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槃在涧-心外有物趣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考槃在涧 坐在垃圾堆上仰望星空

博文

心外有物(2)巧合、自由意志、老子与冥想-Ⅱ

已有 5366 次阅读 2008-2-3 17:46 |个人分类:心外有物|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让我们把视线从心理学实验中暂时离开,放到2000年前的函谷关。

李耳辞去国家图书馆管理员的职位准备骑青牛出函谷关,被看门的拦住。于是写下《道德经》作为买路钱。《道德经》不过五千言,却言简意赅,博大精深,2000年来,启迪了无数古今中外贤者。然而,2000年过去了,当年的秦篆早已变成了今天的普通话,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子著《道德经》时身边只有那个看门的,无人知道他每句话想表达的真实含义。而国家图书馆时的图书大部分被嬴政一把无名火烧掉,连参照的信息都很难找到。《道德经》的原意已随青牛西去了。

我一直对《道德经》有很多疑问,买过不少书,但均不得要领。上周我机缘巧合下获得了一本《道德经讲义》,才读之下,只觉得讲解精到,豁然开朗。顿时如获至宝。只把第一章看完,便不再看,因为要完全理解和想通书中阐释的思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一口气读完反不好了。

由于书中的一些内容对本文及后问至关重要,先列出来以飨大家,双引号内为书中原文,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一、道可道,非常道

“道之一字。先天先地之先不为先。在后天后地之后不为后。最细最微。无方圆。无形象。大无不包。细无不入。极大。尚有可量。极细。尚有可指。唯道极大不可量。极细不可指。乃是至妙至玄。无极与太极之大道也。可道二字,凡落于言句。便是可道。真静悠久。谓之常。可道之道。即非真常之道也。口既能言。有所形容。有所指示。亦必有所变换。岂能常久乎。故曰。可道非常道一句。”

6个字的原文,《道德经讲义》用了173个字来阐释。然而如果反复诵读。其中竟能发现物理学和心理学的要旨。一直以来我对这6个字极其困惑,读完几本上知道这是正解了。大概是:能够用语言说出来的“道”,不是可以长久的“道”。

 

二、名可名,非常名。

“名之一字。即是无名之真名也。凡有名象。皆可名。谓之名。此为有变有易之名也。无变无易不可名。有变有易。所以谓之非常名。天壤之间。形形色色。品汇何穷。其间安名。立字者无穷。但万物之名。可以安名立字。大道之真名。虽以道字名之。总是强名。毕竟无名。悟可名之名。又悟无名之名。则种种之法。种种皆空矣。”

6个字《道德经讲义》也用了145个字来解释。相对来说没有对“道可道,非常道”的解释那么发人深思,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延续。

一般来说,“道”大概指“规律、规则、本源”等;“名”有的书说是“道的真相”,从这里看,这个解释并不完善,实际上这个“名”应该指“概念、定义”,当然也包括“道”的概念和定义了。我们姑且把这12个字理解为:如果“本源”可以言说,那就不是永恒正确的本源;如果概念可以言说,那就不是永恒正确的概念。

老子用12个字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这几个信息:

1、  万物之间存在着一个“道”;

2、  既然老子悟到了这个“道”,那么这个“道”是可以被人所把握的;

3、  但这个“道”却不能完整无误地由语言表达出来;

4、  同样,万物都可以给出一个概念或定义,但也都不能完整无误地由语言表达出来。

 

卖了这么长的一个关子,可以回到意识上面来了。语言,是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言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

言语思维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两种,外部语言指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表达,而内部语言则是指通过语言作为平台进行思考,就是一个人在那里瞎想。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思考都必须以语言为基础呢?

大多数意识状态下的大脑活动,都是通过文字语言为平台进行思考的。然而文字语言绝非意识的唯一平台,音乐、代数、几何、美术、无声电影,都可以作为意识的平台。比如一个普通人、一个音乐家、一个数学家、一个美术家看到一幅梵高的“星空”,普通人的“意识”是:“这是一幅画,画上有很多星星”;音乐家的“意识”是脑袋里回响起德彪西的“牧神午后”之类;数学家脑袋里冒出一堆公式;美术家的大脑顿时五彩斑斓。

 

关于意识和语言的关系,目前还没有定论,最为极端的说法是,没有语言就没有意识,这个观点直接把除人以外的动物全部干掉了它们都成了无意识的生命体。我不同意这种把语言绝对化的说法,大概证据有这些:

1、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和临床医学证明,严重的语言障碍如失语症、语言失认症患者也有意识,也能思考和作出正确判断;

2、              我们必须了解语言的起源。语言只在人类中存在,而人类的思维借语言有了极大的发展。但可以肯定的是,远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已经存在很久了。语言最初产生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为交流,一是为记事。在文字产生前人有没有意识?这个问题应该不那么难回答。应该是有的。如果语言产生以前没有意识,那么语言又是从何而来呢?

