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博文

三年必须报奖太急了点 精选

已有 10691 次阅读 2022-4-1 08:4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又到了一年一度报奖的季节,在这三十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中,也开发了几项新技术,并得到工程化应用,所以,我也就打开报奖申报要求的文件,看一看有没有申报的可能。我看到无论是技术发明类,还是科技进步类,关于支撑材料都强调了近三年经济效益、知识产权及论文著作情况。

作为理论的研究成果,如一项新发现,能被同行比较快地证明验证,三年的时间也许是够了;当然,也有不少验证要等许多年,有时三十年都不够。但要求开发的技术能达到应用程度,并能大规模地推广应用,好象三年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新技术的应用,从概念与原理的提出,到实验室小试实验,再到现场中试及小规模的工程化应用验证,最后到工程化应用,新技术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并在市场上大规模地工程化推广应用,往往需要十年,甚至十年以上。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并撰写了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的科学论文,论文发表后,又通过十多年的不断寻找及探索,经过失败和挫折的磨炼,才建立杂交水稻的育种方法,开始大规模地推广应用,一直到去年,袁老去世前仍在不断发展和探索他的杂交水稻。

一方面要提倡准备至少坐十年以上冷板凳的甘于寂寞,刻苦钻研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求评奖的支撑材料必须是三年内。我知道要求提供三年内材料的初衷可能是为了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同时,更是为了便于评审,支撑材料的时间跨度太大,申报者罗列的材料太多,增加了评审的工作量。但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往往可能有拔苗助长的负面效应,甚至出现一些专门编写材料,年年争取报奖,而不将主要精力放在实际科研及真正地推广应用方面的“报奖专业户”,这样做的效果反而不能鼓励踏踏实实地科研工作作风;申请的支撑材料收集的时间太长,可能材料太多,评审麻烦,但可用限制评审材料的字数,控制代表作的数量来加以控制,用必须是三年内的支撑材料限制显然不合理。

专利奖也只要3年支撑材料也是不合理的,应该奖励那些申请人对自己的技术很自信,连续交了20年的专利保护费,专利保护期到期后,得到社会普通认可,并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成为业界普遍接受的通用技术,那个时候再奖励这项技术的发明人也不算迟。这样做比自吹自擂,自我证明自己的技术有多好更客观公正。

国内的许多部门,协会年年都评奖,奖项五花八门,希望这些所获得的奖项真能经受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对于这些奖项,若能获奖后定期做一个回顾则更好,哪些往年评出的重要获奖技术,哪些真的得到了大规模地工程化应用,并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哪些是评奖时组织编写了夸大材料,拿到奖后几乎再无实际应用。

奖要自己申报,且支撑材料只能是近三年的,显得太急功近利了。同一个技术,反复报奖是不允许的,但慢功出细活,允许科研人员对自己开发的技术不断完善,也许真的要做到冷板凳坐到十年冷,等到真正取得大规模工程化应用时再报奖,有可能那样做,要比只算近三年的支撑材料获得的奖其含金量更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2399-1331960.html

上一篇:技术应用上的马太效应
下一篇:垃圾渗沥(滤)液调节池爆炸原因分析及防范
收藏 IP: 222.201.137.*| 热度|

27 杨正瓴 黄永义 周忠浩 史晓雷 杨金龙 檀成龙 张俊鹏 吴斌 刁承泰 冯兆东 徐耀 李建国 梁洪泽 方光武 朱豫才 李学宽 曾跃勤 武夷山 何应林 黄仁勇 孙颉 晏成和 王启云 曾荣昌 王福明 曹俊兴 张晓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4: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