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小冬 (Foster Fei)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osterfei2 主要研究领域: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

博文

纪念格拉泽逝世一周年

已有 1126 次阅读 2023-1-19 12:2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19/01/2023


巴尼,



去年一月,你永远离开了我们。几个月前,你的家人和我们一起参加了追思活动(线上+线下),怀念你的一生。


我可以告慰你在天之灵的是,在2022年,几位你直接或间接支持过的学生和我(Chen, Feng, Wang & Fei, 2022)在英文世界里发表了第一篇涉及扎根理论在中国的运用情况的文章,并反思了我们各自的扎根理论研究历程。最重要的是,我们还指出了洋人的/英文文献中的一些错误和问题,而且这些错误和问题是第一次被几位来自中国的同事(我们)指出的。这自然让我想起多年前在你家小住几天期间,你提醒过我的,不要以为这些问题(当时没有直接聊扎根理论这一方法论,而是在聊一些学术现象)只有中国才有,国外也一样。此外,几位同事(包括两位学生)和我(Wang, Shi, Li & Fei, forthcoming)最近刚刚完成了“Following suit: why some choose to remodel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 in China”一文。作为扎根理论在中国(GT in China这一系列的一部分,我们进一步指出并分析在英中文世界里、与改造扎根理论相关的各种乱象。借用你之前的说法,你也应该很早就看穿了,这些人太想从扎根理论里捞好处了,为了发文章/出书/评职称等目的,不择手段(篡改、撒谎、剽窃等等一样都不少)。


换一个私人的话题,现在我每次看到与你的城市有关的新闻以及你和夫人都爱看的电视节目都会让我触景生情。我时常会和Andy聊到你,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我前几天还在电脑里翻一下老照片,我非常想(暂时无法)找到的一张是,几年前你送我到你家门口停车场后转身往回走的背影,因为当时我已隐约意识到,这可能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和道别。信里的这张照片是扎根理论50周年活动时拍的,你看上去太棒了!


好了,就先聊这些。等到明年这个时候我会再来,到时候应该会有两篇新的英文文章(其中一篇已经进入修改阶段),我想你一定会非常感兴趣。



很爱你+想念你,





又及:以下是几位来自中国的同事的消息。


[王颖] Greetings from China. We are very fortunate to live in such an era during which we can learn, communicate and share knowledge through the Internet. Because of the unique charm of grounded theory, it has brought people together and generated the excitement of thinking and doing research in an entirely different way. It is your contribution that we will not forget.  (2023/01/18)

 

[石梓昕] 我第一次觉得写论文很神奇,是在写一篇论文的时候,那篇论文非常大程度上受到了一篇1987年的英文文献的启发,而且这篇文献的作者,非常非常不出名。可能他也不知道,几十年后,他的文章帮了一个中国的学生,这种跨越时空与地点的几十年的交流,是一种无法言语的奇妙感。我同样觉得与格拉泽的认识很神奇,我在十年前绝对想不到我和他会有这种链接,但是在十年后我觉得很幸运,和他会有这种链接,虽然他同样也不知道,他如何帮助一个中国的学生成长。他在创建扎根理论以后的几十年间,用这种跨时空的方式和每一个人交流着,包括我。最重要的是他的思想以何种方式引导我们成为理想的自我,我感激有这样的思想存在,我也因此觉得这是一位无比让人尊敬的学者。所以我并不觉得他消失了,因为他依然影响着,改变着这个世界以及每一个人。(2023/01/18


[李晗] 很感谢在探索认知世界的方法之路上与格拉泽相遇,因为扎根理论相当有力地回应了我关于方法论选择的很多疑惑。我也常常庆幸循着格拉泽的译著结识了费老师,这给了我非常多继续静下心把扎根理论搞清楚的动力和很多更为具体的帮助。费老师的勤勉、严谨和对学术的热情也总在感染着我。格拉泽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学者,用后半生去阐释自己提出的方法,但它还是不断地面对误解、扭曲,这让我觉得遗憾。我在想,这其中不仅仅有学术道德的问题,从更大的方面来说,这可能也体现了人类思想传播的一种特性。思想一经吐露、传播,就很难再受说话者的控制,它几乎不可避免地会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和再次传播。尽管对抗这种特性是艰难的,但我依然坚信尽力去澄清是非常意义的,并且很有幸参与其中。说不定会有机会在其他世界不知道以什么存在形式与格拉泽相遇(嘿我真的这么想),或许那时我们能因这份此生的坚持会心一笑。愿格拉泽一切都好。(2023/01/19

GT Celebration 1.JPG

(Photo by Courtesy of Grounded Theory Institut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8901-1372619.html

上一篇:扎根理论方法论在世界各地被改造的乱象(1)
下一篇:批判性地阅读扎根理论英文文献(4) 
收藏 IP: 183.226.234.*| 热度|

0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