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过河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lwangsibs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现在与未来

博文

推动生物安全学科融合的再探索——读《生物安全中文文献索引》

已有 2151 次阅读 2021-11-8 13:5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微信图片_20211108134049.jpg


近日,田德桥研究员新著《生物安全中文文献索引》出版。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老朋友,我荣幸获赠一本。作为同行同道,我“负责任”地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作为主要汇编外文文献资料的《生物安全文献索引》的姊妹篇,新的《生物安全中文文献索引》有几大亮点:

第一,立足国内。国内作者、国内平台、中国话语,面向国内读者,立足国内,同时纵论国际。《索引》将着眼点放在国内专家、学者、学子,在国内中文期刊、学术会议、研究生论文、报刊上,发表的中文综合性文章。从推进生物安全知识普及、提高生物安全和国家安全意识的角度看,与既有的业界生物安全专著相比,《索引》收录范围更广,收录作者从业界资深院士专家到青年新锐,再到跨学科跨领域大同行的多角度分析、解读,探幽索微,更能满足不同读者、不同侧面的信息知识需求。对于政府官员,还是学界同仁,或者产业界、社会各界和国内普通读者而言,《索引》更加具有亲和力,更加接地气。可以料想,国外的一些机构应该也很感兴趣。

第二,历史观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索引》时间跨度近20年,收录的文献反映了2000年以来科技经济社会重大变革时期,国内生物安全学科领域专家、跨界学者对生物安全学科的总体认识的基本演变。既是生物安全研究决策支撑的现实需求,也是对生物安全学科本身发展的素描。大浪淘沙。淌过历史之河,透过这些文献,我们也许能更些许地注意到文献背后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奋斗、那些学术孤独与苦闷、那些繁华和落寞....

第三,交叉融合。《索引》秉承融合、桥梁之主旨,以“生物安全”为核心,以技术交叉、管理交叉、领域交叉等为半径,进行大尺度、广范围文献扫描,索引融汇了卫生健康、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社会、管理、生态、国际、哲学等方面的文献2400多篇,许多以往检索查找容易遗漏的重要文献集中在一起,相互对照、更容易激发畅想联想。一册在手,顿觉坐拥无价知识宝藏(或者 夫复何求?)。对《索引》收录文章的原作者、编辑和读者而言,都是满满当当的敬意。

第四,信念与激情。纯粹从技术角度看,《索引》编撰工作的技术含金量并不高,文章题目、作者、作者机构、刊载文献题名,看似平铺直叙、一览无余。但这更加重我对作者、出版社编辑同仁的敬意。但凡纯基础性工作,一般都是硬板凳、冷板凳,朴实无华。既然我们将生物安全学科作为自己的事业,我们不做,谁做?假如现在不做,何时做?《索引》工作,更是大巧若拙。作者的信念,更是返璞归真。作者的激情表达,更是大音希声。

毋庸讳言,索引也有瑕不掩瑜、甚至有点让人生气着急的地方。一是所用数据库的文摘范围有限,导致一些重要学科期刊的文献没有索引到。二是个别重要文献(也许看漏了)和较早时间的重要文献(作者设定检索范围),也不在索引中;同时也可以去掉一些学术观点近似重复的文献。三是,除了中文期刊、学术会议、研究生论文、报刊,还有一些重要文献资料类型,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场合,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我建议作者和读者,特别是国内的学术团体,都动起手来,一起完善这个索引工作。第四,作者的简介中,这次竟然没有留有联系邮箱,让部分热心的读者、希望读编往来的读者,倾诉无门!第五,从以上可以看出,作者的索引方法和组织管理,还需要得到各方面更有力支撑、关心关怀。

总之,我认为有了《索引》,作者的融合、桥梁、致敬之初衷,已经基本能达到。有了上述简短的读后感作答,我对作者、本文读者和后来者的书面致敬已经送达。

希望《生物安全中文文献索引》得到读者们喜欢!

期待作者有更多更优秀作品!

——王小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962-1311473.html

上一篇:[转载]国际生物安全未来几多期许
下一篇:[转载]20年了,美国还在给生物军控使绊子(环球热点)
收藏 IP: 202.127.1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