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rong071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rong0718

博文

《诗经》中的美人们(1)窈窕淑女:兼钗黛之美

已有 3420 次阅读 2022-2-8 10:35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诗经》中的美人们

窈窕淑女:兼钗黛之美

扶 兰

 

《诗》三百中,美人无数,琳琅满目,姹紫嫣红,各具风采,不过开篇却是“窈窕淑女”:

国风·周南·关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何谓“窈窕”?

年少时初读此篇,初见此词,想到的是“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不过现在知晓,“窈窕”一词,最初是形容洞窟之幽深,后世辞书多直解为“深远”、“深肆极也”,可以用之描绘山水,可以用之形容宫室,也可以用之比拟人物。

具体到此篇之中,一则可解为“幽闲”(《毛诗正义》),也即幽深与闲适,这是只论气质不论外貌的描述;二则可解为“善心曰窈,善色曰窕”(《广韵》),这是兼论形与神之美的描述

最初的印象,只有形貌之优美飘逸,的确是不足以见“窈窕”之真意的。

 

何谓“淑”?

《说文解字》解释为“清湛也”,假借为“俶”,意为美好、善良。

 

所以,“窈窕淑女”,应该是深深柳阴下若隐若现、望之欲来即之愈远的倩影,是“清水出芙蓉”的气质与心灵,是富庶和平才能给予的闲适与舒缓,还有对这个世界的善意与温柔。

不过,“窈窕淑女”的美,并不止于此。

 

在思慕者看来,追求这位淑女,需要“琴瑟友之”,需要“钟鼓乐之”。

琴瑟传为伏羲所作,以梧桐木为体,以丝为弦,旨在顺畅阴阳之气、纯洁人心,故而向来被视为雅乐正声。

丝弦之乐,音量不大,更宜于宾客清谈时相伴,又或者是三五好友相对静听。若有高山流水之境遇,则人生得一知己亦足矣。

“琴瑟友之”,言外之意便是,这位淑女对音乐、对艺术、乃至对人生,都有着自己的体悟,不为形役,因此需要思慕者以心灵的相知相通来感动。

至于“钟鼓乐之”,看似与“琴瑟友之”意思一样,都是要以音乐来打动这位淑女,但细究起来,还是有所不同。

琴瑟,尤其是体积相对较小、便于携带的琴,更适合于比较私密的场合,一人一琴,处处可去,处处可留,兴之所至,便可挥手一弹;而能够欣赏琴中真意的人,可能只是一位山中樵夫,只因日日见山高水长,便能够闻琴声而知雅意,如见高山,如听流水。

然而钟鼓之乐,却是需要巨大的财力物力作为支撑(仅仅是青铜钟的铸造恐怕就非寻常小邦力所能及),需要完善的礼乐制度作为规范。庙堂之乐为钟鼓,宫廷之乐为钟鼓,诸侯之乐为钟鼓。它是堂皇而盛大的典礼,是华美而壮观的乐舞。能够欣赏钟鼓之乐的人,必然是这样一个文明与制度之中生长和熏染出来的。

所以,“琴瑟友之”的淑女,是空谷幽兰;“钟鼓乐之”的淑女,是芳园牡丹。

二者合一,才是窈窕淑女。

借一句话,叫做“兼钗黛之美”。

 

淑女之美,是需要“君子”来映衬的,如珠落玉盘,才能相得益彰。

《关睢》篇中的君子,热情而又含蓄。

“辗转反侧”、“寤寐思服”,是沉沉暗夜里无处安放的热情。这热情在心中蓄积腾涌,又被完美地控制在心中。

当面对心仪的淑女时,君子只微笑着问道:能否请你听我弹奏一曲?能否让我成为你的座上嘉宾?

淑女是否明白“琴瑟友之”的真正含意呢?想来大概是明白的。因为琴瑟相伴的不仅仅是座上嘉宾,也是闺中蜜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诗经·国风·郑风·女曰鸡鸣》)

“不学诗,无以言”的年代里,懂得欣赏琴瑟之乐的君子与淑女,自然也都懂得瑟瑟和鸣之中的缠绵相知。

面对这样含蓄的热情,若是淑女手中有一柄小小团扇,此时此刻,一定是半掩着绯红的双颊,含笑低眉,欲语还休,欲去还留。

于是君子再向前一步:能否让我请你去欣赏钟鼓之乐?

