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ntainwind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untainwind1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219.246.195.*   [65]魏太保   2014-2-9 11:17
国际奎师那知觉协会
我的回复(2014-2-9 11:22):    我是基督徒,信义宗的,抱歉~
IP: 219.246.195.*   [64]魏太保   2014-2-9 11:16
陈老师您好,先给您鞠躬拜年,祝福快乐开心!我在学习自我觉悟的科学,主要来自国家奎师那知觉协会的资料,在国内已经出版许多资料,不妨看看,如《薄伽梵歌原意》,《薄伽梵普然那》,《至尊奥义书》等。关于图像:奎师那的母亲雅首达和奎师那
IP: 219.246.195.*   [63]魏太保   2014-2-9 11:05
hare krishna,哈瑞 奎师那,死时记住奎师那,人生才算成功。
我的回复(2014-2-9 11:06):   能介绍下她是谁么?
IP: 219.139.77.*   [62]ccgoodluck   2014-2-8 18:39
新年快乐
我的回复(2014-2-8 18:43):   新年快乐,祝您发财!
IP: 222.87.23.*   [61]ybtr3929   2014-1-30 09:28
拜年,春节快乐,马到成功
我的回复(2014-1-30 10:52):啊谢谢老哥!新春快乐!万事顺心!
IP: 27.156.41.*   [60]sixth   2014-1-23 22:46
陈老师,有6个省级就可以评教授级高工了,但是基本要前2名的奖项,如果有排名第一的,1个二等奖就够了。
我的回复(2014-1-23 22:55):啊!这样的啊,我继续努力!多谢告知!
前二比较难,尽管全是我的IDEA,但。。。您也知道的。
IP: 210.73.32.*   [59]赵序茅   2013-12-31 21:40
老哥,新年快乐
我的回复(2013-12-31 22:35):嘿嘿新年快乐!
IP: 210.76.201.*   [58]吴春明   2013-12-28 15:48
陈老师,您好!我注意到咱们在科学网上待的时间都太长了,影响正常工作,您说呢?
我的回复(2013-12-28 17:32):嗯,有道理。没事,我明年后就不会拉,要上一个新的陶艺作坊,到时候有的忙了我
IP: 99.36.128.*   [57]李世红   2013-12-27 10:29
您的英文草稿给李老师或者吴老师了吗?
别忙别的就忘了啊。新年快乐。
我的回复(2013-12-27 10:37):嗯北方沙地的整理好了,现在在做南方沙地,我南北方沙地都整理好了,就放心敢投了
IP: 116.235.250.*   [56]蒋大和   2013-10-16 17:58
回复对博文极为昂贵的治理雾霾中的评论:
To[3]:  博主这一招使我想起,大概90年代末吧,可能也为了创新,大鸣大放。有人提出要应用核爆炸,把青藏高原炸开口子,以便印度洋的水汽可以吹进来。认为我国西北部干旱是青藏高原的抬升堵住了水汽通道。
我的回复(2013-10-16 19:38):    是啊,那圈山中有山谷,那哥们去测测各项指数后再放大不迟的。再说这挖开假如成功,华北平原那不知要干旱成啥样子
IP: 183.221.13.*   [55]李小文   2013-10-15 23:33
好。
IP: 36.249.9.*   [54]陈楷翰   2013-10-15 23:02
嗯,或者讲我们那俩沙地的为主,其他的就是点到一下,还是理念为主?
一个是龟裂材料的发明,一个是新的:
一种适合高风蚀,水蚀地区的沙地改良方法
          陈楷翰(泉州师院高级实验师,中科院遥感所高访)
          李小文(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遥感所所长)
           申请人: 福建省泉州师院

在高风蚀地区如绝大部分沙漠和海边沙丘,高水蚀地区如绝大部分河滩与水土流失地区,土壤的细颗粒成分极易在振动下产生析离分层现象,并为流体(如沙漠中的风,地表径流重的水)所携带分离,分离出的细颗粒在远处沉积形成黄土区和淤积区,同时在原地留下粗颗粒,形成沙化或碎石富集的土地。通常黄土区和淤积区利用容易,但沙化区面积广,自然条件恶劣,目前尚不易规模化利用。
由于高等植物生长需要较高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分解有机物和矿物,固氮,释放植物生长激素和抗生素的配合,而沙化或碎石富集的土地因缺乏良好的土壤团块结构保水能力不足,导致沙地农业用水量通常为旱作农业的3-5倍;且土壤微生物数量相当有限,导致土壤肥力极差且无法保肥;因此不易实现绿化或供人类农业使用。从理论上讲,高风蚀水蚀地区沙地改良,必须采用如下技术路线:
1.        重建土壤微生物群落,要求补充土壤微生物群落栖息材料;土壤微生物群生存所需营养基;同时尽可能使用微生物群快速培养和复壮的低成本方式加快土壤生态的重建。
2.        大幅提高已构建土壤的抗风蚀水蚀能力,在尽量保证土壤透气性基础上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针对目前治沙技术的理论缺陷,陈楷翰——李小文提出生态因子调度环境治理理论,并形成系列专利申请,本申请即为对沙地绿化和农用改良的一种新方法。本发明专利申请的基础是:在欲改良沙地内,形成较大的非连续相微生物/微生物培养基团簇,与砂砾混合在一起,利用该微生物/微生物培养基团簇的高保水性,粘性,与周边介质较大的静摩擦力,来达到抗风蚀和水蚀的能力,具体模型如下:

