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名山—功能材料与器件表界面技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sxue2004 幸福不是得到你想要的一切,而是享受你所拥有的一切!

博文

静水流深——化学家徐光宪院士

已有 3859 次阅读 2009-12-12 14:0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中科院, 院士, 2009, 新院士

清晨,屋内静谧,翠枝在窗外掩映。光——这个量子世界的精灵迢迢万里投进屋内,照亮了排排书架上的书籍和笔记,化学世界的气息随之蒸散开来。当晨光渐渐明亮时,主人坐在书桌旁,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对话自然,对话原子和分子,对话无机物和有机物……探索时刻不息,充满了生命中的日日、月月、年年。
 
每天,主人在这样的氛围中思索着,宁静致远、质朴无华。几十年如一日,使他由普通大学教员成长为中国化学界令人敬仰的大家。有人将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家”,一种是“大师”。无疑,主人已经达到后者的境界。之所以被人敬仰为“大师”,源自他在我国的量子化学、配位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化学等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培养了大批人才;源自他在上世纪70年代创建了串级萃取理论,使我国的稀土萃取分离理论和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进而所生产的单一高纯稀土占世界份额的90%,被国外称为“China Impact(中国冲击)”……累累硕果,使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荣归于这位老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
 
笔者崇敬大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与徐光宪院士交往,是在感受“大师”的境界。世之所谓“大师”,必做人做事严于律己。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做人至真至诚,做事必然孜孜以求,其心灵必紧系民族命运,其智慧必如磐石一样厚重,其风范必如甘霖一样惠泽苍生……
 
徐光宪爱知识,爱思考。几十年的努力与生命会聚,几十年的坎坷与时光交融,这一切在书屋中凝滞、积淀。书屋寂静,徐光宪心静如水,思维在破解着谜题、未知,生命在感触着自然、时空。他的思维之树不断生长,汲取中国本土化学发展的精华而结出一季季的硕果,反哺着中国化学的不断成长。
 
在这里,生命如水,清澈而又柔和,宁静而又安详。
 
在这里,静水流深,那是平凡的人生,也是无声的交响……
 
2008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让徐光宪走到更多人的面前。在连篇累牍的报道中,“稀土”成为徐光宪成功的关键词。的确,稀土化学是徐光宪化学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徐光宪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他先后经历了三次研究方向的转向——从量子化学转向配位化学,然后转向核燃料化学,再转向稀土化学……几乎在每一领域,徐光宪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
 
“稀土”是近几十年来全球关注的领域。若是把“稀土”当做引子,在其构筑的当代世界化学舞台上,徐光宪正是以此演绎了精彩的学术人生。
 
可以说,徐光宪与中国稀土结下了不解的缘——中国稀土成就了徐光宪。当然,徐光宪要先发大志愿,成就中国稀土。
 
……
 
我国是稀土资源大国,在世界总储量中占重要比重,除内蒙古白云鄂博被称为“稀土之都”外,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湖南五省的稀土资源也很丰富。但在1980年以前,我国几乎只能出售稀土精矿、稀土混合合金和化合物,并且要花巨额资金进口单一高纯稀土和深加工稀土产品。于是,“有资源无利益”、“守着金饭碗要饭”成为中国稀土困境的真实写照。
 
不过,在西方矿物学家、化学家领跑稀土研究近两百年后,稀土研究的福地渐渐转移到了中国。1972年,经历“文革”劫难的徐光宪从江西干校回到北京大学,一项分离镨、钕的军工任务便摆到他面前。校园萧条,教室空荡,器具缺失,在破落的实验室里,一切从零开始。想必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徐光宪在知天命的年岁,开创中国稀土研究的革命。中国稀土串级萃取研究的涓涓细流自此发端,渐渐会聚成当今的澎湃大潮。
 
这正是缘!
 
