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富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袁国富

博文

当前华北地区冬小麦灾情的成因分析

已有 8314 次阅读 2009-2-9 09:36 |个人分类:科学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干旱, 旱灾, 冬小麦, 华北地区, 冬小麦, 华北地区

当前华北地区冬小麦灾情的成因分析

 

华北地区冬小麦的生长从前一年的10月播种,到第二年的5月底至6月初收割,主要跨越冬春和初夏这段时期,是华北地区降雨最少的一段时期,因此如果在纯自然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季基本上都处于水分胁迫状态。解放以来,特别是80年代黄淮海综合治理,冬小麦产量得到大幅提升,除了育种、栽培技术和肥料投入的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大量农田灌溉的应用保证了这一地区冬小麦高产稳产所需的水分供给。对于当前华北地区冬小麦高产稳产的生产方式来说,本来就很少的大气降水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而保证灌溉则是必须的措施,当冬春季节降水较少时,需要加大灌溉力度,而降水较多时,则灌溉次数和灌溉量可以适当减少。在这样的冬小麦田水分管理情形下,降水量稀少(气象干旱)并不能成为导致冬小麦灾情严重的主要因素,这是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华北地区冬小麦灾情的前提。

冬小麦在播种后,经过出苗和分蘖后,进入越冬期,在返青之前,有两个因素是影响冬小麦最终产量的关键,一是分蘖数量的多少,这主要受越冬开始前的积温多少影响(与播种日期和气候波动有关),也需要较好的田间水分条件(在底墒较差的情况下,需要补充灌溉)。第二则是越冬期的冻害,因为极低温导致麦苗大面积冻死,一般若冬季麦田有降雪覆盖保温,冬小麦遭受冻害的几率就小了许多,而如果没有降雪,裸露的麦苗在冬季寒潮的冲击下极易冻死,发生冻害。从媒体报道的当前麦田灾情看,有部分“死苗”现象发生,这应该主要归因于冻害,而不是干旱造成的,冬小麦越冬期作物停止生长,并不需要水分供给,不存在“旱死”一说,当然气温回升,返青开始后,如果水分供给不及时,也会导致死苗,但这有一个滞后过程,不会在目前返青刚开始这个时间点出现。因此,目前冬小麦灾情之一——“死苗”现象应该是冬小麦的冻害造成的,这个冻害的发生与冬季降雪少,有些地方农田管理中没能及时灌溉“越冬水”以保墒防冻有关,责任应该落在相关管理部门和生产者身上。而从科研角度讲,针对冬小麦越冬期的可能冻害,如何能够提前预报干旱的发生,以及时指导越冬水的灌溉,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华北地区每年开春后,气温因降水很少而上升很快,热量条件迅速改善,为万物的复苏提供了良好条件,这个时候水分是主要而明显的限制因子。在整个华北冬麦产区,这个季节的土壤底墒大多不能满足冬小麦及时返青生长需要,大部分地区麦田必须浇灌“返青水”,以促进冬小麦的正常生长,在部分湿润年景,比如去年(08年)春季,土壤底墒相对较好,许多地区返青水少浇甚至不浇,但不能因为有这种水分条件较好情形的偶尔出现而放松对农田灌溉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使得一旦干旱发生,灌溉就不能及时跟上。就当前冬小麦的旱情来说,如果保障了灌溉水的供应(河道水和地下水的利用),以及灌溉设施(水利工程)的投入,应该来说,最终不会有明显的灾情(作物减产)发生。可以基本判断,灌溉设施较好的地区,这次受灾将会较轻,而灌溉设施和水利工程荒废和缺失的地区,则需要在抗旱措施中重点关照。

就目前获得的一些信息来看,农田灌溉设施的缺失或荒废是阻碍农田灌溉大规模实施的主要原因,这在新浪网一个大学生村官的博客中也得到了证实(链接出处)。这反映出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建设的原有农田水利设施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和修缮,如许多机井荒废了。灌溉设施得不到好的维护与大规模的农业人口外出打工,不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关,还跟当前土地的包产到户,生产规模太小,使得这种需要大规模建设和维护的农田水利工程与单个农户实际利益不能挂钩有关。这次旱灾应该促使各级政府就如何开展华北地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加以思考。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下,国家经济政策强调扩大内需,特别是强调增加农民收入,对各级政府来说,发动广大农村劳动力,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基础建设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的是华北地区是一个广泛缺水的地区,农业生产需要的大规模引黄灌溉和机井灌溉使得黄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导致的环境和生态后果虽然没有一个全面的科学评估,但无节制地开发黄河水和地下水不会是一个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如何开源(水源工程建设)和节流(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是当前这一地区农业生产最终要面临的问题。从科学研究领域的角度讲,针对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开发实用的节水技术并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切实推广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879-213741.html

上一篇:鸡毛掸子和北京的天空
下一篇:人工降(增)雨真的有效吗?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