本模型中,左图为传统的粘土/沙混合营造土壤的土柱结构,右图为本发明专利申请的抗风蚀水蚀土壤的土柱结构,漫灌状态,为方便视觉比较均未加入秸秆等营养基,“其中黑点部分即为微生物/微生物培养基团簇,其在沙中以非连续相方式存在”,这点迥异于现有各种沙地改良方法。颗粒边缘褐色晕散处即为腐殖质逐渐生成并溶出粘结沙粒的区域。
在此基础上,本发明专利申请的内容是:(份均是重量比)
核心技术是将各种富含细菌的污泥(包括生活污泥,农牧业污泥,食品加工污泥,沼渣等),各种富含放线菌和真菌的材料(包括一些陈腐秸秆,森林凋落物粉末,必要时可以用林地土壤替代),有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微生物絮凝剂或改性海藻粉,改性淀粉,改性蓝藻藻泥等)分别常温干燥后混合保存,通常配方按照重量比5-20:5-20:1-5。
欲进行沙地改良时将当地粘土矿物100份,高度风化的风化煤或腐殖土等富含腐殖酸的物质5—50份,上述混合物5-50份,水适量充分搅拌,掺加交联剂如硼酸根离子,铝离子,铁离子,钛离子等0.1—2份的水溶液进行常温交联,转化为见水可膨胀但不会散开的高吸水性絮凝状混合物,然后破碎成为微生物/微生物培养基团簇。该微生物/微生物培养基团簇的外观特征是:有强大吸水膨胀能力的沙状颗粒物,有一定粘性,相当长时间可耐一定振动和外力不会散开但会对外缓慢释放腐殖质导致周边砂粒被轻度固定,有微生物的气味。
将微生物/微生物培养基团簇,植物秸秆,含固氮菌的土壤(通常为种植过豆科植物的土壤)混合(量不需要进行限制,根据当地资源量和欲改良的状况而定),与沙地一起翻耕,每亩泼洒5-50公斤的淀粉或糖蜜的水溶液进行微生物复壮激活即可。
进一步保护的辅助技术一是:为提高保水能力,可通过调节旋耕机的耕作深度,二次旋耕形成下部多微生物/微生物培养基团簇,上部多秸秆的构造,使用储水能力明显提高。
进一步保护的辅助技术二是:为进一步提高沙地改造性能,除辅助技术一之外,可使用淀粉或糖蜜水溶液不定时对改良后的沙地泼洒以保持土壤微生物活性及促进土壤团块结构和提高土壤保水性的关键物质——腐殖酸(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群协同作用下风化煤的液化和秸秆的分解)的生成析出。每100份干重量的淀粉或糖蜜水溶液内可添加0-50份腐殖酸盐,0-100份污泥类物质。泼洒时由于表面会形成一层较致密的粘性土壤层,与辅助技术一配合,形成紧——松——紧的高度保水保温结构。

该技术的特点是:一。在刮风,浇灌或短时间流水冲刷时,由于细颗粒土壤成分成团状存在,不易散开且密度和沙粒相似,不会和沙粒分离;二。微生物群和风化煤均团聚在高吸水颗粒中,菌落密度大,好氧厌氧气氛均存在,因此可以可靠并缓慢将风化煤等转化为土壤关键组成部分——腐殖酸。三。即保留了沙地的高透气性又具备较好保水性和微生物群落,很有利于植物根系发育。四。成本低廉,粘土可就地取材无需选择,利用腐殖酸的PH缓冲能力和高离子交换能力甚至可以使用轻度盐碱化的土壤;生活污泥类本身含聚丙烯酰胺可降低成本,且处置国家有政策补贴,若采用农牧业污泥则当地即可获取;风化煤等为煤矿下脚料,难燃且价格仅略高于粘土;不需要很准确的配方且可机械化操作,因此人工成本低,尤其在毛乌素,科尔沁,浑善达克三大沙地以及沿海,南方沙化地带,由于降雨量较好,污泥和风化煤易得,改良沙地的技术优势特别明显。
IP: 183.221.13.*   [53]李小文   2013-10-15 22:49
电子科大资源环境学院想请您作个学术报告,能抽空讲一讲吗?
我的回复(2013-10-15 22:50):老师啊,我。。。害怕,我行吗?

