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溪清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uanshuiy 探索自然,研究科学,感悟人生。

博文

纪念刘高联先生

已有 6530 次阅读 2011-3-10 14:31 |个人分类:人物事迹|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流体力学, 动力学, 应用数学, 物理学家, 上海市

    200838日,我们尊敬的工程热物理学家和流体力学家刘高联院士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今年3月8日是他逝世的三周纪念(三周年纪念日)。刘高联院士曾是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和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专家委员,上海市非线性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他也是国际非线性分析学者联合会会员,美国和德国有关机械、力学和应用数学学会会员。1987年他以叶轮机气动力学新理论体系的建立与系统性的研究(第一作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为人真诚谦虚,平易近人,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生活简朴,克已奉公。他一生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师德高尚,堪为世范,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在朋友和同事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深得广大师生的爱戴和尊敬。今天写此问一方面以表纪念,另一方面作为一名研究生是想学习他的为人和做学问的精神。

     刘高联先生先后从事叶轮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及气动热弹性耦合理论的变分原理与有限元法的研究,开创了连续介质力学中流体力学、叶轮机气动力学、流热多场耦合问题的反杂交命题和最优命题的变分理论。至于学术方面成果我作为晚辈,只有学习,没有发言权。就只谈谈他给我的一些感受吧。

        2006年我刚刚到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攻读硕士,早就被刘高联院士的学识和人品所敬仰。有一天在力学所资料室查阅资料时碰到一位老人也在查阅资料,大眼一看,就是位上了年纪、衣着朴实的“糟老头子”,当时根本就没想到他是刘先生,但听资料室的秦老师说他是刘院士,我当时一下子就愣住了,“这个糟老头子尽然是院士”,但又想,这就是学术大师,他是如此的朴实,这在中国很多人难以做到的。

       2007年适逢力学所承办了第五届非线性国际力学大会,我作为志愿者参加了那次大会,当时就聆听了刘高联院士的报告。那天是一位日本学者(Shigeo Kida)担任分会场主席。刘院士再作报告时虽然讲的很慢,但字字句句都很清晰,力图用最简单的语言讲述问题,针对大家的提问也是非常认真,据他的学生(我的女朋友)讲刘老师当时身体不是太好,可以完全让自己的学生代替他作报告,但他没有,依然坚持认真的完成自己的报告,在报告中思路非常清晰,声音非常的富有磁性,在场的每位听众都被深深吸引。会后在自主午餐期间,我正好遇见刘先生,就针对我在听他报告不懂的问题求教了他,他就非常认真的一一解答,而且解答的非常仔细。在短暂的十多分钟内,他是给我的感觉却是那么的严谨,那么的朴实,那么的平易近人,这深深的激励了我以后的学习和科研,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最让人感动的事就是刘高联院士在逝世前的几天他的学生去医院看他,他依然从病床上爬起来,为自己的研究生指导论文工作,这个研究生不是别人,就是我的女朋友。后来听我女朋友说,刘老师要求他们来医院看的时候带上笔、本子和相关资料以便她对他们论文的指导,当时刘院士在她的本子上写下了这一生最后的几个字:“变域变分,无网格,……”,每个字都是颤抖的,但又是那么的苍劲有力。据我女朋友说,当时刘院士虽然手是颤抖的,但思维依旧是那么的清晰。这是多么伟大的老师,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师呀,他的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最近我在做一些有关翼型和机翼设计的问题,刘院士以前的变域变分在翼型设计的工作自然是参阅文献的一部分,然而我惊奇的发现他的工作和比美国著名的设计空气动力学大师Antony Jameson 共轭梯度理论的思路尽然如出一辙的,而且他提出来自己的理论还要比Jameson早,(刘高联院士已经在1985年提出了用变域变分方法[1]进行气动外形设计,而Jameson 是在1989年提出了用控制理论[2]进行气动外形设计。) 可惜的是刘院士的工作一直停留在了势速方程上,可能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能得到充分发展,要不然在气动外形的设计工作恐怕我们中国人要领先了,这也许是他这一生的一点遗憾吧。

       虽然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但先生的学术业绩,先生伟大的科研精神和高尚的人品对我们学生和后人的感染将长留人间。我们将永远怀念先生。

 

[1] Liu, G.L.  VP families for hybrid problems of blade-to-blade flow along axisymmetric streamsheet: A unified variable-domain approach (in Chinese), Acta, Aerodynamica Sinica, 1985,Vol. 3, No. 3: 24-32.

[2] Antony Jameson Aerodynamic design via control theory AGARD-CP-463 198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3044-420789.html

上一篇:曾国藩生存之道
下一篇:春之感
收藏 IP: 122.224.85.*| 热度|

8 孙学军 李晓俊 张亮生 刘全慧 唐常杰 魏强 陈绥阳 季斌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0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