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anyew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anyewei

博文

地图上的文化史

已有 6488 次阅读 2011-7-4 13:5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英国, 中国, 日本, 地图

 □瑶草

    地图曾经是最重要的军事机密和禁区,在人们熟知的荆轲刺秦和张松献图等故事中,地图包裹着血淋淋的人头缓缓展开,成为个人野心与领土的具象化。

    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卫戍的目的,北京没有一张详尽的民用地图。如今的地图出版、标注还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国家防务虽列入禁脔,地图又是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指导,地图中的文化气息,比造纸甚至文字的历史还要绵长悠久。在旅游与专业文化史充斥的图书市场,地图文化史出版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英国:《地图的历史》是文化扩张的历史

    以英国教授杰里米·布莱克《地图的历史》的观点,地图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不断开拓疆域的历史。他把描述中国地图的“东方巨龙”作为开篇的第一章,独具慧眼地发掘出“记里画方”这种古老的绘图技法,对应的正是按比例尺根据直角坐标网格体系绘制地图的古老方法。他随之指出了“古代中国人对探求外部世界的兴趣相当有限”这个致命的缺陷。从亚历山大的征服开始,亚里士多德想象中的以不合比例的庞大的欧洲为中心,被无边大洋环绕的没有中国和英国的世界地图,作者以欧洲人视角开始了他们的地图之旅。中世纪的赫里福德地图,像中国的《山海经》地图一样,描绘了奇形怪状的部落,以及狗头人身的食人怪兽。马可·波罗以及葡萄牙探险家冒险而来的航海图,让希腊化时代绘制的托勒密地图版本从1482年开始不断更新。

    地理大发现之后,地图成为瓜分殖民地、确立征服的依据,葡萄牙率先成立了官方绘图机构。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法律和私有意识的增强,地图在诉讼方面愈加重要,西印度公司为全部的殖民地登记造册,包括地产地图和分类账目。肉豆蔻和檀香作为具有商业价值的香料画在作为殖民地的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上。边境地图为宗主国的权力急剧扩张提供了莫大助力。民族主义时代,地图成了描绘国际关系最吸引眼球而易于理解的宣传工具。进入现代以来,人类从无人区到深海测绘,甚至用雷达扫描台风的风眼,航空摄影与人造卫星定位不断提高地图的分辨率,电子时代改变了地图的储存模式,地理坐标数字化进入计算机,制作了“动态最大”的世界地图。从《地图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推知一些习以为常的标识来历,比如我们已经习惯了世界地图中红色的大公鸡,杰里米·布莱克告诉我们,这习惯是从19世纪用红色或粉红色标注大不列颠开始的。
  

    日本:《地图的文化史》是文化交流的历史

    日本地图学史专家海野一隆所著的《地图的文化史》像是一部文化交流的历史。与西方人不同的是,海野先生在序言中就指出,这是一部站在亚洲立场来写的地图史,从一开始,就没有像西方地图史那样,把中国的地图文化与原始部落地图绘制列为地图发展的番外,而是以东亚地图尤其是以中国和朝鲜为中心的世界地图作为历史的开端。涉及东南亚的地图历史,也不像西方人那样先从葡萄牙殖民者算起,而是源于更为久远的《元史》文献记载,显然更为客观。在叙述伊斯兰地图史的时候,注意到了明代的郑和作为穆斯林,使用伊斯兰纬度单位的文化交流情况。

    在中西方交流方面,海野先生强调是西方首先受惠于东方,其后才有利玛窦带地图来中国。西方用散点表示沙漠这一图例,正是1655年由中国的《广舆图》改编的《新中华地图册》传播的。《地图的文化史》后半部分都是日本的地图史,海野先生曾想在中文版删去,但译者认为至少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日本的地理学是从《后汉书·东夷传》的记载开始的,而日本的世界地理观,则全盘接受了翻译自佛经中的观点,到1710年才出版吸收西方世界知识的佛教系世界地图。这部书下限截止于明治时代的军用地图。出版编辑地图类图书的禁区很多,不涉及国境纠纷就是很重要的一条,这也就是引进版地图史所要极力避免的雷区。《地图的文化史》中提及中国最近的,只是郑成功的儿子郑经为台湾改名引起的地图标注变动。

    中国:地图文化史艰难如戴镣铐的舞蹈

    中国的地图送审有严格规定,“送审地图的出版单位,首先应当具备国务院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地图出版资格。国家测绘局受理审核历史地图、世界地图和时事宣传地图,在没有明确的审核标准和依据时,转送外交部审核。”这个高门槛限制了很多出版公司制作普及性的地图史图书。地图一定意义上是国家的名片和账本,常常会引发国际争议。历史地图集意味着国家意识的领土争议认定,我们的邻国自不待言,其他有领土争议的国家,也紧盯着中国地图出版,因其体现了国家态度,一次无心的误划就有可能载入外电的报道。

    在这种严格要求下,我国还是出版了一些地图文化的佳作,比如西安地图出版社的《中华古地图集珍》,就是我国历史地理及测绘学集大成的作品之一。这部书将考古与文献记载结合,打破了西方学者只看重东方的文献记载的片面,让中华地图史的发展顺理成章,对整个地图的应用领域拓展也有清晰脉络的讲述。只是这部书出版于近20年前,装帧、体例、语言都有些陈旧。最近十年来轻松系统介绍地图文化的作品非常少,国内结合旅游需要,出版了大量各个省市地区的历史文化地图。这块原典分析的市场有益而有趣,值得进一步探索。有关中国地图史的专门研究,目前最引发关注的畅销书,仅有美国学者余定国所著《中国地图学史》一部,梁文道大力推荐之后,三联书店又将其列为历史类畅销书。其中对中国地图在透视学等测绘基础要求之外,还追求美学效果的全新见解,令人想起鲁迅与藤野先生关于解剖图的争议。

http://a.xhsmb.com/html/2010-12/27/content_17315.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5279-462150.html

上一篇:遗忘的赛博坦重现黄金时代
下一篇:编译图书成了孙二娘的黄牛肉
收藏 IP: 59.108.68.*| 热度|

2 朱晓刚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8: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