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ng903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feng9038

博文

“天津”之名

已有 2163 次阅读 2022-5-7 09:10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天津之名

      作者:李

  “天津”之名,历史悠远。屈原《离骚》有:“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晋书天文志》:“天津九星,横河中。”注:“天津,东极箕斗之间汉津也。”《隋书天文志》:“尾箕之间,为其汉津。”又言:“尾亦为九子箕,亦曰天津。”天津、汉津、天汉,皆天河即银河也。天津,天上的河也。

  天津,也是地上的河。《金史河渠志》载:“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尚书省以凡漕河所经之地,州县官以为无与於己,多致浅滞……姦弊百出,於是定制,凡漕河所经之地,州府官衙内皆带提控漕运之事。……十二月,通济河并设巡河官一名,与天津河同为一司。”《金史》的这些记载有些粗糙,这里的“通济河”实际上是“通济渠”,是连接淮河与黄河的运河,泛指漕运的南段。“天津河”也是个笼统的说法,泛指漕运的北段。因此,金时的“天津河”虽与今日之“天津”有点联系,但不是一个概念。不过金时,“天津”就是地上的河也。

     由此可知,“天津”,乃河也。

与此关的还有与“津‘有关的词语,如:津、津人、津门、津筏。

津,渡口。《论语微子》:“使子路问津焉”。这个“津”,就是过河的渡口,是河的一个节点。

津人,过河渡船的船夫。《庄子达生》:“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

津门,设在河的渡口的关门。庾信《明月山路》:“船横埭下,树夹津门。”

津要,亦作要津,水陆冲要之地,《宋书·武帝纪上》:“时议者谓宜分兵守诸津要”。

总之,“津”与“渡”有关,“渡”与“河”关。“津”也可以说是水也,是河也。

对今日北方的交通枢纽,华北的重要工商业都市的“天津’,她的历史起点或者说起始年代,如何定位、判断,是个重要而复杂的历史问题。时至今日,网上对这一问题,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我个人认为是这两篇文章:一篇是《天津青年报》记者黄卫写的《天津为嘛今天过生日》,一篇是博故的《1404年12月23日明成祖建天津城》。

关于第一篇文章,开宗明义:12月23日,是天津建卫筑城纪念日。1404年的今天,天津城正式营造,从此开始了这个城市的生命。”这一结论的主要根据,就是天津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郭凤岐对《明太宗实录》的考证。作者说:“郭凤岐在查阅《明太宗实录》时发现:‘永乐二年十一月’,‘己未,设天津卫’。‘己未’是农历二十一日。这就是说,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设天津卫,这个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404年12月23日。这一点,说明了天津建卫的具体日期。”但《明太宗实录》永乐二年的原文是:“己未,上以直沽海运商舶往来之冲,宜设军卫,且海口田土膏腴,命调缘海诸卫军士屯守。”《实录》中无“己未,设天津卫”之说。

有关“设天津卫”史料,有这样几条:

  1. 《明史陈瑄传》:“永乐元年,命陈瑄充总兵管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遂建百万仑於直沽,城天津卫。”

  2. 《国朝列卿记》卷64载:陈瑄“永乐元年坐事谪督天津卫城”。这些资料说明永乐元年,就设天津卫,就命陈瑄在直沽建百万仑,城天津卫。

  3. 《明太宗实录〉永乐二年“辛酉,上以海运粮船上抵直沽,置仑储粮,别以小船转运北京,命户部会议皆以为便,复请于天津等卫多置露囤以广储蓄从之。”

           据此,“设天津卫”,是在永乐元年还是永乐二年,还需要进一步考证研究。

    退一步说,把《明太宗实录》记载的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直沽设卫,推算为1404年12月23日,这是正确的。因为“己未”为旧历十一月二十一日,换算成公历即12月23日。但“己未”只记载在直沽设卫,并没有明确将“直沽”改为“天津”。到了“辛酉”,才有“复请于天津等置露囤经广储蓄”之语。因此把设“天津卫”的时间,定在永乐二年,即1404年,可以,但一定要定在某月某日,看来根据并不充分。

    本文作者把武汉出版社《明实录类纂》,“己未”条的记载放到了“经济类”或“军事类”中,以此证明“设天津卫意味着开始了卫城的‘营造’”,这个逻辑结论有些勉强。卫,是军事组织,放到军事类很正常;把建漕运粮仑,放到经济类也很正常。但这都与“卫城营造”无关。有的网友说十一月二十一,是寒冬,天寒地冻,怎么能挖土造城?此说也有一定道理。而且《明太宗实录》“己未”条的原文是:“上以直沽海运商舶往来之冲,宜设军卫,且海口田土膏腴,命调缘海诸卫军士屯守。”并无“城天津”之说。

