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ng903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feng9038

博文

齐桓公的伟大与渺小

已有 4084 次阅读 2021-10-19 10:03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齐桓公的伟大与渺小

                 作者:李 沣

伟大与渺小,只是一念之差,只有一步之遥。

春秋霸主齐桓公,当年称霸诸侯,“尊王攘夷”,威震中原,靠的是管仲辅佐。管仲死后,不听管仲之谏,宠用奸臣。所谓“奸”者,《说文》:“犯也。”《增韵》:“犯,非礼也。”《玉篇》:“乱也。”果不其然,奸臣得势,马上犯上乱国,把齐桓公囚禁于室,生生把齐桓公饿死。死后无人知晓,尸体腐烂,蛆虫满地。堂堂大齐国君,临终连口水都喝不上,身边连个人影都没有,着实可怜,也确实渺小。

成也桓公,败也桓公,这一切都是他自己一手酿成 。

当年齐僖公有三子,长子诸儿,次子纠,三子小白。

诸儿即后来的齐襄公,是个无德无能,贱而淫乱的昏君。《左传》曰 :“初,襄公立,无常。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国语》曰 :“昔我先君襄公筑台以为高位,田狩毕弋,不听国政,卑圣侮士,而唯女是宠。”这些记载足见齐襄公(诸儿)的缺德和无能。尤其“唯女是宠”,荒淫无度到跟自己的亲妹妹、鲁国君夫人私通。此事被鲁桓公发现,桓公极为不满,襄公竟让手下把鲁国之君桓公杀死,并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妇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史记》)由于襄公无德无道,次弟纠到鲁国避难,三弟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到莒国避难。

襄公无道,被连称、公孙无知弑之,齐国无君。《吕氏春秋》曰:“公子纠与公子小白皆归俱至,争先入公家。管仲扞弓射公子小白,中鉤。鲍叔御公子小白,僵。管子以为小白死,告公子纠曰:‘安之。公子小白已死矣。’鲍叔因疾驱先入,故公子小白得以为君。”《史记》曰:“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於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鉤。小白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吕氏春秋》与《史记》的记述略有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公子小白返国时,遭管仲拦截,并被射中,小白佯死,并先入国继君位。管仲是公子纠的忠臣,也是公子小白的死敌。

桓公立,“欲使鲍叔牙为宰。(鲍)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於臣,使不冻餧(喂),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管夷吾(仲)乎?臣之所以不若管夷吾者五。”鲍叔讲了在宽厚柔民、治国家不失其柄、忠信可结於百姓、制礼义可法於四方、执袍鼓立於军门方面,自己均不如管仲。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鉤,是以滨於死。”(《国语》)意管仲是要置我死地的人。《史记》曰:“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於是桓公从之。乃详为召管仲欲甘心,实欲用之。”管仲见桓公,“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把置自己于死地的人厚礼以为大夫,足见齐桓公选贤任能、治国为先的宽大政治胸怀,这是齐桓公的伟大之处。

小白成为齐国君桓公后,虽立管仲为相,但很长一段时间,桓公自以为是,任性作为,并没有完全尊重管仲的智慧和谋略,因此曾多次碰壁。

一、管仲的治国之策是富民、重农、为民除害,如《管子》所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国家治,民穷则难治。”要富民就要重视农业,“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因此管仲的治国之策就是先发展农业,先粮多富民,然后再兵强、战胜、广地。但齐桓公初期的政策与此相反,他把战胜、广地放在首位。

《管子》有如下记载:

桓公元年,桓公对管仲曰:“欲以诸侯之间无事也,小修兵革。”管仲曰:“不可,百姓病,公先与百姓而藏其兵。与其厚于兵,不如厚于人。齐国之社稷未定,公未始于人而始于兵,外不亲诸侯,内不亲于民。”还好,桓公这次听从了管仲的劝告,而未修兵。

桓公二年,桓公又告管仲曰:“欲缮兵”,管仲曰:“不可!”,但“公不听,果为兵。”因桓公多疑,“欲伐宋”,管仲曰:“不可,臣闻内政不修,外举事不济。”“公不听,果伐宋。诸侯举兵而救宋,大败齐师。”桓公因败,越发修兵,关市猛征。

