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文史研究正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

已有 1210 次阅读 2024-3-24 15:00 |个人分类:清华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我原本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研究,现在仍讲授岩土力学、隧道工程的课程。2020年9月7日晚受到特别刺激,决定放弃力学研究;彻夜未眠,仔细考虑可行的各条道路,最终决定从先秦尺度展开历史研究;暂不向刊物投稿,先贴在科学网博客以确保优先权。

书籍资料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和网络下载,新购纸质书籍不足30册、价约两千元。这就是说,从事文史研究不必为了钱去申报各种类型的项目,也不必去参与”权威学者的工程“——自己决定不填表申报科研项目已是十二年之前。

三年半已经过去了。姚老师、冯老师、刘炜老师等众多博友给予了许多指导、帮助、关心和鼓励,得以日复一日地读书写字,企望对中华文化能有些微贡献。昨天晚上读到 “我为什么不反驳尤明庆教授 ”,相关内容一是“黄河”得名的年代,二是电子文献的检索,觉得应该认真答复姚老师给予的指导。

1    姚老师说

屏幕截图 2024-03-24 135733.png

“所以仅凭《史记》(或打字有误,似应为《汉书》) 此载,即可推知,西汉以前,黄河一名已经出现是完全可能的,甚至是必然的”,但《汉书》所载封爵之誓“使黄河如带”为黄河之名首见,再见于《后汉书•虞傅蓋臧列傳》“朝歌者,韓、魏之郊,背太行,臨黃河”,事在永初四年(公元110年),与封爵之誓已相距三百年以上,更后5例 大致在公元200年。说 “ 黄河之名,当时(BC199) 已经人尽皆知 ”,证据在哪里?且不说《史记》所载为“使河如带”。

这是我的质疑。此外,基于自己的阅读理解,说姚老师文章“循环论证”:已知事实 (1) 先秦文献对河水色黄有明确表述,(2) 《汉书》所载汉初封爵之誓(BC199) “使黄河如带” 是黄河之名首见,但《史记》所载为“使河如带”;结论是 (1) 《汉书》正确而《史记》有误——“黄”字可能为好事者妄删, (2) 先秦已有“黄河”之名。

 文献在传承过程中为后世改动是常见的。《汉书》中高帝三年十月甲戌晦,日有食之,在斗二十度,燕地也” 及 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在虛三度,齊地也后者是不存在的日食,但朔晦干支以及日宿度正确——刘次沅先生说后世计算添补 

2     姚老师说 

屏幕截图 2024-03-24 135715.png

确实如此,不能更赞一词;但凡事总有些例外。现在文史研究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外行如我,借助技术而不必翻书,也可以向饱学之士展示证据,陈述自己的主张 再说黄河得名之缘由  先秦、汉魏与“黄河”之名相关材料如下,《三国志》三条为重复内容而未列。西晋之后诗文更多,不必再录。 屏幕截图 2024-03-24 134448.png

3    许多古籍数据库供免费使用,多提供全文搜检工具。清华简有人名“高之渠弥、里之克、高之固、籴之茷、驹之克”,“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https://ctext.org/zh”先秦两汉文献(仅展开5个文件夹) ,检索结果为零,“高渠弥、里克、高固、籴茷” 分别有9、99、19、4例;“驹伯”5例、“郤克”42例,但未见“郤之克”,据此猜测 “驹伯”为源于地名的尊称,“郤克”则是本名。

浙大楚简 中“士之弱(简11)、子之驷(简12)、崔之杼(简39)” 检索结果为零,而 “士弱、子驷、崔杼”有4、41和135例。

屏幕截图 2024-03-21 075257.png

检索结果容易确认,而判断简文对人名误添“之”字只是常识界已经默认浙大楚简不真,那么同购于香港地摊的清华简也就可疑。显然,从事文史研究未必皆需要“长期的学术积累和艰苦的理论探索”。这是三十年前难以想象的。文史研究正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啊。

检索《系年》中 “焉将”、“不夤(寅)” 以及释读为诸侯的“诸正”,皆未见相关用例。 此外,“焉”是常用字,《论语》《孟子》有88140 处,在句尾表示语气,句中表示疑问或让步,相当于“如何、哪里、岂能”。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https://ctext.org/zh”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献,“焉”用例9130+2063,“始”用例5680+1285,而“焉始”合用仅有三例且可排除:No.1 可将“焉”置入逗号之前成为语气词,No.2 后一个“”或为衍误,No.3 中山王名“焉”。

(1) 《墨家•魯問》公輸子自魯南游楚,始為舟戰之器,……

(2) 《呂氏春秋•三月紀》是月也……乃告舟備具于天子焉,天子始乘舟。

(3)  《後漢書•顯宗孝明帝紀》中山王始就國。

另一方面,清华简《系年》不足四千字,“焉”用例24、“始”用例10,而“焉始”合用却有七例,如第二章“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

4     且不说《系年》文本的众多错漏,单是上述“用词孤僻”已是可疑。笔者觉得,两枚无字残简的碳14测年BC305±30 不足以证明清华简全部为真应对有字竹简取样测年——时至今日未见施行,想来已是不敢。“核心学术圈”的专家可以藐视我等文史爱好者,但不宜无视上述检索结果继续“埋头研究”。

时至今日,文史研究正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古文字之外行如我,也可以说出 清华简《系年》大约的确是现代作品 

附注:古文字学者朱歧祥先生有多篇质疑清华简的文章。下列文章说,由甲骨、金文,以至楚、秦简牍,武字都固定从戈从止,字形部件没有变化;唯独汉武帝时期山东银雀山汉简,武字字形右上角增一横画。《系年》武字 5见 同银雀山汉简,10见有误而同浙大楚简,都不见于习见的战国楚简之中结论是“目前仍不排除有为近人誊录的可能性”。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116/149117088.shtm

724E2827-6A48-45D1-B56F-5C4A1E55D13E.jpeg

屏幕截图 2024-03-25 162251.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26674.html

上一篇:从“不寅”和“厉王生宣王”说清华简《系年》或伪
下一篇:清华简《系年》的“门管”与《左传》的“秦师遂东”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23 武夷山 杨卫东 池德龙 宁利中 刘进平 周少祥 王从彦 杨学祥 崔锦华 高宏 汪运山 杨正瓴 李学宽 郑永军 孙颉 何青 朱晓刚 周忠浩 代恒伟 段含明 刘全慧 刘跃 路卫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8: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