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致 学 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chuanbo .................................................................................... 科学史-科学期刊史-科学传播史-期刊传播学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183.160.23.*   [134]张勇刚   2018-3-12 09:16
请问姚教授:哪些中国期刊是模仿外国的期刊创立的?
IP: 124.114.229.*   [133]姚远   2018-3-4 08:56
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历史赞美把人们引向死亡的战场,却不屑于讲述使人们赖以生存的农田;历史清楚知道皇帝私生子的名字,却不能告诉我们麦子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人类的愚蠢之处!”
IP: 117.136.86.*   [132]姚远   2018-2-17 21:47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IP: 117.136.86.*   [131]姚远   2017-9-1 20:22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IP: 223.104.11.*   [130]姚远   2017-8-24 05:30
我们的祖先吧,他们挖起地上的泥巴捏几下一烧,这叫陶瓷;摘掉叶子弄干再用白开水一泡,这叫茶叶;把蚕嘴里吐出的丝一捻再纺成布,这叫丝绸……这些唾手可得的东西被西方人奉为至宝,成为上流社会的追捧,这才是古代的高科技和奢侈品!
        风水轮流转,各领风骚数百年。历史是有周期的:国家也好,民族也罢,运数皆是浮浮沉沉。
       中国凭什么梅开二度?因为我们自古以来就以天下太平、世界大同为己任,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改革精神;有"和而不同"的文明多元共生理论;有"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精神,还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切实路径。
        中国有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的崛起,不是在和谁争夺什么,也不想去垄断什么,而是去实现一种济人天下的情怀。
这就叫大国,这就叫大国情怀,日本人恐怕不会懂。
        一个知道在强大的时候自制、克制的民族才是真正值得尊重的民族!
IP: 223.104.11.*   [129]姚远   2017-7-26 08:07
请你来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
如果你不能发现问题或解决不了问题,你本人就是一个问题
你能解决多大的问题,你就坐多高的位子
你能解决多少问题,你就能拿多少薪水
让解决问题的人高升,让制造问题的人让位,让抱怨问题的人下课
IP: 124.115.170.*   [128]姚远   2017-7-18 16:33
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
面向世界的办学宗旨;
有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
培养出国家栋梁之才。
IP: 124.115.170.*   [127]姚远   2017-7-18 16:29
申农:两个学科的交叉地带,是最有可能产生新学科的。
IP: 124.115.170.*   [126]姚远   2017-7-18 16:29
黄色与绿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但二者融合之后形成的黄绿色又有了新的神奇——既具有黄色的温暖和绿色的清新的颜色,又表现出自然的感觉,还能够表现出未来虚幻的感觉。 就像穿越时间隧道那样能够自由自在地表现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这就是融合的神奇。
IP: 124.115.170.*   [125]姚远   2017-7-18 16:23
大学的成功之道在于汇聚——汇聚人才,也汇聚知识,而且是跨学科地汇聚知识。随着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日渐多样性,学术界和知识结构应被重新考虑和组织。这不仅仅是为了在各个方面创造更多成果,而且是要让知识本身得以更丰富地发展,为现实世界提供更多解决方案。世界一流的大学应当承担这一重任。
——长东京大学校长小宫山宏
IP: 124.115.170.*   [124]姚远   2017-7-18 16:23
历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它从来不是创新的反义词。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我们可以更智慧地利用现在的、过去的知识,创造出新的价值。 ——牛津大学校长约翰·胡德
IP: 124.114.229.*   [123]姚远   2017-7-6 15:23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最终要落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上。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不是比它的规模大小、数量多少,而主要是比这个学校培养的学生优秀不优秀。看一所大学办得怎么样,不是看一时的规模、数据,而是要以长远的眼光、历史的视野看它培养出什么样的杰出人才,看它对国家、民族所作的贡献,看它对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影响。/杜玉波
IP: 124.115.173.*   [122]姚远   2017-5-13 15:17
良才不隐于世
IP: 124.115.173.*   [121]姚远   2017-5-12 16:39
陈寅恪:“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他进一步说,“‘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在他看来,学术的兴替,“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梁启超也说过:“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有精神也。”
IP: 223.104.11.*   [120]姚远   2017-5-3 04:42
国内对于写作有一个偏见,那就是将辞藻华丽等同于文笔好,将文笔好等同于好文章。而进入到美国大学,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除这些雕饰,让读者明白自己说什么。中国学生很爱用长句,喜欢用各种复杂的术语来重复同一种意思,喜欢诗意的、华丽的辞藻和句子,但美式写作则会认为以上都是一种干扰,是在用“非常华丽的辞藻来干扰你的读者,使他们不能抓住文章的中心,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让我的学生,把那些所谓华丽的句子,全都删去,使得他们句子中最基本、最清晰的元素,立即可见”。/外滩教育(微信ID:TBEducation)
IP: 124.114.229.*   [119]姚远   2017-4-27 21:50
看历史要比看未来看得更为清楚!
IP: 124.114.229.*   [118]姚远   2017-3-6 14:55
  虽然看起来是个体记忆,其实也是一代人的记忆,一个时代的记忆——那一代人的个人境遇,那一代人的困惑迷茫,那一代人的卑微愿望,那一代人的理想信仰……其中“饱含了时代震荡的质感,具有更复杂的表情”。正所谓“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历史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正是每一个个体的境遇,构成了历史的血肉;历史不是一次简单的轮回,正是每一个个体生活与感情的细节,拉近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金宇澄《回望》
IP: 124.114.229.*   [117]姚远   2017-3-6 14:11
“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汉水哺育下的汉中以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充满生机的当代文化,成为我们引以为豪的软实力,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我们应有一种姿态和形象,使我们既不自卑又不自负、既不谦恭忍让又不傲慢恃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源头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界的维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汉中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梁中效
IP: 124.114.229.*   [116]姚远   2017-2-24 16:37
“舍”与“得”是《道德经》的精神实质之一。大家都知道“八卦图”,黑白分明,阴阳分明,“上善若水”,“水滴石穿”等等。《道德经》总是把事物的两个极端放在一起,用矛盾的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教人们:“舍”的最高境界是“得”,“有”的最终结果是“无”,“石头”再硬也被“水”征服,“黎明前总是最黑暗的”等等。
这些不是唯心主义,而是自然辩证法。《道德经》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把“大”与“小”、“阴”与“阳”、“黑”与“白”、“舍”与“得”、“有”与“无”、“软”与“硬”的辩证法表述得淋漓尽致。
没有彻底的“舍”,就不可能实现跨越的“得”。/段先念
IP: 124.114.229.*   [115]姚远   2017-2-18 21:02
王阳明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顺境逆境都一样。
        唐伯虎绝笔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阳间阴间都一样。
     异曲同工,绝妙哲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6 06: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