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yshal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vyshall

博文

“现代化中医理论”一点实用举例

已有 4184 次阅读 2012-7-20 08:4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医, 现代化

“微观系统化生物模型”,既然号称是中医理论的现代版,我们就看一看它是怎样阐述古中医理论的内涵的。

 

一、“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在“微观系统化生物模型”中,与肾相对的“细胞内的信息处理和生产制造中心”包括了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DNA,以及围绕DNA进行的,复制、翻译、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等一系列标志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活动,所以说它是“先天之本”是非常贴切的。

在“微观系统化生物模型”中,与脾相对的“细胞内的物流系统”包括了细胞质内的高尔基体、内涵体、溶酶体、细胞骨架等等负责细胞内部的人员和物资分配、原料和垃圾处理的次级细胞结构,它们是细胞活动中联系细胞内各部分以及细胞内外微环境的运动枢纽。这个系统的功能变弱,会直接导致细胞获得养分不足,或无法完全销毁细胞内的废弃物。因此中医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肌肉,治痰责之脾等等”都是可以被微观科学观察支持的,而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的“脾胃论”中的大部分观点和理论都是可以被微观系统化生物模型所支持的。

 

二、在中医治疗原则中,无论治什么病都要先保护肾阴与脾气,其道理在微观系统化生物模型中也一目了然。

 

三、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中医的心”在微观系统化生物体模型中包括了内分泌和神经细胞这些身体的“行政管理人员”,它们是专职释放身体外信号的细胞成员,而“中医的肾在微观系统化生物体模型中则是指身体内每个细胞的信号转导与生长增殖功能,如果“心”给出的分子信号不多不少恰巧都能被靶细胞解读,转导为正确的细胞行为并能有序控制,也就是完美的“肾”功能,那么就是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反之心肾不交,心火上亢就会产生神经衰弱、失眠、抑郁等等神经内分泌失调的症状。

 

四、阴阳五行中的相生相克。在中医的藏象学说中并未将五脏放在同等地位上。肾与脾这两个细胞内基本部门,是无所不在的,它们是作为生命的根基存在的。这也与微观系统化生物模型的论述相符。水生木,肝肾同源,在微观系统化生物模型中“细胞外物流系统”肝是和解剖学上的肝脏有较大重合的,肝细胞制造出转运养料、微量元素、激素以及其他远途细胞信号分子的各种功能蛋白,通过循环系统运送到各个细胞的微环境中去。而这些功能蛋白的生产、装配、和分泌是通过肝细胞内的信息处理和生产制造中心以及物流系统也就是中医理论中的肾与脾来进行的,难怪古人说“肝肾同源、治肝先治脾”等等。

 

总之,“微观系统化生物模型”在语言上和逻辑上对传统的中医理论进行现代化改造是完全可行的。

 

下面再看一看它对于复杂疾病病理机制的微观化解析:

例如老年痴呆症(Alzheimer’s disease)的治疗,最初把病人大脑中淀粉样的蛋白聚体作为药物设计目标,以为能开发出阻止这些蛋白聚集的分子,就能治疗老年痴呆症。这是典型的机械还原论思维导致的错误。因为从中医角度辩证,淀粉样蛋白聚体的出现是老年痴呆症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中医认为,老年痴呆是脾肾阴虚和肝血虚共同导致的结果。其中脾肾阴虚是根本原因。按照微观系统化化生物体模型与中医人体模型的对照,微观机制应该是细胞内的信息处理和生产制造中心(也就是中医的肾阴)衰老退化会导致在蛋白质的翻译过程中的质检纠错环节的功能被削弱,产生较多的错误蛋白。同时细胞内物流系统(也就是中医的脾阴)的老化使得在折叠和修饰环节有更多的错误蛋白产生,而且脾阴虚表示对错误蛋白的销毁环节也被削弱,大量的错误蛋白堆积,表示执行正常神经细胞思维和传导功能的蛋白质大分子缺乏,人的大脑正常功能和结构也就逐渐毁掉了。同时脾肾阴虚也就意味着肝(细胞外物流系统)制造不出足够的运载蛋白和得不到足够的养料(也就是肝血虚的状况),大脑得到的养分也受限,因此老年痴呆症必定是一个不断恶化的过程。而从此机制来看,发现一个能治疗这个病的化学单体的可能性为零。而中医治疗老年痴呆的疗效确切,能保持患者相当好的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在全球进入老龄化的现代,老年痴呆的的医疗市场相当可观。无论是从经济方面考虑,还是从造福人类的角度考虑,推广中医疗法都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50645-593932.html

上一篇:微观系统化生物(人体)模型
下一篇:微观系统化生物体模型的用处?
收藏 IP: 121.16.41.*| 热度|

7 黄智生 张焱 邱模炎 郑永军 zhanghuatian MassSpec1688 anonymit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3: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