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思想闪电,如云自由漂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吴渝 我的微博:http://t.qq.com/iRaining

博文

研究生论文进入查同时代? 精选

已有 10998 次阅读 2010-4-8 19:26 |个人分类:事关工作|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3月初,学校研究生部下达了《关于做好2010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的通知》,其中重要举措包括:

为规范研究生学术行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协助研究生导师更全面、直观地了解所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情况,学校于2010年上半年学位申请工作开始试用中国知网开发的AMLC学术论文检测系统,随机对申请答辩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与检测系统中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检测,抽查比例为25%。

学位办对论文查同和盲审进行随机抽查,并将有关结果作为考核相关学院及指导教师在学位与研究生培养工作方面业绩的重要指标。

查同结果处理办法:
1)文字重合百分比经管和文科<45%,其他学科<25%的学位论文,视为通过检测;
2)文字重合百分比经管和文科≥45%,其他学科≥25%的学位论文,视为未通过检测,需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并于答辩前20日再次提交检测,满足学校要求方可进行答辩,不满足则延期半年答辩。
3)文字重合百分比经管和文科≥75%,其他学科≥55%的学位论文,将不得参加2010年上半年的正式答辩,延期半年答辩。

得知这个情况,研三的学生都比较紧张。

呵呵,似乎学生们对于未知的情形一向容易紧张。包括盲审,其实和正常评审差不了多少,但10%的盲审抽查率依然让研究生们如临大敌,被抽中的人要么“惨叫”,要么大惊失色,而其他人都是同情和意味深长地看着他们。

施行盲审制度以来,每年抽查盲审时,学生们都紧张地等在电脑前,只等研究生部抽出学号的尾号(刚好10%),消息会迅速通过电话和QQ群发布出去。很快,就听到各处实验室此起彼伏的惊叫声和欢呼声——让有幸听到的老师不禁莞尔(某年我有幸旁观了一次,好像狂欢节)。

大部分研究生是怕盲审,但也有研究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积极盼望着能够盲审,而且心愿得偿!有人悄悄说这人“特别”,似乎和大家反其道行之。在老师看来,有充分准备和信心的学生,会把提前进行的盲审当成尽快解放时间的一个良机——因为,一旦论文送出去就不再需要修修补补,暂时就可以忙点别的事情。

当然,话说起来容易,对于头回“大姑娘上轿”的学生们而言,哪里可以那么容易做到老师们的从容自在呢!于是,给被抽中盲审的学生一方面要加紧时间修订论文,一方面还要做心理方面的疏导工作。:)

话说回来,对于今年论文查同这一新事物,大家更是战战兢兢,各种传言、谣言满天飞。据说有人马上积极行动起来,尝试找到各种渠道先测试测试,以免遭遇“滑铁卢”。

我的两个学生有幸当了吃螃蟹的人。自然,他们提前享受了我的论文终稿特别指导,而且和正常进度和工作步骤比,这还是加急的!

在查同之前,和学生们就做了查同技术上的探讨。我也通过google了解了其他实行查同后学生的反响。甚至,我看到在网上还有心态不满的学生在讨论如何对付论文查同,认为这个技术的诞生导致了“不和谐”。

老师们肯定是拥护查同的,这能够用简单的方式进行一遍梳理,防止低级抄袭行为。但目前的技术似乎只能针对正文文字,对图表、公式等重要科研资源无法进行比对。

而学生们害怕查同,主要还是因为不太了解这个技术,对后果感到惧怕,最重要的是对如何正确书写论文缺乏清晰的认识,当然也必然导致信心缺乏。大部分学生多多少少还是习惯性在第一章综述部分和第二章的技术基础部分采取互联网时代的剪贴和拷贝操作!这种习惯可能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养成了,而习惯成自然,自然到他们都可能忽视了知识产权问题。

今天,查同结果出来了。一个学生0%,一个学生14%。基本在意料上下。0%的差同率在我看来也是正常的,当然会有人惊呼。研究方向新(论文库中相似论文少),自主写作(不是整句搬入自己论文),多半可以导致这个结果。

不幸的是,学校有个别学生撞到枪口,超过上限,只有半年后申请答辩。这对于他是貌似不幸(其实也是有幸,如果论文入库出现后患,也怕是影响终生!),对于管理者却是有幸。

总之,对于研究生论文查同时代的到来,我们充满期待。

在网上查询可知,某些学术期刊也在采取类似方法对投稿论文进行查同。

也许,真的,查同技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需要说,只需要做!



学术不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846-310097.html

上一篇:从《关雎》看人生求索
下一篇:喜欢推荐给学生的学习方式
收藏 IP: .*| 热度|

16 武夷山 王桂颖 陈儒军 曹广福 赵凤光 曹聪 梁建华 陈安 陈国文 吕乃基 陈湘明 李学宽 许文婕 李永丹 田仁飞 李金刚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06: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