    因此,“天津卫城‘的建造时间,也是个需要进一步探讨考证的问题。本人看到关于天津卫城营造时间的史料,有永乐元年,即《明史陈瑄传》:“永乐元年,命陈瑄充总兵管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遂建百万仑於直沽,城天津卫。”永乐“三年,以舟师建百万仑于直沽,遂筑天津卫城。”(杨荣:〈文敏集〉卷25,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而唯独没有永乐二年之说。《明太宗实录》永乐二年的原文是:“己未,上以直沽海运商舶往来之冲,宜设军卫,且海口田土膏腴,命调缘海诸卫军士屯守。”此史料中无“筑天津卫城”之事。若像上文作者说的:天津赐名、设卫、建城应是同时之举。”若没有史料依据的话,这只能是种推测,有这种可能,但不能作为结论。

    综上所述,把作为地名的“天津”,起自永乐二年设天津卫,是正确的。但把设“天津卫”等同营造天津城,太牵强。作为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城市标志,天津的历史肯定不是从永乐二年开始,忽必烈定都北京(元大都),到公元1270年,人口已达40余万,直沽作为连接海运和河运的枢纽,迅速繁荣,因此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将“直沽寨”改名为“海津镇”,作为工商业都市的天津历史,起码可以从“海津镇”开始。因为城市的含义,城墙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人口、交通、工商业。

    关于博故的网文‍1404年12月23日(明朝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明成祖朱棣在直沽设卫,命工部尚书黄福、平江伯陈瑄、都指挥佥事凌云、指挥同知黄纲开工筑城,赐名‘津’,为“天子车驾渡河之处”。

    此说不知出自何处?《明史》成祖纪、黄福传、陈瑄传都无此说法,《明史陈瑄传》中有永乐元年,命陈瑄充总兵管总督海运,遂建百万仑於直沽,城天津卫。《国朝列卿记》卷64载:陈瑄“永乐元年坐事谪督天津卫城”。这些资料说明永乐元年,就命陈瑄在直沽建百万仑,城天津卫。

    天津卫城的营建,其下诣、规划、建造及规模,有个调兵迁将,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的过程。因此如肖立军、王锡超在《明代天津筑城置卫若干问题考辨》中说的:“天津开始建城的时间,明清史籍有永乐元年(1403年)、二年(1404年)、三年(1405年)等不同记载。究竟哪个准确呢?”

    永乐元年,建了百万仑,必须有个简单围墙;“永乐二年十一月和十二月,朝廷下令设置天津卫和天津左卫。但两卫军队接到军令后,到天津驻防还要经过一个过程。”永乐《三年,以舟师建百万仑于直沽,遂筑天津卫城。”(杨荣:〈文敏集〉卷25,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看来“舟师”也参加了卫城的营建。另外 ,新到防的天津卫及天津左卫官兵也应投入到了天津城池及内部设施 的营建中,据(乾隆)《天津县志》卷7记载天津卫衙门 “明永乐三年, 指挥倪兴建。”此“指挥倪兴”应指本卫指挥使,而劳动人手应是其下属卫所军士,因此,肖立军、王锡超文的结论就是:“天津卫城的营建当在永乐三年(1405年)掀起高潮。”(肖立军、王锡超:《明代天津筑城置卫若干问题考辨》,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赐名直沽为“天津”?

    “天津”,天子车驾渡河之处。三岔口海河边的石碑“天子津渡”,说明天子(燕王朱棣),从这里渡河南下,攻克南京,取了皇帝位。因此这里是值得纪念的地方。

       

     


     

    碑文写的“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燕王朱棣,由此渡河克南京,取皇位。”这是概括性的说法,朱棣这次率军渡河,攻打的第一个目标是沧州。《明史·成祖纪》载:建文二年八月,燕王回北平。九月“盛庸代李景隆将复取德州,与吴杰、平安、徐凯相猗角以困北平。时徐凯方筑城沧州。(燕)王佯出兵以攻辽东。至通州,循河而南渡直沽,昼夜兼行。冬十月戊午,袭执徐凯,破其城,夜坑降族三千人,渡河过德州。”但有资料说:“凯兵被杀万余人,辎重尽为燕军所获。” 这一战役的起点是在直沽集结部队,从直沽出发昼夜兼行,因此“直沽”对燕王打天下有重要贡献,所以如上碑所云,将直沽“赐名天津”。