桓公三年,“桓公将伐鲁”,管仲叹曰:“齐国危矣!君不竟于德而竟于兵。”桓公不听,果伐鲁。鲁国请求与齐会盟,并说:鲁国是小国,会盟时都不带兵器,桓公同意了。管仲力劝桓公不要与鲁会盟,鲁国说不带兵器,但曹刿为人坚强而狠毒,他们不可能不带兵器,但桓公不听。会盟时鲁庄公和曹刿都怀藏剑,到坛上后鲁庄公抽出剑对着桓公曰:“均之死地,戮死于君前。”曹刿抽剑曰:“二君将改图,无有进者。”管仲急上前曰:“君与地,以汶为境。”即让桓公把土地归还给鲁国,以后两国以汶水为界。桓公许诺,避免了一场灾难。桓公吸取教训,“归而修于政,不修于兵。”

桓公五年,管仲对曰:“公内修政而劝民,可以信于诸侯。”桓公诺,“乃轻税,弛关市之征,为赋禄之制。既已,管促又请曰‘问病’。”

轻税,就是“相地而衰其征”, “案田而税”,既根据土地的好坏多少而征税;“税禄以粟”,用粟缴税,实行实物地租;“二岁而税一,上年(好年景)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

弛关市之征,五十而取一。

“问病”,既慰问病者,“士民有病,掌病(官名)以上令问之,九十以上,日一问;八十以上,二日一问;七十以上,三日一问。”春秋时代,就有如此爱民的思想和政举,确实珍贵。

以上《管子》记载,都是桓公重农爱民之举。

管仲的经济思想、经营观念,非常丰富。注意利用山时地利,注意生产,注意开拓市场,注意价格调整,注意税收控制。《盐铁论》载:大夫曰:“《管子》云:‘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备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商工不备也。┄┄燕、齐之鱼盐旃裘,兖、豫之漆丝絺纻,养生送终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故圣人作为舟楫之用,以通川谷,服牛驾马,以达陵陆;致远穷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这段话,是管仲经营观念的要点。“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商工不备也。”宝贵的资源没有利用,是因为“商工不备也。”因此要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必须“待商而通,待工而成。”就是要把这些资源变成商品,推向市场,进行交易。要把它变成商品,首先要开发,要生产加工,即“待工而成”。当把这些自然资源开发加成商品后,要推向市场,扩大市场,就要造船修路,服牛驾马,致远穷深,即能把商品输送到遥远的地方,甚至深山老林。

齐有渔盐之利,管仲的经营策略是开发、垄断、远输。

齐桓公把渠展之盐大量生产,然后垄断价格,当价格上来后,输入远方的梁、赵、宋、卫、濮阳,就此一项,“得成金万一千余斤”。

二、军民一体,寓兵于农工。

在务农、安民、富国的各项政策落实,国家开始强大后,桓公曰:“吾欲从事于天下诸侯,其可乎?”管仲曰:未可,并曰:“公欲速得意于天下诸侯,则事有所隐而政有所寓。┄┄作内政而寓军令焉。”对“事有所隐”,“政有所寓”,即三分其国,以为三军;乡有行伍,用田猎行军演;十连为乡,二千人为旅;五乡一帅,万人为一军;春秋在农田练兵。兵民一体,寓兵于农,人人相识、相爱、相助,战时有极强的凝聚力、战斗力。“故有此教士三万人,经横行于天下。”

三、为使诸侯附齐,桓公按照管仲建议,先礼、再挤压、后用兵。

实行“诸侯之礼,令齐以豹皮往,小侯以鹿报;齐以马往,小侯以犬报。”即齐与诸侯国的礼节中,齐给小国豹皮,让小国用鹿皮回报;齐给小国马,让小国用狗回报;诸侯国君做了好事,齐用重礼祝贺,结果是“五年,诸侯附。”

对大一点的诸侯国,用经济策略进行打压:

1、为使鲁、梁屈服,齐桓公按照管仲的建议,利用鲁、梁织绨的传统,首先动员本国官民都穿用绨做的衣服,然后让鲁、梁商人向齐国贩绨,对鲁、梁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绨千匹,赐子金三百斤。”“鲁梁之君闻之,则教其民为绨。”鲁梁之民轰轰烈织绨卖绨,庄稼荒芜。这时齐国按照管子建议,改绨衣为帛,即“公宜服帛,率民去绨。闭关,毋与鲁梁通使。”鲁、梁谷价飞涨,民饥,“鲁梁之君即令民去绨修农”,但已错过农时,“鲁梁之民归齐者十分之六。三年,鲁梁之君请服。”

