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limi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nlimin2012

博文

静夜杂记《二》

已有 2315 次阅读 2015-7-2 17:08 |个人分类:情感随忆录|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付出, 收获

静夜杂记《二》

春来乍暖,风过还寒。当精神遇到现实,要么不朽,要么灭亡,要么归于生活。

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每一人都在行为。行为无论是生理上的新陈代谢,还是生活中的劳作与社交;无论是微不足道的事儿,还是轰轰烈烈的壮举……,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任何“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即“付出”就有“收获”。比如讲:你在吸入新鲜氧气的同时也呼出了新鲜的二氧化碳;你在摄取能量同时也消耗了ATP;你在付出自己的真诚、善良、美好的同时也会得到他人的信任、感动与欣赏;你在享受无视、唾骂与鞭挞他人而得到快感的同时也得到了他人的敌视、愤恨与远离……!

有个大人讲:“驱使人行为的动力只有三样东西:信仰,情感,利益”。这个大人又讲:不信的人可以和他辩一辩。细想,我觉得这种观点是挺有道理的。而当谈到“付出就有收获”时,我认为这是毋庸置疑的结论。“付出是有收获的”,无论收获是什么,它总归是存在的。而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收获的差异,衡量其差异的标准,与人们看待收获的体现。

我想身具社会属性的阿们看待收获差异的落点可能在于其对个人的“利”与“害”。这种说法听起来有点冷冷的,而我可以漠视或忽略心中的这种念想,但我不能否定它的存在。又具有社会理性的阿们站在理性的制高点上,对“利”与“害”又会做出一定的判定,其标准可能在于“行为结果”是否符合“个人利益”,即是否对“个人”有“好处”及“好处的大与小”。这种说法听起来也是有点冷冷的,而我也可以漠视或忽略心中的这种念想,但我依然不能否定它的存在。而“个人”看待这种“好处”最直接的体现可能就是:“行为结果”是否满足了行为前的“心里预期”或行为后的“心理承受”!

阿们常被提醒,或教导,或倡导“三思而后行”。究其原因,可能是“三思”之后的“行为抉择”被认为是“理性的”、“全面的”、“精准的”。而“理性的抉择”可能会使阿们个人或他人个人的“付出”降至最小,使得“个人行为结果”超过,或达到,或接近个人的“心里预期”或“心理承受”!我赞同但你会发觉,在生活中的某些偶然时刻,“感性、冲动的行为”往往会很高效,且达到出乎意料的奇佳效果。这可能就是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美喻!世事就是这样的矛盾,这样的难以预测!

面对未知的不确定性,没有先知的力量、经验与方法,心中或许会充斥着怯懦与彷徨,只晓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却不晓得“如何择道,如何求索”!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身体与内心不曾经历过真正地孤独与贫瘠,不曾持有过坚定的信仰与追求,或是欲望……!过来人讲“无欲侧刚”,可话又说回来“无欲又怎么能有果呢?”,而“有了欲望如何才能有果呢?”世事又是这样的矛盾与难料!过来人也喜欢认真的和你开玩笑!

   身在物质丰裕,精神跌宕的境遇里,个人能够掌控的只有自己,对于别人更多的只是感染!那个人能对自己做些什么呢?这些我岂能知晓,只能猜测: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自省”,警醒自己:要有所信仰,有所敬畏,有所追求;要有一种谦虚而不卑微的心;要保持对知识的求知欲,不断学习;要知晓生活,行走生活,健康生活,享受生活;要懂得感恩,懂得付出的真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40824-902320.html

上一篇:车站
收藏 IP: 115.60.9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8: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