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彦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彦

博文

客体是由主体设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以东方甄选为例

已有 1325 次阅读 2023-3-4 21:5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2023-02-22(3)

我们的直接经验表明,人面对的世界是一个与人不同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世界。包括人自身在内的无数事物,无论人的主观意识是否关注,它们或者他们都客观的在那里。换言之,主体与客体是分离的或者至少是对立的。当然,哲学可以提供另外的解释,比如,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必须经过人的主观思维,所以,主体与客体是无法分离的、主客对立是虚幻的,等等。但是,即便我知道甚至承认这些说法,那又如何?当我离开这个课堂之后,我不还是要继续面对那些我无法摆脱的客观存在?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哲学解释本身,而在于哲学解释能否产生让现实发生改变的力量。

在这里,我并不是要否认主客对立的现实存在,而只是想说,对事物客观性的坚守,可能会导致思想的禁锢。反之,如果能意识到所谓的客观性其实只是主观的设定,那么,就有可能发现全新的机会。在正式进入讨论之前,可以先用一个现成的案例来呈现我的观点。

最近一个热点新闻是俞敏洪和董宇辉的东方甄选:由于国家政策的突然调整,原本准备大干快上的新东方,不得不进行艰难的转型,涉水网上直播带货,但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和原则。在经过初期不成功的尝试后,突然因董宇辉的“诗和远方”爆红,在许多有农村情怀的知识精英的支持下,收入大增、股价飙升。但近期因行业门槛低竞争激烈,收入增长乏力,不愿顺从所谓公认商业模式的东方甄选,其股价又连续下跌,引发新一轮争议。

在我看来,东方甄选的情怀和坚守虽然值得敬佩,但是,在商业模式上,他们可能犯了一个固化二元设定的错误。从主客关系的角度看,客户可以说是主体,乡村能够提供的产品则是客体,而东方甄选做的事情,就是通过直播带货,在客户和乡村产品之间建立一种商品买卖的联系。根据普通知识分子的传统认知,农村往往代表的往往是贫困和落后,能够进入他们目光的只有农村的特色农产品。迄今为止,这似乎也是东方甄选的设定。

但是,这样的主客设定是唯一的吗?有没有可能被扬弃呢?我的回答是,当然可以!因为,现今的中国农村不仅只能提供农产品,还是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对远离农村的许多城里人来说,各地农村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有很多可以引起他们兴趣的地方。因此,只要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就能够把那些潜在的联系进行商业变现。比如:

1.      新东方曾对大城市孩子的中小学教育做了大量投入,现在,尽管在教室里给孩子们补课已经不可能了,但游学可不可以?能否利用周末和假期,组织小朋友们去周边农村踏青,在政策和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边玩边学边直播?在游学踏青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可以认识农村的花草树木,品尝农家的各类美食,还可以了解乡村的风土人情,学习当地的传统文化。当然,还可以组织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进行各种联谊活动,让小朋友们以及屏幕后的家长和观众们都一起分享童真的快乐。对了,新东方是教外语起家的,所以,寓教于乐,带着孩子们现场学一学英语词句,再做一些外语游戏也应是顺理成章的吧。而且,所有这些场景都能够和相关的广告无缝衔接。

2.      这个模式显然可以推广到大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到农村的田间地头、院落炕头,一边体验生活,一边作志愿者扶农助农,还能顺带学习和练习外语。边玩边学,现场直播,不仅能展现年轻人的个性,提升名气收获粉丝,而且还有可能获得广告收入。

3.      在此基础上,大量的农村日常,包括农家生活、乡村美景、田间劳动、村庄建设和社区治理等,都可以用双语或外语直播的方式包装起来,向城里甚至国外的观众播报。组织大量有志青年进行新时代的“上山下乡”,把这样的具体鲜活的故事播报出去,必定可以得到包括政府、企业、各级媒体和国内外民众等多方的大力支持。

4.      不只是在中国农村,类似的寓教于乐的双语直播还可以拓展到国外去,向国内观众介绍亚非拉国家的风土人情。凭借中国发达的基础设施以及逐渐强大的国家实力和吸引力,未来甚至可以进一步开辟新的渠道,把大量外国人拉至中国农村安家置业乐业。

根据类似的思路,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总之,中国的农村建设,在中共长期一以贯之地组织和领导下,已经取得很多重要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但迄今为止在国外几乎很少有人了解。这也是李子柒等能在国外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借助双语或多语种的互动,不仅可以把中国农村的故事包装出海,也可以把国外的人和资源吸引至中国农村。

这些方案,新东方和俞敏洪他们自己恐怕也早就想到了,只是之前因为疫情管控还没来得及开始实施。无论实际情况如何,在这里,我只是想以此当作一个案例,表明之前人们对农村和农产品的刻板设定,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限制了人的思想,影响了人的行动。但如果能认识到我们对许多客观事物的习惯上的认知,实际上都是人们的主观设定,那么,当科学和技术变革带来新的变化时,我们就有可能提早抓住或创造出新的机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14-1378914.html

上一篇:哲学不能只是意见,还需要有完整的建构
下一篇:从“我”出发,向“我”回归
收藏 IP: 219.142.144.*| 热度|

1 郑永军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0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