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junping 物理化学博士/科普研究者/探索/理性/开放

博文

医者仁心的诠释 (书评)

已有 4801 次阅读 2012-3-13 16:19 |个人分类:生活之问|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书评, 选择, 朋友, 医者仁心

医者仁心的诠释 【原载《科技导报》,2012,30(5),80 】

   一般说来,除去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我们与医生打交道的机会不多。职业医生能成为普通大众真正的朋友吗?《交个医生做朋友》带我们走进医生的世界,从字里行间探触一位医生的职业素养和内在的真实情感,有助于大众更为理性地处理身边与医疗相关的事务。

 

正如大多数人预想的那样,“医生”与“朋友”的关系是复杂的。不可否认,当今社会中,“朋友”的意味已经越来越偏离其本意。建立起诚信可靠的朋友关系,愈发艰难。在这本书中的一些篇章,也可见识到某些患者自称为“朋友”的医生。比如,在“律师的冤案”一文中,患者老古就被他的医生“朋友”害得虚惊一场。然而,读者会发现,作者本人对“朋友”的态度是严肃的,远离了亵渎之意。在他看来,很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是病人及其家属可以信赖的朋友。作者倾注朋友之真心于文字中,还原常见医疗困境的真实情形,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怀来对待医疗问题。读者可以体会到一位医生那难得的细腻、真实、仁爱的心理世界。医患关系本不是“矛与盾”,更应是“钥与锁”。

 

如果把这本书看作一本健康养生书,这个判断是不确切的。除了书中最后一部分以不到全书1/5的篇幅介绍了25种“常见的症状和疾病”外,其他各篇章并没有把重点落在病例的发病原理、预防和治疗等具体的医学技术细节上。也就是说,如果读者们期待这是一本“健康宝典”、“养生诀窍”之类的医学百科读物,恐怕要失望了。作者敏锐的目光聚焦到了另一个容易被忽视却日益凸显出重要社会价值的问题。涉及医疗问题时,恐惧、忧郁、焦躁、绝望等情绪对人们心灵的折磨,有时候甚至超越了疾病本身带来的生理痛苦。这个问题所涉及的人,也不单单是患者本身,亲人、朋友乃至相关社会人群都可能席卷其中。所涉及的领域也不单单是医学本身,伦理、道德、心理以及各种情感相互交织,错综复杂。

 

因此,“选择”成了本书的一个关键而耀眼的词汇。作者意图通过一篇篇小短文,启发读者思考医疗中一些让人无比纠结的问题。他冷静而清醒地描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事情,试图为读者推开一扇医疗选择的智慧之窗:既有毫不含糊的理性判断,又有客观实在的真相探问。而作者的情感,在医生与朋友的角色中切换,怀着迫切的愿望,努力探寻最佳的医疗抉择。在选择医生和医院方面,他提出:要看名医吗?看老医生还是年轻医生?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待这些问题的选择天平往往会严重地失衡。徘徊于理性选择还是盲目追随的人们,在作者贴心地释疑之后,会整顿内心的砝码,作出合理的抉择。

 

书中另外几个部分,同样是针对一些比较棘手的选择困境。比如,“做不做手术”、“药物应该如何选择”、“治疗还是不治疗”。看到这些问题,读者们会问,作为患者的大众有主动选择权吗?曾几何时,有一种想法占据了大众的思维中心:患了病,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医生的建议。大众已极度地依赖于医生们的专业功底,唯恐不全盘照收,便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而另一方面,病人家属们也常常在极度惶恐中签署医院的“知情同意书”。

 

对此,作者拓展了另一个角度的思考空间。现代医学虽然已经获得了令人自豪的成果,但未知的领域仍不见少。常规医疗方案也不排除一定程度的风险性。作为个体,不同于通性之处亦不可忽视,并应该成为医疗抉择的参考依据。在《腰腿痛和腰椎间盘突出》这篇短文中,作者谨慎地提醒人们,在非紧急情况下,“不一定要选择手术,至少不必急着手术”。作者建议应注重熟悉可靠的医生朋友的意见,“因人而异”地做出特有的医疗选择。

 

作者近30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及由此而积累的许多素材为本书增色不少。他在书中所精挑的事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绝大部分是亲历过的。他描述的口吻,如同一位朋友在你耳边轻声道来,拨动着你内心的弦脉。读者们经过反思,便会更加坚定科学的态度。

 

不要忽视了作者在书中叙述事情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泄密”了医生们鲜为人知的生活情感状态。读者看到了一个在白色口罩之下的、具有普通朋友影子的医生形象。在《抗生素:全民之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两个女儿患病的经历为例。即便自己是医生,其他家庭成员还是会为孩子的感冒发烧而紧张万分。家人们经历了从坚持要把生病孩子送到医院去打抗生素,到逐渐回归理性医疗选择的转变。这个过程是曲折的,要扭转人们对抗生素的心理依赖谈何容易。最近有报道说,中国抗生素年人均消费量是美国人的10倍。面对“抗生素毁掉一代人”的严峻形势,在作者列陈的事实面前,难道还不能对抗生素大声地说“不”吗?

 

拥有科学理性思维的人也不会缺少真实而深沉的情感。《父亲的肺癌》一文折射出一种难以逾越的人性情感弱点。作者记录了自己为患肺癌的父亲选择保守治疗方式时的心路历程。尽管他的选择有较为充足的现实理由,作者还是不免为一些未知的医学结果而难以释怀。

 

职业之路需要榜样的光辉来照耀。在《王医生》一文,作者用深情饱满的笔触记录了一位敬业、豁达的乡土医生平凡的生活点滴。可以看出,这位给幼时作者做过诊治的平凡医生是作者成长路上的楷模。那颗仁爱之心,无关学历,无关社会地位。

 

置身现代社会环境之中,有许多因素会对医生的医疗选择产生影响。对于同行中存在的一些缺乏职业精神的现象,作者没有回避。医者应该具有怎样的品德?作者在《医生能做什么》篇章里引用药王孙思邈的一段话来点睛: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人们常说,医者仁心。这,便是完美的诠释。

 

吴海云 著, 新世界出版社,20111月第1版,定价:25.00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9823-547348.html

上一篇:让农民获利 让优质米入寻常人家
下一篇:炒出美味又少油的茄子
收藏 IP: 115.171.253.*| 热度|

5 许培扬 杨月琴 武夷山 张焱 王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