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yunzha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anyunzhai

博文

用中国的完善世界的——2023年6月25日的讲座

已有 1591 次阅读 2023-7-10 01:05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梁永佳的“华夏中心主义人类学:从文明借鉴到经验研究”讲座,应该很精彩,群友找到他的“本土人类学与多重普遍性”,我在网上也搜到他与汲喆合写的“迈向中国的新人类学”,读了收获不小。

 

“本土人类学与多重普遍性”标题就点出了文章的要旨,大意是本土的未必是独特的,要从本土挖掘具有普遍性的内容,与他国的理论形成多重普遍性。也就是说,在人类学领域,不应存在类似欧共体和经互会的对峙。

 

这篇文章提到了人类学家利奇对费孝通、林耀华、杨懋春和许烺光四位中国人类学者的批评。利奇的基本主张是:人类学家最好不要研究自己的社会,因为”本土人类学"方法难逃文化偏见。据此,他评点了费孝通等人的研究工作,他对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多少网开一面,对林耀华的《金翼》、杨懋春的《山东台头》和《许烺光的《祖荫下》就不那么客气了。

 

梁永佳说,费孝通是认真对待这一批评的,不止一次回应。他先前的回应,为自己辩护的意味多些,强调:自己的意图在于通过类型方法逐步接近整体中国,自己有"学以致用"的关怀,希望超越"价值中立"的承诺和"消磨时光"的艺术追求。研究本文化可能出不来,研究异文化可能进不去,各有各的问题。而利奇未必关心"微型社会学能否概括中国国情"的问题,也未必主张人类学家要秉承"价值中立"展开对"异文化"的艺术阐发。

 

说得通俗一点,费孝通是说,我是中国人,当然要研究中国问题,我现在的个案研究也许片面,但这样一个类型一个类型研究下去,再把它们整合起来,就会得出相对正确的完整结论。我们自己研究中国可能跳不进去,你们外国人研究中国可能深入不进来,各有利弊,而且研究起来未必价值中立。

 

可是,费孝通晚年的思路发生了变化,他的《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中,不再追求逐步接近整体中国的实证方法,转而探索各文明的共性,从中国出发,探索"多重普遍性"的文明互鉴。梁永佳评价说:该文立意高远,包含着对利奇的某种认可,与利奇当年的主张殊途同归。

 

费孝通对利奇的认可得到梁永佳的认可,探索各文明的共性,既可以援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于中国,也可以把当代中国学者的所得贡献于世界。利奇的批评也提醒我们,阅读中国人类学家前辈当年的著作时,要了解它们的局限。

 

在“迈向中国的新人类学”这篇文章中,作者回顾了2000年前后,以王铭铭为代表的学者对中国人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王铭铭等人的主张是:中国人类学由研究中国的中西学者共同拥有。没有作为中国人类学的对立面的统一的西方人类学。人类学的知识传统从来都是复数的和地区性的,因此,对于人类学的批评只能从地方的传统开始。梁永佳认为:以王铭铭为代表的人类学家们的这种反省,预示了一种新的中国人类学的可能性。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与前一篇相呼应的。

 

中国的新人类学,既没丢失中国本土的资源,更没把人类学机械地分为中国和西方的,而是试图从中国的地方传统挖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前些天听杨立华讲哲学,他也表达了类似的主张。

 

干春松等人有个“近代国家的多重矛盾”的讲座。干春松今年五月出了一本书,名叫《理想的国度--近代中国思想中的国家观念》,讲座应该与这本书有关。友人听了5月份干春松的“感动与教化-儒家的审美”的讲座,收获不小。5月10号,干春松还做了“儒家近代转型的三个角度”的讲座,2022年,他出版过《儒家的近代转型》,讲座应该是基于这本书。这个讲座,可以在B站找到。

 

还有一个“阿育吠陀祝由术”的讲座。这个名字很吸引人。祝由术是中国失传的老传统,曾被当成迷信。讲座讲的是阿育吠陀中的画符、咒语等内容,印度人不叫祝由这个名。B站上传了,可以看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4669-1394729.html

上一篇:集宁:古城新声
下一篇:翻译的难处与交流的误区---2023年6月26日讲座
收藏 IP: 183.192.10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