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biansanj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iansanjue

博文

现代物理学有可能错在哪?

已有 526 次阅读 2024-2-28 15:57 |个人分类:物理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自从量子力学延伸出了“不确定原理”,就遭到了爱因斯坦的极力反对,由此产生了长达三十年的量子论战。爱因斯坦坚持认为,在微观世界也是有因果性的,量子力学不是那个真实的东西。而以玻尔为首的科学家们则认为实验已经证伪了决定论,微观世界是不确定的。尽管爱因斯坦没有取得这场论战的胜利,但他曾明确指出,他自己对以太观的否定可能是错误的。爱因斯坦是这样说的:“我认为这样事情完全是可能的,物理学不是建立在场的概念之上,就是说不是建立在连续结构之上,这样一来,包括引力理论在内的我的整个空中楼阁以及现代物理学的剩余部分就没有什么会保留下来。”

爱因斯坦的认识极有可能是正确的,真实的空间中可能真的连续着物质,现代科学家们称它为暗物质。如果真的如此,现代物理学就崩溃了,因为我们对量子的认识就错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尽管这个世界的物质丰富多样,但本质上却是由同一种最朴素的物质组成的。如果真的如此,那么组成精密仪器的物质也是由它组成的,用它来观测周围世界,只能观察到由统一物质组织起来并出现个性的东西,而对共性的统一物质的混沌状态是永远不可观察的。或者说,如果真的空间中连续着统一的物质,它将永远观察不到,但它客观存在,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暗物质吧!

一旦认为空间中连续着统一的物质,那么对光的认识将产生革命性变革。因为此时的光只可能是由连续物质周期性地聚散来传递的,聚使它表现出粒子性,周期性地聚散使它表现出波动性。或者说这里的粒子仅仅是极为短命的粒子,它迅速产生(聚),又迅速灭亡(散),周期变换,能量是通过这种方式一包一包地进行传递的。

很多人可能会问,如果空间中真的连续着物质,那么光速为什么会在空间中传递速度不变呢?要知道,如果空间中真的连续着物质,那么它一定是不对称分布的,在系统中心,它应该物质密度更大,在系统周边,它应该物质密度较小。比如,地球空间,越接近地心物质密度越大,越远离地心物质密度越小,直到与它所依赖生存的空间相平衡。这样一来,光在这样的空间中传递,一定是可变的,这与观察的事实不符。

这里就要纠正以太观的问题,首先,如果空间中真的连续着统一的物质,那么实体就是统一物质的有序状态,空间是统一物质的无序状态,两者之间是在相互作用中存在的,而不象以太观认为的那样以太是静止不动的,而且和实体没有关系。其次,万物都是呈系统存在的,比如,太阳系,地球系,中心和层次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空间的不对称,即越接近中心物质密度越大,越远离中心物质密度越小。而不象以太观所认为是均匀分布的。

现在的问题来了,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解释更合理地光速不变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这里大家习惯了时间是绝对不变的概念,其实,时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拿原子钟来说,在物质密度大的空间,它受到的压力就大,运动就会变慢,时间尺度就会变长;而到了物质密度小的空间,它受到的压力就小,运动就会变快,时间尺度变短。如果光速和时间同步变化,就呈现出了光速不变现象。一句话,光速不变并不是绝对不变,而是相对不变。爱因斯坦将光速绝对不变当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前提假设,肯定会有问题的。

一旦认定了光是由连续在空间中的统一物质周期性聚散来传递的,那么就知道我们对量子概念认识上的错误了。量子不是稳定的粒子,而是由粒子的生死变换呈现出来的能量包。更重要的是,这里物质的聚是一个物质涡漩,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光应该是连续在空间中统一物质的一个正向涡漩,继而一个反向涡漩的周期变换。见示意图

211.jpg

一看示意图,恐怕大家就知道为什么观测上光子出现会呈现出不确定。它的出现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上下翻飞,更重要的是,这些光子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性质上的变化。不过,如果环境是对称的,那么光子就会呈现出规律性变化。一上一下,性质相反,相当于一个正电子,一个负电子的变换,但因果关系是明显的,而不象“不确定原理”所说的微观不确定。

如果真的如此,恐怕一场新的科学革命就要出现了,它将证明自然界存在一个必然性的规律,是它决定了自然界的一切物质运动。这个规律其实就是物质的聚散原理,聚是系统的生,散是系统的亡,这个规律也可以称为系统的生死规则。

你是怎样认为的?可以在下面留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1964-1423399.html

上一篇:阴阳学说所揭示的科学原理,这才是真正的大自然最普遍规律!
下一篇:从控制学理论看中医的“五行学说”!
收藏 IP: 14.212.186.*|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