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f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thyfan

博文

专著出版为何要资助 精选

已有 10113 次阅读 2015-9-23 18:5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出版社, 专著, 资助费

我也没想到,我一时吐槽的文章《编辑是个什么东西》居然引发很多朋友的讨论,真的是高兴又惭愧。


前一段时间我看到一篇调侃的文章,名字好像是:各行各业都不理,都等编辑来兜底。我看了愤愤了好久,说得编辑好像是等而下之一样,谁说的?站出来,看我不把你踢到皇城根遗址公园的对面去!


其实编辑很辛苦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好不好?我所知道的我的同事,都是专业编辑日子都挺艰难的。我学能源电力的,肯定不能做生物地质等方面的书,就是有老师给我投稿我也不能出,只能出我的专业方面的。出版社对选题要求还很高,没有实际研究背景的书不能出、研究背景不强的也不能出,摆明不赚钱的不能出,书稿质量不高的也不能出,质检没通过的也不能出……


这也不能出,那也不能出,所以编辑真的不好干。以前大多数出版社都是事业单位,有国家财政拨款,编辑就只用好好出书就好了,编辑没有任务一身轻,也不用求人出版,都是作者求编辑,出书是有计划的,可不是谁想写一本书就能出的。现在的编辑不仅要能找来选题,还需要能够编辑加工,最后还要操心卖出去,卖不出去都在库里领导就要疯掉了。


出版社如今已经不是公共事业单位。经过这么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几乎所有的出版社已经完全被推向市场竞争。出版图书国家已经不会给与补贴,出版社如果还和以前一样只是按计划按学术价值出书,一小部分书有可能畅销,另一部分书就会赔本,很大一种可能性就是过不了多久,出版社便入不敷出了,于是出版社必须对编辑提出经济效益的要求了。


显然,编辑已经不能稳坐出版社等着拿工资了,除了学术价值,编辑必须能完成出版社经济效益的要求了,也就是有的读者说的,编辑代表出版社吃了读者又吃作者。果然如此吗?


可以比较一下为什么公务员的双轨制改革这么难,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出版社现在仅仅靠部分畅销书赚钱很难生存了。


相比公务员的双轨制改革,出版社的转企可是没有一点点犹豫。真的是没有一点点的防备,带着无数的顾虑,铁饭碗就变成了簇新的瓷饭碗。说不战战兢兢那是不可能的。一下子从阳春白雪变成了要自己去养活自己的下里巴人,不想着赚钱怎么行?老员工不能不管,新员工不能不成长。


于是在改企后出版社摸索过程中,图书出版慢慢形成两种模式:免费出版和自费出版。


对于有明显盈利可能的畅销书、大众图书以及教材等,大部分出版社是采取免费出版的模式,并且出版社会支付一定的稿酬;而对于极大的可能是不可能盈利或者没有市场的图书,只能采取自费出版的模式,就是作者以项目资助或者个人资助的模式出版图书,我所从事的专著大部分就属于这一类。这一类出版也是目前最受诟病的,也就是:吃了读者吃作者那一类。


顶着这个大帽子,为什么出版社还要这样?出版社真的是吃了读者又吃作者吗?专著出版为什么要资助。


首先要了解一下何谓自费出版。有一部分图书确实是学术价值经济效益都不大,但是作者出版意愿非常强烈,有可能有些出版社会考虑请作者自费出版,限量印刷,这个不在我们考虑之列。

 

作为专著编辑,我想说的是为什么学术专著很大一部分需要自费出版,这个费花向何处,又从何而来?

我国的科技专著一直不算是畅销,与人文类的畅销书相比,三五千册的销售量已经是最好的了。尤其是现在电子产品、网络流传非常方便,专著的销售量一降再降,有些书甚至只是初次印刷几百册就再也不能重印,而就这几百册也是几年才能慢慢消化掉。


而另一方面,学术专著的出版质量要求却比大众类的畅销书高很多,无论是编辑排版,还是设计装帧,都有严格的规范。以我们出版社为例,一本专著从交稿到出版至少需要4-6个月,有些甚至交稿一年也不能出版,还不算上之前花一两年等稿子交来的沉没成本。好容易稿子编辑完成,下厂印刷之前必须质检,质检老师都长着火眼金睛,不合格的铁面无私打回重新处理。


好容易一本书出来了,封面设计、排版厂、印厂一算工价,就觉得这什么都涨价,就编辑不涨身价,尤其是遇到麻烦的书稿,增加几个来回领导的脸色都青了。


终于走完全部流程,一本精心编辑设计排版的书就要被印出来了,是不是很高兴?当然高兴了,每次书稿终于要印了,就觉得又有新的宝贝要生出了,虽然只是过了一下肚子,那也是亲生的呢!但是拿到印前预测就笑不太出来了?


为什么?


