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an198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man1989

博文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读书笔记

已有 7976 次阅读 2012-6-13 16:5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思考, 读书笔记, 互联网毒害

    浅薄并不一定就是贬义词,至少在这篇文章是这样。姜奇平先生认为人类思维的变化—由深刻到浅薄—是从媒介革命的开始而开始的,同时他也认为互联网思维有它自身的好处:①有利于将价值聚焦在当下和此在。像Facebook, Twitter等社交网络的纷纷出现,大家在随时发送简短的、正在发生的信息。所有深刻都必须接受此刻在空间上的检验和当下在时间上的检验,看这种深刻在当下有没有价值。②有利于反魅:一是有别于旧的原子论式的社会网络式的思维。二是协调式的思维,有些人的协调、反应能力大大增强了,像常玩“植物大战僵尸”等游戏的人。

  我们变成了机器人:失去了以前的大脑。(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抱着一本连环画躲在一个妈妈找不到的角落里偷偷的可以读上一个下午,我们的心情和主人公一样,时而开心时而紧张。但是现在可能有不同啦,我们可能很难再非常专注地读上一本书了,看上个两三页,注意力就开始游移不定了,是吧?)互联网几乎成了我们的全能传媒,数据丰富且更加易得。不过,代价也是有的:媒体提供思考的素材,同时也在影响我们思考的过程,互联网所做的似乎就是把我们的专注和思考能力撕成碎片,抛到一边。我们似乎已经抵达了人类智能和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关头,这是两种大相径庭的思维模式之间急剧转型的关键时刻。

   我们的大脑如何被改变了:迈克尔·伯恩斯坦54岁时发生的中风,在科学家的治疗下,每天重复完成例行动作,不断“哄骗”神经细胞和突触形成新的神经回路,最后终于完全康复:这表明神经是可塑的。这也提示我们思维的过程也是可塑的,长期使用某种工具的人他的大脑特定区域会比一般人发达:司机的空间描绘能力是很棒的,但是如果让他们长期改用GPS,这个能力就可能会慢慢下降。(各个不同行业的人,因为长期使用的思维的不同,大脑活跃区域的不同,处理问题也会不同,这提示我们工作中向其他行业的人请教也许会有不同的发现。)同样的,长期使用互联网工作的人,思维长期受到网络的重塑,也会有网络的特征。

   技术一直都在塑造我们的大脑:每一项技术都是人类意愿的一种表达,我们通过工具扩展我们力量,控制周围的环境——控制自然,控制时间,控制距离,控制彼此。同样,互联网发出的各种刺激杂音,既造成了有意识思维的短路,也造成了潜意识思维的短路,因而阻碍我们进行深入思考,也阻碍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多媒体所要求的精力分散进一步加剧了认知疲劳,从而削弱了我们的学习能力,降低了我们的理解程度。当我们给大脑供应思考原料的时候,并非越多越好(书中说有做过的实验说明:在阅读中链接增多,记忆的多少和理解的深度反而都在下降)。略读以前是我们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是为了深入研究而辨别信息的一种方式,如今却正在变成目的本身,成为我们搜集各种信息的首选的方式(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的变化了?)。上网的时候注意力在不断的转移,这回让我们大脑在遇到多重任务的时候更加敏捷,但是,多任务处理能力的改进实际上会损害深入思考和创新思考的能力。(我们的思维存在“注意力转移成本”,过多的注意力转移会降低我们的工作效率,甚至使情绪变得烦躁)

  电子书:谷歌公司有项创举——实现世界上所有现有图书的数字化。但是对谷歌而言,书的真正价值可能不在于它是一部独立完整的文学作品,而在于它是一堆有待挖掘的数据,谷歌公司信奉的泰勒主义,就是认为智力就是一个机械过程的结果(文学艺术也是这样吗?)从各种记录工具被发明以来,我们的记忆就慢慢向其他工具转移,慢慢地,记忆部分的留在了贝壳上、墙上、书本中,现在它们即将留在计算机中,大部分实验都表示:计算机的使用在降低我们的记忆能力。对此,我们又有什么办法了?

   (一直认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被计算机影响着,小学时候的计算现在有了计算器之后都懒得在动脑筋了,偶尔必须自己算却发现有些难了——计算能力在下降;考试改卷部分由计算机完成了,我们的涂卡和字体要向计算机的要求靠拢;另外,我们图书时代最大收获的深入阅读能力在慢慢下降,各种信息铺面而来,我们的大脑的负担不小,有时候甚至感觉看的东西多了反而心里很乱。但同时,现在每天进实验室,第一件事就是边开电脑边吃早点,似乎成了习惯,如果发现突然上不了网,就好像丢了什么,心情也会不好,刚一开始不知道没网了该干嘛,可见我们已经和网络有非常密切、复杂的关系了。电子书时代我们一目十行,贪婪地想得到尽可能多的信息,但是有一点可能有些人不太了解:信息≠知识≠智慧,各种信息刺激我们的时候,我们没有花多余的时间去深入思考,就像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很多信息留给我们的是困惑和疑问,长时间这样,这些信息没有转化为我们的知识,反而成了我们困惑的源泉,导致了我们学习能力的下降,甚至是作者说的:信息越多,知识越少。同样只有知识,我们还需要智慧,我认为知识与智慧可能就好像科学与哲学。对于这种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怎样让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又不丧失深刻的思考的能力了?我的观点是减少漫无目的的阅读,从相对窄的内容开始研究,“少则得,多则惑”余下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一点拙见,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0357-581777.html

上一篇:做家教的一些想法
下一篇:《中国人的思维危机》读书笔记
收藏 IP: 202.114.144.*| 热度|

3 刘洋 曹聪 黄智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