2、为使莱、莒屈服,利用莱、莒为山地,以产木柴为业的传统,用重金大量收购莱、莒的木柴。“莱即释其耕农而治柴”,然后让齐国购买莱、莒木柴的商人都返国,停止购柴。“莱、莒之籴三百七十,齐籴十钱,莱、莒之民降齐者十分之七。二十八月,莱、莒之君请服。”

与此相类的还有楚国、代国。

四、为建霸业,管仲特别强调注意形势和策略。

在国富、兵强、多数诸侯宾服的背景下,齐桓公欲修霸业,询问管仲,《管子》曰:“夫神圣,视天下之形,知动静之时;视先后之称,知祸福之门。强国众,先举者亡,后举者利。强国少,先举者王,后举者亡。”征伐诸侯,必须分善恶险易,“是故先王之伐也,伐逆不伐顺,伐险不伐易。”

《左传》庄公十三年(桓公五年),“齐侯、宋人、陈人、邾人会于北杏(齐地)”,“以平宋乱”。杜预注:“宋有弑君之乱,齐桓欲霸业。”联合宋、陈、邾讨伐宋,名义上是平宋弑君之乱,实际上是齐桓公欲始霸业。

《左传》庄公十四年(桓公六年)“齐人、陈人、曹人伐宋。夏,单伯会伐宋。”齐桓公伐宋时,报告了周天子,“请师于周”,周天子派大夫单伯与会助威。孔颖达《正义》曰:“齐桓始修霸业,方欲尊崇天子,故请师假王命,以示大明也。”亦即齐桓公“尊王攘夷”、“挟天子以令诸侯”。

《左传》庄公十五年(齐桓公七年)“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鄄”“复会焉,齐始霸也。”杜预注:齐桓公“始为诸侯长。”

此时,郑、鲁两国经过几次冲突,相继服齐。齐桓公已成为中原霸主。但楚国强而北进,戎狄也不断向中原挑衅,齐桓公成为领导中原各国与楚、夷狄抗衡的核心人物。如顾颉刚先生言:“齐桓公的事业固然是团结了东方诸国成为一个大集团,又承受了周王所命的侯伯的名义作诸国的领袖,代王室支配一切,使得西周时代的局面不致在春秋时代崩溃,但他的真正事业还不在此。┄┄那时蹂躏中原的异族,除了楚国之外还有戎和狄。”(《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三第524、525页,中华书局)

1、向北伐戎、狄。

北戎,又称山戎,在山东的北部、河北的东部,不断地侵东、南的齐、鲁、曹、郑和北方的燕;狄人住山西、陕西两省的北部和河北的西部,游牧漂忽,往往出其不意地袭击中原。齐桓公十二年(前624年),“齐人伐戎”;齐桓公二十二年(前664年)“以其病燕故也”,山戎不断地侵犯燕国,“齐人伐山戎”。齐桓公率军“遂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得胜而归)海滨诸侯莫不来服。”(《国语》)有个故事,即燕君十分感激齐伐山戎,桓公得胜而归后,燕君送桓公回国,俩人依依不舍,走着走着燕君进入了齐境,桓公道:“诸侯相送是不出境的,我不该无礼!”就把燕君踏入的齐地割给了燕。诸侯听得此事,对齐更生好感。透过这件小事可现齐桓公的宽敞胸怀。

这时狄人又攻打邢国、卫国。《左传》闵公元年(齐桓公二十五年),“狄人伐邢” ,管仲对桓公曰:“戎、狄豺狼,不可厌(满足)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请救邢。”(《左传•闵公元年》)“齐人救邢”。闵公二年,狄人又伐邢,僖公元年(齐桓公二十七年)春,“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邢国人与齐、宋、曹援军一起赶走了狄人,把他们的国都迁到了夷仪,“邢迁如归”,邢国人迁新都后如同回老家一样高兴。

《左传》闵公二年(齐桓公二十六年),“狄人伐卫”,在熒泽打败卫兵,杀了卫懿,长驱入卫都,卫国被灭。齐桓公派公子无亏带领三百乘兵车、三千名甲士援助卫国,替他修了楚丘城,让他们迁到了楚丘,成立一新的国家,“卫国忘亡”,卫国人迁入新都后,也忘记了亡国之痛。

2、向南伐楚

南方之楚,不断北侵中原。僖公二年春(齐桓公二十七年),楚人侵郑。僖公三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谷”,“谋伐楚也。”以后两年,楚接连不断伐郑。僖公四年(齐桓公三十年)齐桓公会师鲁、宋、郑、曹、邾伐楚,陈兵于楚前,对前来讲和的楚臣屈完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但屈完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齐桓公觉得楚王肯来讲和,已算不战而屈,同意了诸侯与屈完结盟,抑制了楚的北进,盟毕班师北归。

