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旅 欲罢不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okscent 其实,我是一个编辑。

博文

出版专栏(10):传递知识与快乐 精选

已有 5260 次阅读 2009-8-16 23:54 |个人分类:开卷有益|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读书, 科技出版

(本文发表于《科学新闻》2009年第十四期)
 
常有人问起,编辑如何判断一本书的好坏。其实,只有当真正的精品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会在感动之余悟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30多年前的德国,一位6岁的男孩从父亲那里得到一本《宇宙》(Kosmos)杂志,一下子就迷上了,从此对天空和自然产生了兴趣。这位男孩就是Götz Hoeppe,成年后成为颇有成就的学者,致力于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他还当过4年多编辑,其间完成了一本科普读物《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Why is the sky blue),200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今天的父母已经不再害怕孩子问出这个问题,回答它也许只需半页纸的文字。而Götz Hoeppe竟然写出了300多页。他不仅从科学上解释了这一现象,还从历史、宗教、哲学、艺术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他让我们看到,在简洁的科学解答背后竟然还隐藏着可以无限拓展和发散的脉络,简单的问题带来的可以是无尽的思索。Götz Hoeppe正是用他的专业精神,从小问题入手,描绘了科学与文化的交融。
 
如果按照市场标准,这样的书是不该写这么厚的。但作者注入了自己源自孩童时代就有的热情,他的创作是一次一发而不可收的揭秘之旅,读者不会因厚重而厌烦,反而油然而生一种温暖和充实。在环境不断遭受破坏的今天,天空的蓝色是多么可贵!这本书以历史回顾为出发点,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反思今天:“为什么天空不再是蓝的。”他在结束语的最后写道:“凝望蓝天也许只是第一步,由此我们了解了大气的脆弱可变。接下来我们还须用心呵护,为了地球——我们已知的最好的星球,也为了我们的未来。”
 
另一位德国学者,现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的莱因哈德•伦内贝格(Reinhard Renneberg)教授,也是在孩童时期就对各种解释世界奇妙现象的书籍感兴趣。他担任过主流报纸的专栏作者,也时常做一些科学讲座,风格幽默,很有感染力。他写过好几本书,其中《生物技术初学入门》(Biotechnology for Beginners)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Tom Rapoport称赞为“同类书中第一本有娱乐作用的教科书”。
 
这本书从也是从历史的角度娓娓道来,把生物科技的发展做了全景式的介绍。他还特别邀请了被他称为是“德国最优秀的生物图表艺术家”的Darja Süßbier帮助他绘制插图,大量的精美彩图和漫画使这本书成为一本名副其实的图解版入门读物。内容易懂,但又不敷衍了事或浅尝辄止,而是兼具深度,实属可贵。他并没有受过什么专业的写作训练,只是把读者当着促膝交谈的朋友,把自己对专业的热爱倾吐出来。2005年底,两度获得诺贝尔奖、已87岁高龄的Frederick Sanger读此书稿后亲手写了一封信件,说“这本书让我有重返校园的冲动。”
 
继德文版之后,本书的英文版在Springer出版,中文版也于今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能引进这样的佳作是当编辑的幸运,因为它是无可替代的。Springer公司还将在今年推出它的姊妹篇《生物分析初学入门》(Bioanalytics for Beginners),我们期待着。
 
上述两本德国人的著作,属于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书类,我们能轻易地找出他们的许多差异,但也一定能够发现相同的地方。可能只有一两条,但一定是一本好书所应具备的素质。
 
保持原创,做到独一无二,算是一条。极具专业精神,凭借过人的功底和丰厚的资料做透彻深入的探讨,也算是一条。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带着激情在创作,他们传递给读者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知道一切后顿悟般的喜悦。对这种快乐的追求,是他们投身科学的动力,也自然会感染到读者。就像姜伯驹院士在《七彩数学》丛书序中所说的:这不单是传播知识,也是和年青人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激动。
 
图书并不是纯艺术品,读者也无需什么专业鉴赏能力,只要调动我们最本初的感受,我们就能发现好书,享受好书。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06-249772.html

上一篇:出版专栏(9):隧道尽头的光
下一篇:科技书封面:一抹难忘的余晖
收藏 IP: .*| 热度|

2 柳东阳 王力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18: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