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富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袁国富

博文

开垦“荒地”的得与失 精选

已有 10414 次阅读 2007-5-23 09:27 |个人分类:科学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昨天跟几个老同学和朋友一起聊天,聊到了我农大的老师最近去非洲津巴布韦考察农业问题,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生产,老师回来发出感慨说,非洲好多肥沃的土地都荒置着没有开垦,实在是浪费。

接着这个话题,另外一个朋友说到了一个趣事,说的是两个中国人在国内犯法了,被通缉,逃亡到了非洲,后来辗转流浪到了肯尼亚,开始想做点什么事,但始终没有什么收获,后来两人发现肯尼亚有许多闲置的肥沃土地,没有人要也没人管,中国人是农民的后代,他们觉得买下一些土地种一些蔬菜应该能够挣钱,就叫国内的亲人帮他们寄过来种子和各种种植书籍,很快,在肥沃的土地上有了很多的收成,他们因为卖一些非洲大陆以前从来没见过,但国内很常见的蔬菜而富甲一方,成为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

这些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去年在加拿大做访问学者期间看到的景象,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思维,特别是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学者的想法,加拿大也应该是一个到处都有荒废土地的国家,尽管加拿大地处较高纬度的寒冷地区,但是仍然还是有许多土地是可以进行作物种植而没有开垦的,在加拿大城市郊外,看见的到处都是杂草丛生的土地和没有开发的池塘,对于看惯了国内无处不在的“人类痕迹”的国人来说,加拿大简直就是原始的处女地。

我说这些事情,首先是想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些国家,不管是贫穷的非洲国家,还是发达的北美,会有这么多没有开垦的“荒地”。这些未开垦的荒地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那里的人民太懒惰。这让我突然想起了我读初中时(八十年代中期)读报子看到的著名作家丁玲女士的一篇文章,那时候丁玲女士还健在,出访美国回来在报子上谈到自己的访美观感,有个情节我一直记得,就是说在美国乘坐火车,看到铁路两边那么多荒芜的土地没有开垦,而在国内铁路两旁都是成片的农田,欣慰国人是勤劳的民族,字里行间反衬出美国人民不够勤劳。当时读到这里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现在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必须改变我的看法。

实际的情况是,土地是否会被开发,与人口的数量和人类的生存压力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人类没有生存上的压力,是不会去开垦没必要的土地的。不管是在非洲大陆,还是在北美,人口相对来说还是稀少,人类的生存压力并不大,没有必要去开垦过多的土地,这才是为什么在这些地区有大量的我们看来被荒芜了土地的根本原因。

从这件事中,我要讲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大量开垦土地会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吗?毫无疑问,对于增加粮食产量,确保人类生存,开垦土地肯定是有益的。

但是,这里我要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一下土地开垦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这个角度就是“全球变化”。

目前全球变化的主要表现是全球变暖,科学界公认的理由的大气温室气体,特别是CO2浓度的增加。导致CO2浓度增加的原因固然有多种,但是一个被许多人没有充分认识的事实是:土壤是重要的碳库,储存有大量的有机碳,而且这一储存过程似乎并没有因为随着生态系统的成熟化而停止,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周国逸研究员在前不久的Science刊物上就发表了他们在400年成熟林中长期观测的结果:土壤碳储量仍然处于上升过程中。这充分说明了土壤在储存碳,减缓由光合固定的碳返回大气中的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这种碳的储存能力比起生态系统本身的碳储存还有意义,因为生态系统植被最终总是通过不同方式,如森林大火,人类利用等形式将碳重新返还给大气,不能有效缓解大气CO2的增加。

开垦土地能够将土壤中的碳迅速的排放出来,这对于经过几百、几千到几万年好不容易储存到土壤中的碳来说,它的丢失未免太容易了一点。开垦土地导致的碳排放是目前的所谓碳排放的的一个主要源。对于遏制全球变暖十分不利。因此,当我们在考虑开垦土地的时候,特别是帮助非洲国家开垦土地的时候,也要评估一下,这种行为对碳的排放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要在人类生存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一个合理的平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879-2334.html


下一篇:三峡工程后清水下泄对我家乡的一个影响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8: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