3、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有时即使不用语言,我们也可以思考。

 

那天张大侠慨赠《道德经讲义》,后来他问大家,是否经常会不自觉的大脑中出现一些图像,并以此思考。在场的似乎无趣男偶尔会有这种情况,亚辉说以前有过,大概我们都是在比较深度的思考时才会出现这种状况。这种自发的图像思考与刻意为之不同的是,它并没有接到一个“指令”要那么去做。如果你命令自己看一幅图画不出现任何文字,这是可以做到的,但很多人看来是做不到自发性的非文字思考。我在冥想中倒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我大学时玩过文字mud。这是一种多人在线游戏,是当前的网络游戏例如《传奇》、《魔兽》等的前身,所不同的是,文字mud没有任何图形,全是文字。其场景描述如下:

“厨房--有一个硕大无比的操作台, 按红案白案分开,墙上挂满了板鸭、腊肉和一串串红辣椒,锅中正熬着鼋鱼蛋汤, 香气扑鼻, 令人口水直流。

这里明显的出口是 south north

老板娘(Cook)

前面的那段话是房间的场景描述,而“south”和“north”则表示这个房间有两个出口分别通向南边和北边。“老板娘”是NPC,可以和她打架或者向她购买东西。我玩了好多年的文字mud,我发现到后来,界面中的文字全部变成了图案,用文字表示的地图,居然形成一幅巨大的地图在脑海中浮现出来,我根本不用做任何思考,就可以凭记忆在游戏里操纵我的“ID”走来走去!(大家可以通过telnet和专业的软件zmud访问文字mud游戏“纵横天下”,地址为159.226.41.165端口6868

 

为了说明言语思考的局限性,我们看下图:



这是一道用来说明沟通和执行之间障碍的题目,常见于大公司的培训教室。在培训中,HR找来一个口齿清楚的自愿者,让他看图30秒钟,然后向其他没有看过图的人用口头语言描述,再由没看过图的人用笔把图画出来。整个过程被控制在三分钟之内,最后HR让大家看原图,来说明沟通、理解和执行之间的差异。

我可以保证的是,任何一个具有大学学历心智正常的人,看图10秒钟以后,他可以在15秒钟以内,把图几乎没有任何变异的还原出来。然而,当他要把这个图形转换成语言时,他发现他遇到了障碍。让我们看看要说明这张并不复杂的图需要用多少文字:‘在图的左下方有一个黑色实心长方形,高为纸的三分之一,宽为纸的四分之一,长和宽离纸边都有一点距离。长方形的顶部有一个直径和长方形宽相同的绿色实心圆,圆的下部和长方形的顶部中点外切。在纸的右上方紧贴纸边有一个粉色的正方形,边长是纸的四分之一;在圆的右上方有一个大小与圆相似的蓝色正三角形,三角形的底边和纸的横边平行,顶点和正方形在一条水平线上,左角的顶点在圆周上。’很简单的一幅图,我用了180个字来表述。即使只是读完这180个字,也需要1分钟左右的时间!

当一个人看完图再把图画一遍的时候,他完全不用把图转换成文字,这种情况下效率很高;而当他要把图转换成文字告诉其他人的时候,他和画图的人的效率和准确性都下降了!我参与测试时倒有一半的人图没有画正确!这是怎么回事?

 

那天亚辉说,语言是串行思维,图像是并行思维,大家当时表示认同。我不想用计算机和信息学的“语言”来表达二者之间的差异,我们用纯粹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第一个角度是根据现有理论。心理学有个术语叫“认知负担”,它就像计算机软件运行时占掉的内存大小一样,“认知负担”越小的程序对于系统来说负担肯定越小。当然不能理所当然的认为“大程序”就不好,大程序占内存但是更严谨,功能更强大。相对来说,文字语言的“认知负担”最高,其后依次是数字、图像、声音,最后是多媒体视频,也就是说,同样花1个半小时的时间,看一场电影要比看一本小说获得的信息要多。所以在我们写商业报告的时候,能够用图说话,就不要用文字表达。

第二个角度其实是第一个角度的延伸,不过主要是我自己的思考,如果哪里有已经成型的理论,纯属巧合。当我们脑子里浮现出一幅画的时候,我们不必用很多维度去思考它。就上面那幅图而言,我们只要把每个小图形看成每个小“块”,再记住他们在二维空间里的关系,就足够了。这样,等于是我们只要记住两个变量:“块”和“块”之间的关系,就足以把这幅图完整的再现出来了。

如果妄图用文字记住或思考这个图形,我们必须记住或描述每个小图的形状、大小、颜色,再加上图形之间的关;同图像思维方法比,一下子多出来两个维度,认知负担增加了。“组块”是一个成熟的术语,在认知上也很重要。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数字,记起来十分费劲。比如要一下记住“12847897818678712948963”谈何容易?我们给他组下块好了。比如“128/478/978/186/787/129/489/63”,赋予每个块一个特殊的意义:要尔发/使劲发/就去发/要发了/去不去/要尔久/是不久/乐散,好记点了。这些数字是我在键盘上两手乱敲的,只做了一次调整。事实上,文字语言就是一种组好块的思维方式。它预先在大脑中建构出一套体系,这套体系基于对环境的观测和归纳得出,而一当人习得了这套语言,他不但习得了每个单词,他还习得了一套范式。所有人学习都存在一个关键期,在这个关键期,人可以比较容易的学会语言,而如果过了这个关键期,学习语言的难度将会加大,具体机制不明,但我们不妨这么理解:在关键期内,神经元的连接范式尚未形成,语言的范式很容易在神经元中形成;而当过了这个关键期,神经元的连接范式已经形成,所有的思维都是在既有范式基础上,新范式很难建立起来。皮亚吉把这个“范式”称为“图示”。

