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bof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bofan

博文

慎炒概念(二): 转化医学 精选

已有 7198 次阅读 2013-2-17 01:4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转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一时间,冠以转化医学的会议、论坛、期刊、书籍“风起云涌”、很是热闹。这里面有既有生命科学界的大专家、也有临床医学大家、药学家、药企及医疗器械企业家、官员、媒体人事。似乎出现了新的医学学科、抑或出现了新的医学领域、新的医学研究手段、……? 

 

其实都不是。近来读到基金委医学部董尔丹先生的论文“浅析转化医学与医学实践”(科学通报,581):53-622013),觉得该文是一篇介绍转化医学有相当深度认识的文章,其开篇即提“转化医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医学研究模式, 旨在促进基础医学的研究成果向实际医疗应用转化”。

 

转化医学,究其来源,美国NIH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末NIH每年的研究经费高达200多亿美元,但美国人却在追问,投入了那么多研究经费、发表了那么多的高水平论文,为什么人们的健康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当年NIH迫于来自社会的压力,由此提出了转化医学的概念,旨在让基础知识向临床治疗转化,从实验室到病床,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和公共卫生方面的防治新方法,促进健康水平的提升。

 

转化医学与其说是一种研究模式,不如说是一种理念、追求或精神。这一理念已引起欧美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催生战略行动。政府和企业对转化医学的重视程度日渐增高,也加强了投入。对于从事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基础医学研究的学者来说,强调对于医学转化的重视,并加强对可转化的基础研究的支持是正确而重要的。但是笔者认为不能只盯着源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基础医学研究的“转化医学”研究,实际上提升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健康水平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很大程度上是生物医学工程学和药学的贡献。生物医学工程学、药学等学科天生就是为转化而兴起的学科,大力发展这些学科、促进这些领域的研究才是最大、最重要的“转化医学”行动。

 

以生物医学工程学为例。生物医学工程学 (Biomedical-Engineering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其历史可追述的医学萌芽,可以说生物医学工程学与医学是相生相伴的,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促进和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从血压概念及血压计的发明、听诊器的发明、心电图机的发明及应用、医学X线机的应用、乃至显微镜的发明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等等,可以说工程科学、数理力学等学科与生物医学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医学学科的发展。当然,作为一门完整的现代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学诞生于上世纪中叶,它综合工程学及数理力学与生物医学的交叉融合,并运用工程科学的概念和技术手段,研究生物医学中的基础问题,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学发展了基本概念、创造了从分子到器官层次的知识,提出了生物技术、材料、过程、植入体、器械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方法(美国NIH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定义)。生物医学工程学一方面探索、揭示不同物理现象(力、热、光、电、磁)的生物学效应、探索了材料与细胞组织的相互作用机理,另一方面发展了大量的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康复的方法、器械和装备。以医疗器械为主的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已成为现代医学和健康事业的主要支柱和标志之一。可以说,离开了MRICT、手术系统、ICU系统、监护系统、血压测试、心电测试、呼吸机、麻醉机、透析机、血管支架、人工心瓣、人工关节、骨固定器械、各种医用耗材等等 ,一个现代化的医院只能瘫痪。

 

因此将人类数理科学、工程科学的新知识、新技术转化为服务于临床医学、健康事业的新方法、新手段具有重大而迫切的意义。以生物医学工程学、药学为主的学科及其应用领域实在应该是“转化医学”重点关注、重点支持的领域,否则真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08994-662406.html

上一篇:换个角度看我国医学教育的问题
下一篇: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
收藏 IP: 124.127.5.*| 热度|

20 孙学军 许培扬 牛文鑫 覃开蓉 王丽珍 唐凌峰 梁建华 李土荣 罗教明 朱杰 杨海涛 吕喆 何宏 张成岗 范毅方 孔晓飞 龙涛 lftkf guoyanghuawu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