前面说过,这个时代的钟鼓之乐,是庙堂与宫廷之乐,是诸侯王之乐(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传统时代的注者往往将《关睢》篇解释为“后妃之德”)

只就本篇的字面意思来看,“钟鼓乐之”,显然是君子在向这位淑女含蓄地表白自己的显贵地位、高雅品味,并邀请淑女一起去欣赏那堂皇壮美的钟鼓之乐。

这个解释或许直白通俗了一些,甚至于太过直白通俗了。

然而,“女为悦己者容”,虽然男女有别,但此情此境,还是可以类推的——追求心仪淑女的君子,要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近乎炫耀地坦承自己的心意与诚意,将自己的姿态摆得如此之低,同时又有着翩翩有礼的、克制的自尊。

诗中除了“窈窕淑女”一词,并没有出现对这位淑女的直接描写。

但是,能够被这样的君子倾心思慕、倾力追求的淑女之美,尽在不言之中。

曾经读过一个《荷马史诗》的译本,忘记译者是哪位了,不过对其中描写海伦之美的一句话,记忆深刻:“海伦走进来了,她的美使长老们肃然起敬。”

真正的美,的确是会令观者生出由衷的敬意的。

只看观者的态度,便可知美人之美。

 

《诗》三百中,美人无数,为什么开篇却是“窈窕淑女”?

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不过也或许仅仅是因为,“窈窕淑女”仿佛是孔子心中那个礼乐文明的象征。

琴瑟与钟鼓,于孔子而言,大约主要不是赏高山流水的自然之美,而是赏典章宫室华服仪礼的人文之美。因此,在齐闻《韶》乐,感慨“尽善尽美”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论语·八佾》);学琴于师襄子,从琴曲中想见文王之伟大(是曲即《文王操》);困于陈蔡时“弦歌不绝”,以乐言志,以乐修心;编写《诗》三百,“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将这位代表着文明时代安宁世界的典雅悠闲的美人放在卷首时,心中是不是正在怅然怀念着那个即将随风而逝的世界?

或者正准确的说,怅然怀想着那个他心目中的礼乐文明、理想世界?

毕竟,后世有论者认为,孔子其实是假托周公之名,行改制之实——世卿世禄、传承有序的周制,其实与孔子的“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大有不同。

那个理想世界,其实也许是孔子心中的理想世界,而非真正的周公之制。

孔子之后,当曹植在洛水之滨以那样动人的热情与文笔来描绘可望而不可及的翩翩神女时,当苏轼在大江之上扣舷高歌“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时,是不是也有着同样的惆怅与怀想?

 

这位象征着礼乐文明的“窈窕淑女”,并不是只有端庄典雅这一重面貌。

《关睢》篇中,状景状物,反复出现的是“在河之洲”的“关关睢鸠”,是河水中生长的“参差荇菜”。

这流水意象,带给诗篇的,是一种飘逸流动之美。

《关睢》篇的流水,又不同于《蒹葭》篇中那“白露为霜”、“道阻且长”的苍茫辽远。

荇菜生长在平缓的浅水之中,沙洲也更易于生长在平缓的河道之中。睢鸠欢鸣,常在春日;荇菜青嫩可食,同样在春日。

所以,《关睢》篇中的流水意象,有着温暖春日的舒缓与生机。

在这样的春日之中,听那河洲上鸟儿双双欢鸣,看那河水中荇菜鲜嫩可食,河畔的淑女仿佛是寻着君子的琴声翩翩而来,远远似有春日庆典的钟鼓之乐悠扬飘拂,在这琴声钟声之中,在这春风流水之中,相视一笑,无限情思,无限风雅,尽在不言中。

 

孔子晚年,编《书》,订定《诗经》,著《春秋》,读《易》至“韦编三绝”,如此郑重地致力于他心目中那个伟大文明的传承。

然而弟子侍坐,畅谈各自的人生理想时,末了一位弟子说,自己的至高理想,不过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慨然长叹:“吾与点也!”

