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生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tiscience

博文

近观体积最大的树种巨杉

已有 7338 次阅读 2010-4-16 20:5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博物学, 巨杉

《大众科技报》,2010.04.13,C04
 
近观体积最大的树种巨杉
 
刘华杰
 
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但与植物世界的巨无霸巨杉(Sequoiadendron giganteum)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了。巨杉是世界上现存体积最大的树种,但不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树种。现存最大的巨杉名字叫“谢尔曼将军”(General Sherman),2000年测量高83.8米,地表周长33米,体积达1489立方米。这是博物学家少沃尔沃顿(James Wolverton) 于1879年以美国内战时的北军名将谢尔曼(William Tecumseh Sherman,1820-1891)命名的,他曾在将军手下任职。其学名直到1939年才由美学植物学家布斯霍尔兹(John Theodore Buchholz,1888-1951)确定下来。实际上早在1853年林德利就给出过一个学名,后被认为无效,
在英语世界,三种不同种的高大裸子植物都叫做Redwood,字面意思是“红木”,一般称“红杉”。不过,它与中国家具行业讲的红木一点关系也没有。这三种植物名字特别容易混淆,不仅仅在汉语世界易淆,在英语世界也一样。这三种植物分别是:(1)巨杉,俗名为giant sequoia或Sierra redwood;(2)北美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俗名为Coast Redwood 或 California Redwood,它是世界上现存长得最高的树种,达112米;(3)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俗名为Dawn Redwood。后者原产于中国,前两者原产于美国西部。现在这三种树全世界都有引种。
为了显示巨杉之大,许多图书都展示过倒下的植株,巨大的树干被挖掉“一小块”,可容汽车从中通过。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引进出版的《百大自然奇观》把巨杉列入其中,巨杉挖掉的缺口倒扣在公路上,形成一个“门楼”。在其他读物中,能见到的图片也基本类似。从图片中读者能了解什么呢?信息也不少,比如知道它是一种裸子植物,这很容易猜到,因为它外表与常见的松柏类似。但它与我们仍然有相当的距离感,实话说,我们不知道它具体长什么模样,因为要显示其高大,照片几乎都是远景拍摄的。植物爱好者想分辨这种植物,最好有特写镜头。
2009年10月号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故事讲的Redwood,是指北美红杉,即海岸红杉。这期杂志中有大量精彩照片,特别是附有一张巨幅彩色北美红杉插页,宽220毫米,高745毫米。拍摄这张照片相当麻烦,《国家地理》杂志社动用大量高科技设备,最终的照片是由许多张数码照片拼接而成的。这期杂志有近一半篇幅在讲此植物,但由于没有树皮、细枝、繁殖器官的特写照片,最终读者仍然无法获得最直观的感性认识。据说,尼克松访华时赠送给中国一株北美红杉,栽种在杭州植物园,我曾去找过,没见到。也许碰上了,没有认出来。
不过,“红杉”中的巨杉,我最终在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和剑桥大学植物园中见到了,并且能够近距离仔细察看。在邱园里,西南部的维多利亚湖边有一株巨杉,米粒大的雄球花和核桃大的雌球花不用爬树就可以看得很清晰。这株巨杉并不算太大,直径两米左右。
巨杉的树皮和球果最有特点,应当是鉴别它们的最重要部件。小枝特征不明显,与池杉接近。巨杉幼树长到12年时才开始结球果。球果比想像的要小,鳞盾接近菱形,鳞脐居中微凹,沿菱形长对角线有一条明显横棱。种子带翅,比想像的更小。一株大树一年可生产30-40万粒种子。种子产出虽多,但在自然条件下,不容易发芽,即使发芽也难以成活。据说,需要借助周期性的森林野火帮助清理林地,巨杉的种子才容易萌发和成长。
在树林中,为争取阳光,距地表20-50米的树干上一般不再有树枝;而独立生长的巨杉,地表侧枝发达。剑桥大学植物园中温室旁边的一株巨杉近地粗枝竟然扎进了土里。
 
图说
 
001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内的维多利亚湖,湖东南侧是裸子植物区。
002邱园中的巨杉。
003生长中的巨杉球果。
004树下陈年的巨杉球果。
005巨杉发红的树干。
006巨杉的细枝。
007英国剑桥大学植物园中的一株巨杉,有一地表侧枝向下伸展接触到地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2-312795.html

上一篇:精致机器化然后生态化
下一篇:一瞥植物分类学的真谛
收藏 IP: .*|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2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