因为错过了出版时间,计划上半年出了可以多卖一些,但是多搞了几个来回变成下半年出版了,为了降低库存,领导要求少印;因为书稿的方向太偏,领导思考很久还是为了保险起见降低点印量;因为作者交稿太晚,热点已经不热了,必须降低印量,于是本来不多的利润变得更可怜了。看着可怜兮兮的预计盈利,这还是全都卖出去的预测,心都冷了半截,合着这几个月咱们累巴巴的就创造了这么点社会效益。


在出版社,出版一本书我们也叫一个项目,可是这个项目和那些动辄千万上亿的项目比,实在是不值得一看。


书出来了要卖出去,我们200页的书如果定价超过80元人民币,在书店里就能听到读者愤愤不平的抱怨,出版社也太黑了,这么薄一本书居然要这么多钱?!而同样一本这么厚的英文书,定价可以在150美元,而且买的人还比国内多多了。不仅是因为国外版权保护做得好,主要是因为他们是英文专著,全世界读者都认可。包括咱们国内的知名教授,都以在国外知名出版社出版专著为荣。我们和他们不是一个竞争量级。


说到这,我想起我和Springer一个编辑的聊天。说起编辑业务这一块,他说基本上他们对图书只是进行一遍编辑,主要是查错词、改格式,这些工作基本都是在印度的编辑公司完成,Springer本部的员工不进行这些工作,并且他们基本已经做到了按需印刷,没有库存,并且走高定价模式。我担心地说万一有错怎么办,他轻松地回答我,没关系啊,我们可以很快在下一次印的时候改掉。

 

当时我都想泪奔了,我们三审三校还有质检,一旦出版的图书查出错误,编辑会面临很严厉的惩罚,有时候甚至刚出厂的图书被全部拉回销毁,并且我们的编务工作基本都是我们自己一手一脚完成,不是我们不善假于物也,而是我们确实是无物可假。

 

科技专著的编辑出版与普通大众图书不一样,不是认识中国字,懂得什么是文通字顺就可以的,编辑也不是改错别字的。

 

作为科技专著的编辑,最起码应该能够基本知道手上的书稿的大概意思,懂得相关的专业名词和术语,基本明白那些公式图表是怎么回事,这不是谁都能来兜个底的,必须是本专业或者至少是相近的专业编辑才可以。这样一来,专业编辑的人力成本肯定会相应高了很多,又能跑还能不吃草的马儿什么时候都找不到了。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一个专业编辑出版的图书的阅读体验也一定会好很多,这些都是通过成本换来的。

 

总结而言,就是科技专著成本高、定价不高而销量又低,资助费的绝大部分是解决生产成本和销售压力的。

 

那资助费又从何而来呢?


对于学术专著出版,尤其是科技类学术专著的出版,国家一直都是支持的,有一系列专门的出版基金,比如国家出版基金、科技部出版基金,还有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科学出版社的科学出版基金等,还有各种地方政府、学校、企业都有出版基金支持,只是很多作者不太了解,其实作者可以对这些基金多了解一些,可以解决一部分出版经费问题。

 

而对于一些国家大型科研项目,比如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科研项目,在做项目规划的时候就可以将编写专著作为其中的一项。我在参加一个973项目的时候,首席说得特别好,他说,国家给这么多钱支持我们做基础研究,并不仅仅是希望有一些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更希望这些成果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这也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出版的经费课题也是支持的。当时我听着恨不得眼泪哗哗的,这个教授我一直就觉得是大帅哥,这一刻,觉得简直帅爆了。要是大教授们都这么想,而不是动不动就说忙忙忙啊,没时间写这种话,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如果没有实际的科研项目背景,对于一本科技专著而言很难说是好书。毕竟,专著不同于教材,专著的内容必须大部分都是作者的独立成果,不能是总结前人,也不能是综述,如果没有独立的科研项目,写专著基本是很难的。我们也不建议作者没有项目资助自掏腰包出版,那样我们就真的觉得是吃了读者吃作者了,我们出版社也不会同意。

 

对于饱受诟病的出版资助费,我想对于出版社而言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得到改变。

 

相比国外出版社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国内出版社从国企到市场化时间还很短,很多地方都很难达到国外出版社的高度。比如国外有些出版社早已经可以依靠知识服务盈利,通过拥有的知识数据库提供相应的服务,图书出版只是其很小的业务模块,并且通过高定价和按需印刷等方式,完全可以实现盈利。

 

我所了解到现在国内很多大型出版社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数字化转型工作,希望从传统出版走向数字出版,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优化定义出版流程,充分利用出版社知识占有的优势,从单一的图书销售转向提供数据服务,提供多样化的定制服务,甚至从而开发出衍生的产品,如在线教学、游戏、影视等等。

 

从目前的现状看,传统的出版社确实是垂垂老矣,但是一旦注入新的生命力,肯定会焕发出不同的精彩。我常常想,到那时,出版社的编辑也可以像穿普拉达的女王一样,不再为有没有人出书、书卖不卖得出去担心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8488-922908.html

上一篇:编辑是个什么东西
下一篇:从屠呦呦的著作看专著写作
收藏 IP: 210.78.141.*| 热度|

21 霍艾伦 姬扬 范会勇 赵军 李兆良 罗会仟 李土荣 黄永义 黄仁勇 麻庭光 张卫 梁建华 蔡小宁 梁进 蒋永华 闫钟峰 金义光 侯成亚 檀成龙 biofans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