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何容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lanzhu1978 工作单位: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博文

疏散行为实验研究,做吗? 精选

已有 5523 次阅读 2015-1-24 16:10 |个人分类:想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每次涉及到人群聚集或者疏散模型研究的汇报,总会被问及一个问题:如何验证?

观测数据太少。现在不少研究者也试图通过各种渠道安装观测设备获取数据,但是受场所环境、数据分析手段等限制,另外人的行为总是千差万别,尤其是真实事件可遇不可求,还未见很系统的研究成果出现。比如说,几年前就听说了在麦加等地有专门的、先进的观测设备。日本明石桥的事故、德国音乐节的事故,也都有一些基于视频资料的分析,包括最近的上海外滩事件,但都还有待挖掘,而且很可能某些关键数据缺失却又无法重复,只能以定性描述为主,更好一些的,也就可以对模型研究得到的一些临界数据进行验证。

事后调查。也有学者做过,国内外学者的思路和访谈方式差别也比较明显,也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结果出来。像10年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张树平教授就系统地对100多起火灾的逃生人员进行过调查。不过可惜的是,感觉还没有和心理学的一些东西结合起来。事后通过访谈或者问卷的调查,我不确定是否能完全反映事中的行为。

再就是实验了。实验其实是人们觉得最不靠谱的一种手段了,环境怎么做到真实,人怎么产生恐慌的心理,很容易受到质疑。而且不管多么不靠谱,真要做起一个实验来,成本也少不了。所以人群疏散的实验研究反而不多了。实验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模拟恐慌的情况,让一群人跑出一个范围,类似于疏散演习,有的时候就是在疏散演习过程中顺便把实验给做了;另一种是找到一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运动,来观测人们在特定运动中体现的规律,这种实验可重复性强,能通过一系列的特定场景、特定指令,得到某一类行为的规律。东京大学西成活裕教授在他的《堵塞学》书中和给我们做过的讲座里,就提到过一些,很有启发。

我们这两年开展的实验,就是后一种的思路。

可能的改进之处在于,想通过更细致的视频采集手段,不仅是一个实验区域的总体影像,还能有更丰富的分区影像,并且是同一个角度,同一个时刻。

实验是网格化、分步式的,目的是验证模型,发现规律,指导实际。通过活动板门来形成出口选择、狭窄通道、瓶颈通过、交汇人流以及加入疏导信息、要求小群体捆绑等各种场景,考察人群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出口选择,综合权衡出口的距离和疏散的难易程度,人流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以及亲缘行为、从众行为的影响。

两年来,同事们一直在这个事情上努力,合作伙伴也倾力相助。有个固定的、够大的场地不容易,设备的安装也总有新情况,再就是合适的人群,目前还都是通过找学生的办法。

但对于结果,还有待检验。

附上一张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840-862402.html

上一篇:我们长大了,母亲却老了。拼张照片,以志纪念。
下一篇:城市运行安全信息综合监测,做吗?
收藏 IP: 111.196.151.*| 热度|

8 黄永义 李毅伟 刘全慧 李健 杨小林 罗帆 刘严萍 shenlu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