

牵星板是由12块正方形的乌本板开板配套组成。乌木板最大的一块边长24厘米,以下每块边长递减2厘米。最小的边长为厘米方形象牙板的四角都缺刻,缺刻的长度,分别是最小乌木板边长的1/23/41/8。牵星板使用时的基准一般为北极星。观测的取木板的中心,伸直手臂,将木板的上边缘对准北极星为地星距水平的高度。所以备有12块木板与象牙雕刻板,就是为了求得了北极星的高度,也就能计算出所在地的地理度在低纬度。[2]

 

地文定向方面,郑和使用了航海罗盘,大家知道,指南针是中国人发明的,在海上用的是水罗盘,它用磁针拴在灯芯草上,固定起来,防止海上的摆动,不论海水如何颠簸,指针都可以正常地指示方向,这就是海罗盘。当时的海罗盘分24个方向,24个方向,是48个指向,每一个指向相当于现在360度的7.5度,就是它的指度非常精密。[8]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1]

 

郑和船队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地文导向仪器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程度。他的航海定向技术在当时乃至以后若干年内都处于全世界领先地位。

 

而哥伦布方面。14世纪后西方航海技术后来居上,由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数学发展很快,几何三角学的发展可以制作某些数学表,使之有效地用于航海,致使欧洲进入了数学航海的新阶段。[9]哥伦布就接受过这种专门的训练。

 

在哥伦布的航海过程中,有报道称“习惯于在欧洲的大西洋海岸使用罗盘的海员们,看到的罗盘指针是指着比北极略为偏东的方向。而这个船队离开加纳利群岛四天之后,发现指针指向北极偏西的方向了。由于当时人们并不了解地磁场带来的磁偏角问题,所以都惊慌起来。罗盘失灵,只有靠北极星定航向。[10]”报道中哥伦布的船队使用了地文定向和天文定向两项技术,这说明当时的欧洲也能很好的使用天文和地文航海技术,对船只的航行进行准确的导向。只是他们没有将天文和地文定向进行有机的结合,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实际上,作为“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一直是中国的专利,直到1213世纪中国的罗盘针次才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方,到14世纪已经被欧洲普遍使用。[4]P191而哥伦布所使用的罗盘,正是从中国传入的。所以说郑和与哥伦布在这方面是相互传承的,哥伦布学到了这种先进的技术,并把它传播给全世界,极大的推动了整个航海事业的发展。

            

                                                                 罗盘

二)海图

郑和航海给人类留下最珍贵的一件实物,便是郑和总结了几十年下西洋的航行实践、对航行海域进行了大量调查与测量、精心绘制的《郑和航海图》。图中详细记载了亚、非海域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等。而更重要的是,他对沿岸主要陆上目标逐一注明了目标方位、对应的航向等数据,成为世界上最早、最精确、最完整的洲际导航图。郑和的海洋调查活动,比历史记载最早的著名的英国挑战者号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郑和航海图》不仅是世界航海测绘史上的一大创举,而且是郑和航海从经验航行过渡到综合导航和定量航海的真实记载,是研究郑和及世界航海史极为珍贵的史料。[3]郑和的航海术,也主要记录在《郑和航海图》中。它是一部最早的远洋航用航图。

据“当时西方航海人员使用的海图是波特兰图(图上画有罗经花)[9]”以及当时的一些资料我们可知哥伦布当时使用的正是这种波特兰海图。

而与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1]

由此我们可知,《郑和航海图》在早了一个世纪的情况下是非常优越的,他具有相当高的科技水平,对整个航海史,乃至科技史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哥伦布的贡献却是更加伟大的,因为他不仅补充完善了其海图,更因为发现了新大陆而使得世界地图得以完善。他发现并标注了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这在整个世界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抛去其其它影响,仅在科技史内就使得航海技术得也大幅提高,使后代的航海更加容易。而这条路也成为他的后辈们航海探险的指针,引发了空前高涨的航海探险活动。

           

                                《郑和航海图》

 

三)其它

在其它一些方面,郑和的航海技术也是非常先进的。比如计程、测深还是针路设计各方面,都居于领先的地位。

计程,在当时没有现代仪器的情况下,是用巧妙的土办法实施的。在船头把一块木片投入海中后,就从船头跑向船尾,看木片的情况,就能知道大致的速度。也有用燃香计量时间,看木片从船头到尾部的时间是多少,用船的长度除以时间而求出速度。知道航速,也就能计算出大致的里程了。这与现代的扇形计程仪测速有些相似。

测深,略为简单些。相传至迟在唐代末年已经有“下钩”与“以绳系铁”二种测深方法,稍晚些又有用纲(大绳)测深的方法,最深可达五十余丈。到宋代,测深已达到七十余丈。

针路设计,是指用指南针(罗盘)引路,宋代已经产生。记载针路的专书,称为针经(或“针谱”、“针簿”)。针路是预先设计的航程,而海图是已经航行的记录。现在保存下来的海图不少,其中包括郑和下西洋的海图(见明茅元仪辑《武备志》卷末所附“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2]

郑和的这些成就都是极为宝贵的航海史料。对于以后航海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四、结语

对于郑和与哥伦布,也许这样的比较是远远不够的,但我只是想在科技史视角下做出一点自己的比较。通过这些比较,我不是想说明郑和时中国的科技有多么的先进,而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更加了解这两次伟大的远航,让大家在科技史的视角下看一下它们的异同。其实,无论怎么说,郑和和哥伦布都在他们自己的时代作出了伟大的贡献,都推动了科技史的发展,都在整个世界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我对于他们的所做的比较,也许不仅仅是他们的航海的比较,而更是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到15世纪的中国与一个世纪后欧洲的科技差别,以及它们科技的发展。

最后,我引用何顺果教授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郑和是旧时代的辉煌,而哥伦布则是新时代的开端”。

 

参考文献:

[1]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航程与功绩http://www.moc.gov.cn/zhenghe/lishi/t20040108_7997.htm

[2] 郑和下西洋的科学意义http://www.qdkfq.com/datalib/2003/Phylogeny/DL/DL-174399/

出处《发明国度·中国科技史》

[3] http://news.sohu.com/20050721/n226394437.shtml

[4] 孙铁,《影响世界历史100事件》

[5] 哥伦布帆船重见天日http://www.dayoo.com/gb/content/2001-11/07/content_266203.htm

[6]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郑和下西洋比较文摘http://www.zhenghe.org.cn/jiemi/ShowArticle.asp?ArticleID=745

[7] 张圣坤。郑和下西洋的历史遗产 文汇报

[8] 毛佩琦。百家讲坛——《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下)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50714/102338.shtml

[9]  15-18世纪航海仪器的发展http://shipmuseum.sjtu.edu.cn/zhuanti_detail.asp?zhtid=8

[10] http://www.ycrml.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32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245-317321.html

上一篇:开博第一篇——浅谈自己关于博文的一点想法
收藏 IP: .*| 热度|

5 盖鑫磊 侯成亚 张旭 高绪仁 孙晓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