嗯嗯真讲我只能讲一些理念思路啊什么的啊,论文很少,这个可以吗?
IP: 27.16.173.*   [52]李方和   2013-10-4 07:38
能否请您将介绍“田中根一”的文字单独贴出来?我们国内的科学界特别需要!
(本来想转帖,但那样会有剽窃之嫌,且同样需要征得您的同意。)
谢谢!
我的回复(2013-10-4 12:39):没事啊,您尽管转帖,那个我也是转帖的啊
IP: 202.198.152.*   [51]杨学祥   2013-10-3 05:31
节日快乐!
我的回复(2013-10-3 10:48):秋高气爽,瓜果丰收之际俺也祝老哥快乐。
IP: 112.86.247.*   [49]xlrxlr   2013-9-14 00:42
陈老师,我是专利事务所的邢连瑞,之前联系你做专利的,你那边以后有和企业合作的专利需要报的时候一定联系我。我的手机号码是:15365002264,QQ:1363599243,随时欢迎你致电咨询或在线咨询,谢谢。
IP: 222.87.23.*   [48]trll1   2013-7-29 16:31
陈楷翰老师,其实学懂了大学物理的质点运动学以及微积分知识,就知相对论错了——http://tieba.baidu.com/p/2218565348http://tieba.baidu.com/p/2105731771。因为微元不是点
我的回复(2013-7-29 18:13):    555.我化学生物地理都读一些,物理不行。。。
IP: 14.116.2.*   [47]zhxftcl1   2013-7-7 20:15
近几十年来输入新疆的外来水汽减少,但当地降水量反而大幅增加,外来水汽与当地降水竟然负相关,这是为什么?

尊敬的陈楷翰老师:
       您好!李小文院士《欠账回复(2):调水入疆》的博客中,那里面所谈的稿件是我撰写的。我研究向西北调水好几年了,您愿意的话,想请您帮我审查两篇稿件(稿件不涉及高深理论),想与您交流以下意见:
1、在西北乃至整个中蒙干旱半干旱区“整体暖干化”、输入新疆的外来水汽减少和当地高云减少的大背景下,新疆的降水量反而大幅增加,南北疆的年代际降水量反而分别增加了约50%和30%,外来水汽与当地降水竟然负相关,这是为什么?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以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或许能推动水循环理论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找到了近几十年来新疆降水量大幅增加的原因,就有可能找到西北缺水问题的解决方案。
对以上问题,您有一些什么样的看法?对问题的背景条件(西北整体暖干化、输入新疆的外来水汽减少、当地高云减少等)又有一些什么看法?对以上问题,我在《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区特别是新疆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证据作用》预印本的第6章做了一些探索,请您客观评价(请重点审查第6章)。该文的预印本的网址是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ec1263c013f14804cd30056,如果我的论点确实成立,那对国家就有很大作用,那西北气候恶劣、经济发展较慢、百姓生活困难的局面就有望得到解决。

2、以上稿件的因果逻辑“气温、地温上升--→冰川加速融化--→冰川融水参与当地的径流和蒸发--→当地降水量增大”,能不能经受其它地方气候变化客观事实的检验?能不能经受历史气候的检验?历史是未来的镜子,历史气候有很强的证据作用。为此,我又写了另外一篇稿件,标题是《西北内流区历史气候和中亚干旱区现代气候的证据作用》,也请您一并审查。该文的预印本的网址是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ec1263c013f1466458f0050

3、由以上两篇稿件可知,时间上从西北内流区的历史气候到现代气候,空间上从青藏高原的气候到中蒙和中亚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时空范围如此宏观的客观证据都证明以上因果逻辑成立,用这些证据证明的论点充分可信吗?

稿件中有我的邮箱地址,您可以在此回复我,也可电邮回复我,期待您的客观评价,期待回复。
我的回复(2013-7-7 20:20):    我到建议你与张忆文老先生联系,我搞生态的,实在没有把握审这个啊?确实我也是对这些年新疆降雨剧增很感兴趣,也完全认可你的冰川——降雨思路,例子实际上也不少,冰川学研究中我记得貌似也有提到。但我担心的是这代价太大了。。。冰川水相当于水库啊。
    汗。。。。。。
IP: 159.226.67.*   [46]aike   2013-6-24 13:13
奇思妙想,得益于大自然的造化和博主的机智, 祝愿早日成功!
我的回复(2013-6-24 13:15):哦,上帝宠爱我,给了我一双好奇的眼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9: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