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ngkui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ungkuiwang

博文

中美大学教师的差异在哪里?

已有 3260 次阅读 2012-3-16 11:1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大学, 教师

    笔者最近在做一个有关美国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研究,研究主要侧重于组织的视角,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美国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组织架构模式、经费来源、人员构成,中心开展的项目以及方法,和发展项目的评估。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文献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决定了本研究要涉猎大量关于美国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英文文献,这对于笔者来说是不小的挑战;遑论一些关键性的文章在图书馆查阅不到,电子资源亦不能获得,这可谓本研究“生命攸关”的一环。
    一位同学给了我重要的启发,为什么不直接给文章的作者联系,以获得相关文献资料呢?由此,我通过google查找到作者的E-mail,给其各发了一封电邮,说明他们的大作对我这份研究的重要性,但我在国内无法阅读、获得这些重要资源,希望他们能通过E-mail把电子版副本传阅给我一份。老实讲,我对这一招是否奏效很是“忐忑”,不晓得作者是否会在意这样的邮件。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在邮件发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我发邮件时正值周末),两位作者都给我了回复,并把我想要的文章发给了我,这让我倍感意外、高兴!
    然而,就笔者的求学经历来看,至少从我自身的真实经验来看,国内大学教师对学生(用“我”貌似更确切)在学业上的关注不敢让人恭维。我得出这样的“谬论”是由真实依据的。虽然我是“软科学”领域的求知者,由于兴趣广泛,最近“共性技术”(Generic Technology)成为我的又一兴奋点,然而,虽然国内外有统一的叫法,但学者对共性技术概念的界定并未达成共识。由此,我向国内某知名高校的一位教授(该教授也是该领域的权威之一)发了一份电邮,向其请教“共性技术”在我国意指何物。然而,另人遗憾的是我3月8日发出的邮件至今没有回音。
    至于为什么没有回音,我也做了一些反思:一、我问的问题是不是多余的?抑或是没有答案、无需追究的问题?二、这为教授也许太忙,无暇顾及我这个无名小卒的问题呢?三......最近我幡然醒悟,2012年3月5日——14日时至“两会”,作为学科权威怎会错过这一掌控话语权的重要时期?“两会”期间的电视报道,印证了我的这一猜想,电视中这位权威、政协委员正在接受中央媒体的采访,我也明白了我没有收到回音的原因,大学教师忒不容易了,教授很忙!
    抑或是我太幸运,远在大洋彼岸的教授才会给我及时的回复;亦或许我太不识时务,给国内这位大学教授、博导、政协委员添乱。这是否是中美大学教师差异的由一表现呢?
    最后,特别感谢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Dr. Pajak以及来自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的Dr. Lewis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8824-548297.html


收藏 IP: 218.78.248.*| 热度|

3 刘全慧 丁邦平 史晓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