    但历史事实不像碑文中说的:“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由此渡河克南京,取皇位。”建文二年冬十月燕王朱棣这次南征,开始很顺利,即由直沽集结部队,南下攻克沧州,然后经德州进军东昌(今聊城)。但东昌一战,燕军大败,死伤无数,建文三年正月,燕军退回北平,燕王深感南军兵多势盛。经养精蓄锐,建文四年正月,燕王又率兵南下,经德州,过徐州,四月,经灵壁一战,降敌十万余人,然后过淮河,过长江,直逼南京。六月十三日,进入京师,继皇帝位。所以“渡河克南京,取皇位。”不是建文二年的事,而是建文四年的事。

    因此,建文二年,燕王由此渡河,对克南京继皇帝位,没有决定意义。

    其实“直沽”对燕王继皇帝位的意义,比这更为久远。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为燕王,当时的“燕”还是忽必烈的天下。经过太祖北伐,攻陷元大都,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燕王就藩北平。燕王朱棣及在北平的很多官吏兵士,都来自南方,他们的衣食及生活用品,都要从南方运到北方,其运输的主要方式即漕运,主要通道有两条,一是海运,从东海——渤海——大沽,沿海河到直沽;一是河运,从南运河向北,经临清、德州、沧州,到直沽。海运、河运的交汇点都是直沽。然后从直沽到通州,再到京城。因此燕王在京城的生存和军事上发展, 都离不开漕运这条生命线,而“直沽”是这条生命线的交汇点。

    除此之外,对燕王心灵深处触动最据,也是让他决意发动“靖难事变”的事发地,是“直沽”。事情的大致脉络是这样: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五月,太祖崩,皇太孙继位,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明史·成祖纪》)对《明史》的这一记载,可以这样理解:太祖驾崩的噩耗传到北平后,作为皇帝子的朱棣立即动身奔丧,这是孝,也是礼。但他出发不久,很可能在“直沽”,得到诏书,是太祖遗诏,诏书明示:“皇太孙继位”、“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这让燕王朱棣大感意外,无法接受。父亲死了,儿子不能奔丧,这不讲人情有违常理。让“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这是对诸王的限制、警惕、防范,表明皇孙建文帝及其左右,已开始对诸王下手剪除,即削藩。所以从这一时刻,即奔丧折反的路上,燕王朱棣就决定以“清郡侧”为名,起兵造反,发动所谓“靖难之变”。建文帝安葬太祖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周王,因“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周王被削除,燕王深知是对他的警告,也是废他的开始。

    燕王朱棣返回北平后,与知己道衍密谋,暗选将才勇士於燕郊,由道衍操练,并日夜铸造兵器。建文帝让张昺、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密令察看燕王行动,又令都督徐凯屯兵临清、耿渊屯兵山海关、宋忠率兵三万屯开平,以箝制燕王。六月,有人密告建文帝燕山护卫倪谅不规,於是将倪谅捆往南京被戮,建文帝下令追责燕王朱棣。朱棣“佯狂称疾”,当张昺、谢贵到燕王府时,盛夏时节的朱棣却围着火炉颤颤抖抖地说:“寒甚”(《明史纪事本末》卷16)燕府长史葛诚密告张昺,燕王无病,装的,要生变。于是张昺又密报建文帝,文帝下令抓捕燕王朱棣。此事又有人密报了燕王朱棣,生死关头,燕王决定经“靖难”为名起事,设计将将张昺、谢贵杀之,并灭葛诚其族。

    “靖难之役”从北平始,燕军先陆续攻克通县、蓟州、密云、遵化各城,然后转战涿州、莫州,李景隆调集各路兵马50万人进驻河间,然后北上过芦沟桥,直逼北平城下。燕军分兵袭击,李景隆伤亡十余万人,退还德州。

    综上所述,“靖难之役”的原始起因,是奔丧折返的路上,亦即在“直沽”。所以,燕王朱棣继皇帝位,将“直沽”改名“天津”。

     

    (完稿于2022年5月3日星期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1609-1337392.html

上一篇:画眉鸟诗后的欧阳修
下一篇:对山东沂水纪王崮墓主的讨论
收藏 IP: 114.248.231.*| 热度|

2 王安良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