于是悄然独立于《诗》三百之首的“窈窕淑女”,有了诗书礼乐的庄严典雅,也有了春风流水的温暖风雅。

当此之时,还是得再评一句:窈窕淑女,兼钗黛之美。

这是黛玉给潇湘馆里筑巢的大燕子留门的善意,也是宝钗扑蝶的青春;是黄昏海棠的脉脉含情,也是珍重芳姿的矜持含蓄;是悠游于山水春光之间的清逸风流,也是掩映于重重楼阁之中的锦心绣口。

 

——————————————————————————————————

这首诗里,君子以琴瑟与钟鼓来追求这位兼具钗黛之美的窈窕淑女,这一场景,常常让笔者想到一部老电影《笔中情》。

这部电影,塑造了一对因书法而结缘的才子佳人。

赵旭之书法出众又才华过人,但是年轻气盛心高自负。齐太尉长女文娟也擅长书法,赞赏赵旭之的才华以及他对书法的专注执著,在太尉为自己择婿时选定了赵旭之,赵旭之却因不了解文娟而逃婚了。赵旭之为卖扇老妪题写扇面时,偶遇文娟,折服于文娟的才貌,追悔莫及,来到齐府请罪,不得而入,文娟托老师瘐夫人转交信物毛笔给赵旭之,并转告了她对赵旭之的自负的批评。

瘐夫人也是赵旭之的老师,她建议赵旭之入仕之后再去齐府求婚。然而赵旭之出仕之后,再往齐府求婚,却遇到长公主之子也来求婚,太尉难以抉择,便以书法定高下,结果二人的书法不分高下,于是将比试推迟。

赵旭之在文娟鼓励下,往各地游学,观摩历代碑刻,博采众家之长。又经瘐夫人指点,去拜访瘐大娘,观瘐大娘舞剑,大受启发,并在第二次比试时,笔走龙蛇,以草书震惊四座而获胜。一对志同道合的才子佳人,终成眷属。

 

这部老电影,揉合了三个书法家的故事,包括书圣王羲之和他夫人郗氏的故事、草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书法大成、以及赵孟頫与妻子管夫人(管夫人工于书画)的琴瑟相和,男主“赵旭之”一名便取自于赵孟頫、张旭、王羲之。

不过显然是以王羲之和郗夫人的故事为主要原型。

 

(旧读chī,今读xī)夫人,名(xuán),字子房,其郗鉴是东晋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书法家,晚年曾任太尉(最高军事长官),《笔中情》中齐太尉的原型。

郗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世家。郗鉴所书的《灾祸帖》流传至今,存于《淳化阁帖(北宋淳化年间刊刻,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收录了中国先秦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420篇)中。长子郗愔工于草书、隶书和正楷,其代表作有《至庆帖》《比书帖》传世;次子郗昙长于草书和楷书。但是郗愔和郗昙都称姐姐郗璿是“女中笔仙”,足见郗夫人在书法上的造诣之深。

王羲之出身于琅琊王氏,也就是东晋宰相王导的家族,王谢子弟之中的“王”。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是卫夫人。卫氏家族世代工于书法,卫夫人师承钟繇(楷书鼻祖),她与王羲之的母亲为中表亲戚,大约是这个缘故,王羲之早年便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

卫夫人不但自己擅长书法,还撰有《笔阵图》一卷,全面深入地总结了有关的书法理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历代书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这位卫夫人,显然便是《笔中情》里瘐夫人的原型。

 

郗太尉家中女儿长成,才华出众,看中王氏子弟才俊众多,“日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王导被催促得受不了,就让郗太尉自己到王家来挑选一个。郗太尉派了心腹前往王家选婿,心腹回来后禀报说:王家诸郎君都很出色,听闻我替太尉来选女婿,一个个都很矜持,难免有些造作,只有一位郎君,在东床坦腹而食,恍若不闻此事。

坦腹,就是敞着衣服,露着肚子,看起来好像很不礼貌。但是别忘了,这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名士风流倍受推崇的时代,道法自然的魏晋风度徜徉于礼法之外的时代。王羲之此举,在郗太尉眼里,就是真性情真风度的自然流露,不被世俗礼法所拘束。

所以郗太尉一听心腹的汇报就说:“正此好!”——就是这个好!