如果再进一步思考,我们发现,用文字去描述一个现象(意识不妨暂时看成是大脑内部对现象的描述!),你不得不用更多的变量进行限定,而当用图像的时候,只要两个变量就够了!其实我们可以用熵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事情,文字思维的有序性要高于图像思维,但是是否高有序的思维方式一定更有利呢?当用较高尺度的有序去理解较相对无序并十分庞大的系统时,我们发现计算机都算不过来了。

 

如果回到亚辉那个角度,语言是串行,那么串行可以看成一种线性结构。而整个宇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于是我们发现,当我们把宇宙解构还原为一个个孤立的物质和系统的时候,基于语言的思维完全能够胜任,因为要解释的对象也可以看成是线性的;而当我们要去解释那些十分复杂的系统时,线性思维显然是不够的。虽然我们创建了非线性分析体系,但是这个分析体系是建立在线性语言的基础上的,不很彻底,建立在这种体系上的方法同样会遇到瓶颈。

 

为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为当人试图用一个高度有序性的思维去描述一个大尺度的无序态时,由于其复杂性超过了语言构建的尺度,如果语言非要构建出一个完整的“道”和“名”,就必然要撞上悖论和矛盾的枪口。而人用非语言思维的时候,反而能够更快的把握更复杂的信息!

而在图像思维下面,更可能潜藏着威力强大的“无意识”。前一篇文章提到,人的大脑中存在一个黑匣子,这个黑匣子能够接受所有信息,但只把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传”给了意识,我们可以想象的是,这个无意识能够用更为无序的方式,处理更为丰富的信息,从而得到更贴近于“道”的答案!为什么有时候直觉比推理更可靠?直觉从无意识中来,而推理则来自文字、数学等语言的有“意识”的思考!

其实我们还可以对比中西方的语言。西方的语言基本上是线性,它只有音节,而东方的语言是一种“假二维”,既有音节,又有形状;这是中西方思维差异重大原因之一!事实上,人在进行语言思考时,会同时处理音、义、和逻辑(语法)方面的信息,而用汉字思考时,还多了一个“形”,因此,在用汉字思考同一个问题时,需要参与的神经元要比用英语思考要多,这在考察一些简单问题时看不出差异,但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时,由于参与的神经元较多,差异不断被放大,最后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好比两套计算软件,一套软件计算时取小数点10位四舍五入,另一套取11位四舍五入。这样在计算不太复杂的问题时,结果基本上没有差异,但在计算极其复杂的问题时,两套软件算出的结果有天壤之别!

 

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自动化。有一些技能熟练后可以自动化,比如骑自行车和游泳。自动化一旦形成,对大脑的认知负担就变得极小。比如我们骑车的时候,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想事情,甚至一心三用。有时候前面来了一个行人,即使这时我们心不在焉,也可以“下意识”的躲过,而这时我们的意识里根本没有下达任何一个“躲避”的命令,有时候我们避开了,想起来很后怕,出了一身冷汗,但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躲过去的!开车的朋友能够达到“人车合一”,其实也是一种自动化。

自动化的存在也证明,很多情况下人的行动是自发进行的。同时,自动化的机制也不是语言思考,因为在开始学车的时候,你不断告诉自己要转弯,要转弯,结果偏偏直直的撞了墙。来看下图:



我们不难理解两个现象:

1、               自动化之所以能够比有意识控制快,因为自动化的过程比非自动化的过程少了4个环节……

2、               自动化的过程就是把那些须经语言思维控制的行为,熟练至不需要语言思维控制。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意识的作用有点像一个管家,他要求所有除本能外的行为必须通过他之后才能做出;而一当意识“确认”这个行为不需要自己控制,并被“无意识”习得而记住之后,意识就放弃对此行为的控制,任由“无意识”信马由缰;

 

最后我们回过头来看《道德经讲义》:“口既能言。有所形容。有所指示。亦必有所变换。岂能常久乎。”、“虽以道字名之。总是强名。毕竟无名。悟可名之名。又悟无名之名。”说明语言在转换思维过程中,会出现某种损耗,这种损耗主要来自语言产生的背景,而一切立足于语言思维的思考、论证、推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么看来有点令人绝望,似乎我们永远也得不了“道”,得道了,也不能很好的传道。但也许我们不必如此沮丧,因为无意识可以帮我们搞定悟“道”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能够尽可能的悟到更多更深刻的“道”呢?

用一张基于猜想的图来结束本文:

(发现这里自动化的位置和上图比有点不一致?且听下回分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38-15333.html

上一篇:心外有物(1)巧合、自由意志、老子与冥想-Ⅰ
下一篇:位卑莫忘忧国,迎新还应怀古--岁末共勉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0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