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anyew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anyewei

博文

编译图书成了孙二娘的黄牛肉 精选

已有 4976 次阅读 2011-7-4 17:5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自然史, 编著, 布封, 陈焕文

□原业伟

    “编著”“编译”这两个词在图书市场上,就像“塑化剂”“三聚氰胺”的名声一样臭。好端端的一部或者几部原创图书,被编译的孙二娘一包装,瘦的剁成肉馅包成馄饨,面目全非;肥的千刀万剐,贴上不相干的标签,当作黄牛肉卖。可你买了这书,还不知道是上了贼船,只有读过之后才知道怎么回事;若非书业中人,也许读过之后,以为大师之作不过尔尔,那可就误人子弟了。 

    法国学者布封(Buffon)的《自然史》是一部卷帙浩繁的著作,共计44卷,写作历时55载,包括地球形成、动物、植物、鸟类、人类等多个方面。布封作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在知识界享有最高的权威,然而使其流传至今的,是优美流畅的文笔。布封以文论“风格即人”闻名于世,句子简洁而充满生机。翻译家郭宏安称其为“科学与诗的融合”,指出:“如果说布封的《自然史》在科学性上多少已经过时,它在文学性上却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它的风格的壮丽、典雅和雄伟,还有它的细腻而富于人性的描绘,特别是一幅幅洋溢着诗意而又细致入微的动物肖像。”国内最好的翻译是号称与范仲淹并列“小范老子”的范希衡先生(笔名任典)1958年的译文,包括文论和几个断章的《布封文钞》以及再版后的《动物肖像》。 

    拜范希衡先生深厚古典文学功底所赐,布封的作品多篇进入了中小学课文。范先生明明知道有“文如其人”这样的成语,知道汉语诗歌的平仄,知道“文宗”“诗宗”“泰斗”等文坛习语,偏偏要把布封的名言翻译成“风格却就是本人”,翻译法国长诗另创一种韵律,翻译“illustre”用的是“大宗匠”这样避熟就生的译法,将布封原汁原味奉献给国人。 

    范希衡的译本虽堪为垂范,惜乎只是薄薄一小册子,难以满足读者需要。但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自然史》如果真的44册全部出齐,想必销量也不会太高。如今市面上的《自然史》译出多家,都是缩译、节译。 

    我所读的是陈焕文“编译”人民日报出版社的2009年第二版,2010年第3次印刷,目前已经有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再版本。封面和内文采用了美国著名鸟类画家约翰·詹姆斯·奥杜邦(John James Audubon)逼真生动、酷似南宋院体花鸟画的水彩画插图,这使得我无法淡定,特别要指出的是这本书的视图编辑也是编译者陈焕文,可见对此书的用心程度。书前面有编译者语、布封传略,后面附录有学术界对布封的评价,第一编“动物编写”、第四编“人类”、第五编“自然的世代”,编写极有特色,每一章前面都有编译者精心撰写的导语,每一节前面都有精彩句子摘抄,这样的一部好书让人如何抵抗得了? 

    然而这毕竟是一部“编译”的著作,其中第二编“植物”和第三编“矿物”是摘自国内的出版物内容整合而成。因此介绍药用植物的时候介绍国人最为熟悉的人参,还介绍甘蔗在云南、广西的种植情况,纲、属、种的排列完全遵照现代科学的分类法,与布封“不承认物种存在,只承认个体”的思想相龃龉。读起来就像武松吃出了馒头馅里小便处的毛,才知道馒头有鬼。 

    我多希望这只是书商为了增加图书厚度干的好事。在第四编“人类”、第五编“自然的世代中”,布封流露出了作为一位18世纪博物学家的局限性,他眼中地球的历史有10万年之久,与现代的45亿年虽相差甚远,但比起同时代仅有数千年的估算,还是进步了许多。布封对人种分类的观点今天看了尤其陈旧,但在当时,对生物地理的划分有破天荒的意义。由此我们今日阅读布封,能感受到一个伟大灵魂的呼吸,这是今天数据精确的课本类读物不能提供的。 

    几年前,我在编辑一本关于南极的引进韩版图书的时候,发现有一段关于冰川的论述文风不对,到网上一查,确实是译者偷懒,将一二百字的一段话直接复制粘贴到稿子里了。尽管意思相同,我还是让译者恢复原文作者的表述方式。毕竟布封的话犹言在耳,风格就是作者本人,也是此书的存在理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5279-462240.html

上一篇:地图上的文化史
下一篇:双手鲜血淋漓的文字阉割生涯
收藏 IP: 59.108.68.*| 热度|

7 武夷山 谢鑫 梁进 niming007 anonymity neilchau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07: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