仔细一访问,正是王羲之,于是选定王羲之为女婿,后世由此有了一个成语:坦腹东床。这个成语常用来做为女婿的美称。后来又有“东床快婿”这个词,都是一样的意思。

王羲之对待太尉招婿一事的态度,应该就是赵旭之不赴招婿宴、甚至逃婚这个情节的原型。王羲之做了右军将军(故而世称“王右军”),赵旭之便做了左军将军。王羲之爱鹅,赵旭之便也爱鹅,还由此遇上了齐家文娟;赵旭之帮人题字卖扇,是照搬王羲之的典故;赵旭之北游名山、遍观历代碑刻,同样是照搬王羲之的经历……

所不同的是,郗夫人嫁给王羲之,没有这么一波三折。

所相同的是,郗夫人与王羲之,志同道合,是夫妻也是挚友,更是知音,经常在一起秉烛夜谈,切磋书法技艺。

有一个关于王羲之的书法故事中说:王羲之平日里不写字时也常常在琢磨书法,某次与郗夫人坐在一起时,用手指点点划划,虚空写子,还在妻子身上划了起来。郗夫人不耐烦地说:“人各有体,你在自己身体上划好了,为什么还在别人身体上划?”一句话点悟了王羲之:人各有体,我为什么非要模仿别人而不能有自己的书体呢?由此奋发努力,融汇众家所长,终至大成:“草、隶、八分、正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

 

郗夫人与王羲之一共生育了七子一女。

王羲之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在贵族男子往往妻妾成群的年代,这么多儿女皆出一妻,当属罕见,足见夫妻感情之深厚,故王羲之以“皆同生”为自豪,要特别强调一下。

王羲之大约四十出头的时候,郗夫人病重,王羲之给朋友的信中,对此非常担忧,信中写道:“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

郗夫人此时大约也应是四十左右。古人寿命短,四十来岁,足称老夫老妇,当然应该也有王羲之自谦的因素在里面,如古人常常谦称自己妻子是“拙荆”、“贱内”,谦称自己儿子是“犬子”。

这封信就是《远宦帖》,又称《省别帖》,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郗夫人的病情的确沉重,王羲之给内弟郗愔、郗昙的信中,常提及郗夫人的病情,以及自己的焦虑。

幸运的是,郗夫人的病终究好转,在王羲之于五十八岁时去世后,仍然在生,寿至九十,儿孙满堂,并且十分孝顺,幼子王献之的文集中,便收录了不少向母亲问安的书信。

 

古人起名时,通常要避开君上、圣贤、祖先的名字,是为避讳。但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均以“之”为名,东晋的那些名门望族之中,也多有父子同用“之”字为名的。史家说,这是因为他们都是天师道的信徒,名字里的“之”字就是标志。

王献之的书法老师是父亲王羲之,但是母亲郗夫人也对他影响很大。王献之幼年时难免贪玩,郗夫人便常来书房督促他。王献之天分出色,苦练许久,自认为已有成就,某日将书法交给父亲审阅,王羲之不置可否,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王献之又将书法拿给母亲看,郗夫人仔细审阅之后说,这些字的笔力都还差些火候,只有这“太”字的一点,可以与你父亲的书法媲美。后人于是将这个故事总结为一句话:“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这个故事虽是传说,也可以从中看到郗夫人在书法艺术上的眼光。

 

郗夫人生活的时代,推崇山水自然之美,也推崇文化艺术之美。书法、绘画都在这个时期真正成为有实践有理论的艺术门类,文学理论著作也相继出现。

在稍后的时候,谢灵运创造了山水诗,将自然之美与文化艺术之美融为一体。“池塘生春草”一语,传诵至今,仿佛可见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

真实的历史里,这个时代有很多残酷的让人不忍正视的内容。

但是这个时代留给后世的臻于极致的这些美,仿佛是历史给予前人与后人的补偿。

在《笔中情》里,看那曲水流觞,看那雍容揖让,看那仿佛《女史箴图》(东晋顾恺之作)里拓下来的梳妆画面,看那挥毫泼墨笔走龙蛇的倜傥,还有那炉香静转琴弦轻动,柳枝拂风清波荡漾,才子佳人在这诗情画意之中聚散离合,仿佛可以看到,郗夫人与王羲之在山水之间的执笔相对,可以看到窈窕淑女含着微笑在春日河畔静听君子思慕的琴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45606-1324423.html

上一篇:读史札记:鞭炮是乡土中国的简易消毒手段吗?
下一篇:《诗经》中的美人们(2)葛衣新妇:健康洁净之美
收藏 IP: 220.249.99.*| 热度|

4 尤明庆 贺玖成 孙宝玺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