3、桓公巩固了王室的权威

周惠王晚年,想废黜太子郑,改立溺爱的小儿子叔带为太子。齐桓公为维护王法正统,召集诸侯与太子郑会,惠王知道后私下支持郑国对齐及诸侯发难。《左传》僖公七年春(齐桓公三十三年),“齐人伐郑”,冬,“郑伯使请盟于齐”,郑国屈服了齐。《左传》僖公八年(齐桓公三十四年)冬,惠王崩,太子郑告齐。齐桓公又召集诸侯和太子的使者在洮地会盟,同奉太了郑继位,是为襄王。转年秋,齐桓公与诸侯盟于葵丘,诸侯“言归于好”,协力拥戴襄王。“这是历史上有名的葵丘之会,是齐桓公尊王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他的霸业的最高峰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三第528页,中华书局)

五、齐桓公的悲惨晚年

管仲病危,齐桓公去慰问,曰:“仲父之疾甚矣,若不幸此病不愈,国家大政我将转给谁?”管仲没有回答。桓公又曰:“鲍叔之为人何如?”管仲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见一恶终身不忘。”即鲍叔为官清廉,与人为善,但不够宽容,“见一恶终身不忘”。桓公曰:“然则熟可?”管仲对曰:“隰朋可。朋之为人,好上识而下问┄┄。居其家不忘公门,居公门不忘其家,事君不二其心”,“动必量力,举必量技。”桓公曰:“诺”。管仲又言:“今夫易牙,子之不能爱将安能爱君?君必去之。”关于易牙,《韩非子》曰:“易牙为君主味(即为桓公烹食),君惟人肉未尝,易牙蒸其首子而进之(为使桓公尝到人肉的滋味,易牙将自己的儿了蒸熟给桓公吃),夫人情莫不爱其子,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连亲儿子都不爱的人,安能爱君你!管仲还言:“今夫竖刁,其身之不爱,焉能爱君?君必去之。”竖刁为适桓公,自行阉割,这样不爱自身的人焉能爱君?管仲又言:“开方事君十五年,齐、卫之间不容数日行,弃其母,久官不归。其母不爱,安能爱君?”“君必去之!”《吕氏春秋》载:桓公认为:“常之巫审于死生,能去苛病,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 :“死生,命也。苛病,失也。君不认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将以此无不为也。”你要重用常之巫,他将趁机无所不为。

史上称易牙、竖刁、开方、常之巫为“四小”。管仲死后,桓公将“四小”去之。但桓公离开“四小”后,“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也就是吃的饭菜没有味道,宫廷里有些混乱,身上有些不舒服,朝政也不够正规,“於是皆复名而反”,又将四人召回。

僖公十五年(齐桓公四十一年)管仲卒,齐桓公五子争立。

僖公十六年(齐桓公四十二年),齐桓公病,常之巫离开桓公后马上散布,“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刁、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公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吕氏春秋》)把齐桓公密封在宫中,让其与世隔绝。身边无人影,也不给饭吃水喝,活活把桓公饿死。“四小”及五公子,争权夺势,血雨腥风,早把桓公置之脑后。桓公死后,无人知晓,蛆虫出户,六十七天未葬。因此,曹操在《善哉行》中说:“齐桓之霸,赖得仲父。后任竖刁,虫流出户。”如后人说的,一个国君,用对一些人容易,但用对所有人则很难;一时用对人容易,但一生用对人则很难。

桓公死后,易牙、常之巫杀群吏,立公子无亏,齐国大乱。宋襄公联合曹、卫、邾三国伐齐,四公子之徒与宋联军战,联军把齐兵打败,齐人杀无亏,宋襄公送公子昭回国继位,是为孝公。

桓公死后,鲁国起兵救齐,狄人也来求齐,郑、楚、卫、邢之间也发生战乱,可见桓公一死,中原群龙无首,又陷入四分五裂。

 

(完稿于2020714日星期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1609-1308494.html

上一篇:莒与己、莱国的关系?
下一篇:[转载]北美印地安人是亚洲或中国人的后裔吗?
收藏 IP: 111.193.198.*| 热度|

8 郑永军 尤明庆 李宏翰 段含明 孙颉 韦四江 刘秀梅 李俊臻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