……
 
书屋寂静,生命轮回,静水流深。
 
笔者坐在89岁高龄的徐先生面前,倾听着他的诉说。成长是向更高层次的飞跃,从原点出发,到终点结束,再把终点做起点,向更高的终点奋进。生命不息,智慧不止,徐光宪的思维触角不停地向新领域延伸。化学,是他必定思考的内容。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问题,也让他放心不下。稀土,早已融入徐光宪的生命,其发展的优劣更是牵动着他的每一根神经。
 
近几年,我国稀土资源出现了严重的浪费现象,徐光宪十分着急。他多次联系包头稀土研究院的领导,想办法将稀土串级萃取理论推广到选矿过程中去,大幅提高选矿品位和回收率。2005年,徐光宪联合14位院士呼吁“保护我国白云鄂博宝贵的稀土和钍资源,避免包头市和黄河受放射性污染”,这一呼吁受到重视,国家领导同志责成相关部门研究对策。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单一高纯稀土的产量已占世界90%,但是由于我国科技界、企业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薄弱,本来只在包头、上海、珠江三个国营稀土大厂推广的分离技术,迅速扩散到地方和私营企业。当时,全国稀土分离厂家达几十个之多,全国稀土生产能力迅速提高至12万~15万吨,可全世界此时的需求量是10万吨。供过于求,人为压低稀土价格的形势不可避免,全国稀土行业面临无利可图的艰难困境。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稀土学会第一届理事长周传典,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东英和徐光宪等人多次呼吁我国的稀土行业要像欧佩克那样自律限制产量、提升价格,但响应者寥寥无几。
 
2005年和2006年徐光宪两次向国家提出建议,得到温总理的批示。随后,国土资源部发出通知——从2007年起,全国稀土产量限制在8万吨以内,小于世界需求量10万吨。这个消息刚公布,全球2006年的稀土价格迅速蹿升1~3倍,并在2007年一直维持高位。
 
但是,令人痛心的是,从1995年至2005年的10年间,我国稀土产业出口损失达几十亿美元。就在这10年,日、韩等国收购、储备了可供20年使用的中国廉价高质量稀土。2008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阴影下,稀土价格大幅回落,但其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日本等国经过10至20年的低价购买,储备了大量稀土,他们底气足了,看到稀土价格升高,索性就不买了。“我国稀土的定价权竟掌握在别国手中,教训是惨痛的!”徐光宪很是着急。
 
为此,徐光宪对我国的稀土产业有三点希望,第一,国家建立稀土战略元素储备制度,拨出十亿美元左右用于在稀土价格低迷时收购稀土作为战略资源加以储备。现在,美国将其稀土矿完全封存起来,几十年后,稀土价格可能上升100~1000倍。第二,保护我国稀土资源,继续限制生产,提高利用率。第三,确保包钢尾矿坝的安全。
 
如此操劳,所以他很忙,直到今日今时89岁高龄仍很忙。当笔者第一次向徐光宪发信说明要采访他时,他回邮件说自己十分忙碌。见面时,我问他到底有多忙,他说:“睡觉的时候都在想工作,睡不着啊!”
 
他的忙碌,是青年时期养成的爱思考的习惯的延续。自学、做题、加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文革”后,为了尽量弥补“文革”期间浪费掉的时光,他每周工作80小时以上。
 
几十年的工作与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愿意将这些经验与人分享。这些思想和经验,远远超出了化学范畴,已达到了哲学的层次。现在,他正在筹备出版《知识系统的自然分类法和新编码法》和《创新方法学》,两本书的读者主要是学生。我无意间发现,《徐光宪文集》的最初6篇是“献给青年读者”的,文章并非谈化学研究,而是谈宇宙、人生、思维、学习。他关心青年人,因为他认识到知识只有在传承中才能得到深化、升华。几十年来,徐光宪正是将先人的知识融汇、创新,才获得了成功。
 
在这部《徐光宪文集》中,徐光宪将人生的成功简化为“两大公式”:
 
成功的要素公式=[个人因素][社会因素]=[1.志向和目标,兴趣和爱好,决心和毅力;2.有效的勤奋;3.健康;4.天赋,灵感和创新;5.教育;6.方法;7.心理健康][8.大环境;9.小环境;10.机遇]
 
成功的定量评价公式=成就=[强度因子][广度因子]=[工作的重要性,领先性,系统性,难度][持久性,影响地域的广泛性,影响人口的普遍性]=[重,先,系,难][久,地,人]
 
如此简洁之公式,一般人非琢磨许久不可,可经历了曲折坎坷的人、用智慧丰富了头脑的人、用生命探求了真理的人,在经历了漫长人生岁月后,看到这两个公式,定会不由得浓缩自己的人生精华并与此公式对照,心有戚戚地蓦然感慨。
 
几十年来,徐光宪用自己的人生验证了这两大公式——他精诚之至,没有虚度此生。
本来是各种化学药品夹杂的气息,却能描绘的如此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562-277793.html

上一篇:师生,“兄妹”,夫妻——院士的极乐人生(转)
下一篇:为什么国内女院士这么多?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