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ojunw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ojunwei

博文

科研论文写作心得体会 精选

已有 6101 次阅读 2024-4-18 19:03 |个人分类:闲来弄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论文写作心得体会

吴珊珊

收到论文录用通知的那一刻,我心里的一块石头也终于落了地,内心的紧张终于得到了释放。在那一刻,我深切体会到了坚持和努力的价值,仿佛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期待中的曙光。

一、打磨迭代

这篇文章撰写的过程锻炼了我的研究能力,也让我对学术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学术研究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认真对待、不断打磨、反复思考。每一次的尝试、每一次的微小进步、每一次的修改迭代,都是个人能力和知识累积的体现,也是向更好的方向前进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布满荆棘,但每一份投入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它们可能不会立即转化为成果,但会在不经意间积累成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洞见,最终在适当的时刻绽放光芒。

二、理论输入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每一篇优秀成果的背后都是无数次文献的研读和知识沉淀的结果,因为思路和灵感往往在广泛阅读中开阔和迸发,而将这些灵感和想法具体化并凝结为有形的文字,则需要迅速着手并保持持续不断的写作习惯。起初,面对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差异,我往往回避阅读外文文献并试图寻找更便捷的途径。但在经历过碰壁和挫折后,我意识到一篇优秀的论文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一种思维的锻炼和对知识边界的拓展,只有通过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付出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开始去深入阅读和理解外文文献,以丰富我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视角。同时,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和整理观点,将抽象思维具象化、复杂概念清晰化,并保证逻辑的严谨。在整理和撰写的过程中,我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自我审视与超越,不断推翻并重塑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直至文章逐步达到预期的形态。

三、应对迷茫

在写作期间,我也曾面临迷茫和自我怀疑,心中多次质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够完成这个任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领悟到压力和焦虑是每个研究者都会遇到的心境挑战,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压力转化为前进的驱动力,要学会在动荡不定的心境中寻找平衡,用一颗平静的心去迎接每一个挑战。

四、团队合作

在遇到思维瓶颈和灵感枯竭的时候,我的老师、同门、师兄、师姐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学术研究不是孤立的道路,我们的思想在沟通交流中不断碰撞从而激发出新的火花,他们宝贵的建议和反馈也为我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启发,给予了我改进和完善的方向。在学术的道路上,我们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面对挑战,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我认为这种团队精神和合作态度,是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精心修改

从收到退修通知到录用的过程中,我的论文也经历了数轮精心的打磨,包括对文章架构的优化、逻辑链条的清晰化等方面的调整。每一次修改都是对论文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也是对自己研究能力的一次锻炼,让我对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面对审稿人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时,我学会了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的工作,并在批判性思维中找到改进的空间,这个经历锻炼了我面对压力和挑战时的心态,也丰富了我的学术视野。

六、学术历练

学术研究是充满挑战和收获的过程,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最终的成果,更在于让我们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发现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蜕变。它教会了我如何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保持冷静和专注,如何在逆境中寻找新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团队合作中汲取力量和灵感。这些经验和教训丰富了我的学术生涯,也影响了我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规划,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之一,永远激励着我不断追求卓越。未来我将继续以谦逊的心态学习,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开放的思维接纳新知,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让学识与智慧成为我前行道路上的明灯,照亮前行的方向!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40418190044.jpg

吴珊珊 

2022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邮箱:wushan0523@163.com

已有成果和理论支撑

一、学术论文:

《虚拟网络组织的知识动员机制--基于组织的混合性和流动性视域》被《科技进步与对策录用(CSSCI&北核

二、方法论丛书及教材:

参与编写及校对《科研写作: NVivo 12从入门到精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参与编写及校对《管理研究方法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十四五规划教材

三、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参与撰写互联网知识付费业态下知识服务优化机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8BTO032)

四、资政报告:

参与撰写资政报告7篇,其中《马斯克星舰技术发展情况及借鉴意义》被天津市委国安办采用。

五、学业奖项:

天津科技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2022年、2023年)



论文写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1012-1430284.html

上一篇:学术哲学的邀请——明心见性,直指本心
收藏 IP: 218.68.24.*| 热度|

8 郑永军 杨卫东 王安良 雷宏江 冯兆东 姜凡 徐芳 李俊臻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