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鸟国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yuniaoguo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博文

又到一年收麦时 精选

已有 6480 次阅读 2021-6-19 15:22 |个人分类:生活|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端午节一过,就到了收麦子的时候。对于山东(北方小麦区)农村家庭来说,一年中有两件大忙事:一件是三夏收小麦,另一件是三秋收玉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于不知道小麦收割过程的人来说,是无法体会“粒粒皆辛苦”的。我小的时候,收割机还没有普及,割麦、打麦、晒麦全部依赖人力。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我家干饭的人多,干活的人少。那时候父亲在城市打点小工,如果不是忙得不可开胶,一般不会让父亲请假收麦的。我母亲则成为干活的主力,一家子六口人的地,几乎全部落到母亲身上。爷爷身体好的时候还能搭把手,后来爷爷病了也没法帮忙。我和姐姐理所当然加入劳动大军。我从六七岁就开始参与其中,那个时候跟在母亲后面捡麦穗。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正式参与割麦子了,对于收麦的每个环节记忆尤深。

正式割麦之前有一道重要的程序——“碾(压)麦场”,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这个词汇。我们那农村,除了种庄稼的地外,另外分出两块小地,一块是园,一块是场。园主要用来种菜,“场”主要是收割小麦的时候用(过了这段时间也可以种菜)。临收割小麦之前,先要“碾麦场”。麦场是用来打麦子(麦子脱粒)用的。整个过程有点像压路机压路,就是把松软的土地压紧实。压场用的是一块圆柱形的石头,石头两侧各有一个凹槽,凹槽处绑上木架子,木架子一端栓上绳子,几个人一起拉动。这时就彰显了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家里劳动力多,尤其是男丁多的,干活就特别快。从某种程度讲,农村拼命要男孩这也是原因之一。碾麦场是一个简单重复的力气活。把疏松的土地尽可能压紧实。这样做的目的是打麦子的时候,不至于让麦子混进土壤中。

等到碾好麦场后就开始收麦子了。割麦时节都是烈日炎炎。农村最忌讳割麦子的时候下雨,一旦下雨,地里一片泥泞,麦子烂在里面弄不出来,一年的辛苦都要付诸东流。割麦子之前要用磨刀石把镰刀磨快。一般早晨5-6点,趁着凉快下地。虽然已经是穿短袖的天气。但是下地割麦一定要全副武装,长衣长裤,还要带上手套。因为麦芒会扎得你无处可藏。我每次在抖音上看到衣着暴露的姑娘穿着高跟鞋下地割麦,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愤怒。割麦的时候弯着腰,左手把麦子拢起来,右手用镰刀割,先割下来一缕麦子,用来制作“腰子”。所谓的腰子就是把几缕麦子链接起来,用来捆扎其他的麦子,类似于绳子的作用。腰子做好之后,割下来的麦子放在一起,放得差不多了,就捆扎起来。这是个技术活,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会用一个简单的搭扣,把麦子捆得紧紧的。捆好的麦子,我们称为“麦个子”。个子是形容人的,这里的“麦个子”是非常形象而亲切的比喻。捆好的麦个子放在地头上,而后用“排车”(地板车)拉到麦场里。麦个子跺(装车)车也是有技巧的,会装的人,一车能装好多,不会装的一车只能拉几个。装好车之后,用“耕”(一种粗绳)拉紧,确保路上不会掉下来。排车在地里这段最难走,一般需要找人帮忙。这些麦个字被排车拉到买场里跺(堆)在一起,等着打麦机打麦(脱壳)。

一般一个村子分为几个大队,一个大队有1-2台打麦机,每户要排队使用。打麦机一般24小时工作,很多时候要赶到夜里打麦子。到了打麦子的环节是最能体现团队合作。一般来说,打一场麦子需要7-8个人密切配合。一个主机手负责把麦个子往打麦机里放,另外1-2个人负责把麦个子运到主机手那里,2个人负责在出麦口接麦粒,2-3个人用木叉子搬运打麦机下来的麦杆,另有一个人专门负责“跺麦杆”。我曾经挑战过跺麦杆的活,把麦杆紧实地跺到一起,堆出一个规则的形状。先将麦杆一层层堆在一起,每堆一层就要用脚踩实,一般能堆到三四米高。堆不结实很容易倒塌。这些麦杆就是我们平日里烧锅用的柴火。

打完麦子后,一般在麦场里晒几天。晒的时候还要经常用木锨“扬麦”——让风把没有完全褪去的麦壳吹掉。等在麦场里晒个差不多的时候,就用排车把麦子运到家里。麦子到家后还要继续晒。这个时候家里有平房的就方便了,直接把麦子晒到平方上,安全又放心。如果没有平房的人家靠大路的话,也可以晒到路上。可怜,我家既没有平房也不靠大路,只能等到邻居晒完,借用人家的地方。等到麦子完全晒干之后,就要入缸储存。一般是瓷缸(或瓦缸),既能防潮又能防鼠害。

随着机器化的普及,家里收麦再也不需要如此繁琐的过程了,往往半天就拿解决。这些劳动的过程也慢慢被人遗忘,很多种庄稼的方言都不被人记得。莫言曾经呼吁推动地方方言文学,我觉得很有必要。这些词语,别说下一代,就是我这一代也没有多少人知晓了了。而知晓的人们则不会表述,久而久之这些词语连同落后的生存方式会一起被淘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90233-1291835.html

上一篇:给准备复试的硕士研究生几点建议
下一篇:带研究生笔记(一):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事科研
收藏 IP: 118.114.242.*| 热度|

29 武夷山 李宏翰 郑永军 孙颉 周忠浩 黄仁勇 王启云 刁承泰 杜永军 黄永义 李学宽 刘旭霞 康建 史晓雷 曹俊兴 王飞 杨顺华 何青 关蕾蕾 李得建 苏德辰 徐冉成 吕秀齐 穆仕芳 雷宏江 叶建军 杨顺楷 张晓良 帅凌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