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icoverpaCY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licoverpaCYP

博文

四年生活总结(也借此希望可以认识到相关行业的同行们)

已有 4101 次阅读 2012-11-30 08:2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无损检测, 昆虫嗅觉, 气味降解

联系博士导师,比较晚,仅此只有一位回信。可能是我在写联系信的时候没有将导师的名字写上吧,因为联系的几位老师都是这边导师及其他老师比较熟悉的同行。因为我想靠自己,不想靠别人。考博士,就是为了学技术,在我的知识体系中,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方面的实验技术不够全面,我要学习更多的技术,而不是单纯为了发论文。技术才是科研与事业的瓶颈,没有好的技术就不会idea变为现实,会经历很多弯路。也顺便将自己这几年经历做一总结,可能会不完整,也希望感兴趣的老师或同学可以与我联系。

姬继超,河南农大植物保护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13年毕业。目前主要从事昆虫气味降解酶的研究。课题组以棉铃虫与烟青虫为材料,研究昆虫嗅觉已有十余年之久,包括其触角感器结构、各种夜蛾引诱剂专利、气味结合蛋白(OBPs)、信息素结合蛋白(PBPs)、受体蛋白(Or)、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NMP)、气味降解酶(ODEs)、信息素降解酶(PBEs)、Or83b受体、G蛋白等,受此恩惠,对嗅觉方面认识较系统。而我的研究方向之一,为气味降解酶ODEs/信息素降解酶PDEs鉴定与分析,目前已从棉铃虫雄蛾触角中发现许多与嗅觉相关的基因,有两篇文章投出正在外审:1.《棉铃虫触角P450基因HarmCYP9A33的克隆、功能分析及原核表达》,第1作者,《昆虫学报》,稿号2012-2415.《棉铃虫触角羧酸酯酶HaCXE6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与mRNA表达》,第1作者,《应用昆虫学报》,稿号12-368

该课题组成员:原教授,从事受体蛋白,Or83b受体,G蛋白研究

              罗教授,从事OBPs/PBPs、烟青虫触角感器研究

              郭教授,从事ODEs/PDEs及嗅觉信号失活研究

              李副教授,从事昆虫气味引诱剂、拒食剂应用开发研究及专利申请

              本人研究:细胞色素P450与羧酸酯酶家族在气味降解/信息素降解方面的作用。此外从20094月,师从郭教授,对昆虫嗅觉研究模式较为了解,并积极从各老师身上学取其长处,可以此为模型,开展其他夜行昆虫嗅觉相关的研究。

研究实质:     头部Unigenes 22569条片段------筛选(拼接、比对、BLAST等手段)-------确定相关基因--------RT-PCR/RACE扩增基因全长------编码蛋白空间结构预测与分析--------筛选相关基因-------原核表达--------SDS-PAGE电泳检测---------Western blot检测-------抗体------原位杂交-----免疫定位;结合蛋白结构预测信息、植物挥发物和昆虫信息素合成与代谢途径、有机化学、触角感器构造等知识,确定基因编码蛋白降解底物,以将基因与其功能做到合理统一。(抗体以前由本人完成)

从中所学技术:(1)生物信息学方面:基因筛选,拼接,BLAST;蛋白结构预测(入门)会做一些简单的二级结构、跨膜域、信号肽预测、亚细胞定位等,蛋白空间立体模型构建与分析正在学习中;会根据试验目的合理选择软件、模型、算法对基因或蛋白序列进行同源联配、生物进化分析,提供其定位、功能等相关信息。

              2)分子生物学方面:引物设计、RT-PCR3'RACE5'RACE、电泳、酶切、连接、转化、原核表达、SDS-PACE蛋白电泳、Western blot检测、荧光定量PCR。

参与其他课题20117-11月,提出转基因植物大面积种植、市场主导的粮食种植结构不断调整、作物分布区域逐年变化、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大背景下,昆虫尤其是寡食性昆虫寄主适应性命题:是适应多变环境?还是在多变环境中趋于灭绝?以寡食性昆虫烟青虫-玉米为组合模式,以《寡食性昆虫烟青虫在非寄主植物玉米上生存拓展能力初探》为题,对寡食性昆虫在极端条件下的寄主拓展能力及相关机理进行了原始研究。个人觉得该命题不仅关系到作物种植区域变动下害虫发生危害的虫情的监测预报与防控,更对我国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有一定的帮助(个人拙见)。发表会议论文一篇《植食性昆虫食性变化及寄主转变研究概况》,《华中昆虫研究(第七卷)》,第1作者,201111月。

     从中所学技术:烟草、玉米种植与技术(包括悬浮育苗等技术等)、棉铃虫与烟青虫饲养技术(这个自不必说,从09年一直到现在都在整这俩虫;曾为农科院、上海植生所、中科院动物所等单位提供烟青虫虫源),以及其他常规技术,在此不赘述。

另外,与中国农业大学IPMist试验室建立合作,参与沈教授《水果病虫害近红外无损检测技术》项目,写有《浅谈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在植物保护领域应用进展》一文,内部交流;参与高教授合作项目《天津地区温室生态系统健康及关键技术研究》,写有《天津日光温室秋冬茬番茄温室白粉虱发生规律》研究报告,内部交流。这两次经历是自己所学TRIZ理论(根里奇·阿奇舒勒,俄)在实践中的首次应用,解决了“技术矛盾”,认清了机械波、无线电波、微波、太赫兹波、远红外、近红外、可见光、紫外线、X光、伽马射线等在农业及生物领域应用的本质及原理。

此外,参与导师的其他项目:<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课题><泽漆提取物对蔬菜潜叶蝇和烟粉虱毒杀作用的研究>,学会了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其他相关文章:《泽漆提取物对美洲斑潜蝇室内毒杀活性的初步研究》第3作者,《寄主植物对刺吸式昆虫的抗性机制研究进展》第2作者,均为《华中昆虫昆虫研究(第七卷)》,201111月。另指导两名实习生,拟指导撰写2-3篇核心期刊文章。四六级一次性通过,取得《高中教师资格证书:化学》,《农作物植保员资格证》,其他相关社会工作有:担任郑州红日升化工有限公司业务代表,负责沧州与文安县农资销售(20106-8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1691-637657.html

上一篇:昆虫参与嗅觉P450一点见解(写在P450研究50周年之际)
下一篇:明天 就要进京赶考----考博了
收藏 IP: 218.29.13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