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ojiesz 诗人、学者

博文

郭杰:仰望泰山,志在高远 ——读杜甫的《望岳》

已有 1608 次阅读 2023-1-7 09:32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泰山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据《孟子·尽心下》记载,两千多年前,孔子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当他登上泰山脚下的东山,放眼看去,已感到鲁国的狭小;当他登上泰山的巍峨高峰,极目四望,更感到整个天下也不像想象中的那样阔大无边了。这当然显示出孔子胸怀的宽广和志向的高远。后来,历代有所作为的帝王,都把登泰山、祭天帝作为盛世的象征,励精图治,梦寐以求。许多文人墨客,不仅在泰山留下了一行行登临游历的足迹,也留下了一篇篇精彩美妙的诗章。杜甫的《望岳》,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因为真实记录了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历史巨变,深刻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故有“诗史”之称。杜甫早年胸怀大志,曾经博览群书,壮游四方;中年本希望拯世济民,一展抱负,不料却困守长安,竟达十年之久;“安史之乱”爆发,他颠沛流离,历尽磨难,始终没有失去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出《哀江头》、《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一系列伤时悲世之作,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晚年漂泊西南,虽然生计艰辛,仍念念不忘社稷安危和民生疾苦,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等大量优秀作品,在艺术上堪称炉火纯青。最后,他在展转流离的途中,猝死于从长沙到岳阳的一条船上。

《望岳》一诗,是杜甫早年诗歌的代表作,也是现存杜诗中写作年代最早的一篇。当时,诗人漫游至齐(今山东北部),仰望雄伟的泰山,心中油然焕发出无比高远的雄图大志,所以在诗中,通过对泰山壮丽景观的描绘,表达出他对未来人生所充满的憧憬和希望。“岳”,指山之高而尊者,古代有“五岳”之说,而“东岳”泰山则居于“五岳”之首。题中“望”字,表明诗人不是身在山顶、俯视大地,而是身处平原、仰望高峰。全诗的景物描写,也都是经由这一视角而层层展开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的首联,以问起句,自问自答,着意渲染了山势的巍峨雄伟、绵延不断。“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称,既为五岳之首,为群山所“宗”,故有此称。那么,它的山势如何呢?诗中作了这样的形容:泰山连绵起伏的山脉,在整个齐鲁大地上壮阔地伸展开去,青郁苍黛,一望无际。“未了”,是无尽的意思,虽然重在形容其绵延的长度,也从侧面烘托了其挺拔的高度,从而突现了泰山那种绵延万里、挺拔千仞的独尊气势。首联由此开篇,为全诗定下了境界开阔、格局宏大的基调。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诗的颔联,上承前文,进一步描绘泰山钟灵毓秀、气象万千的风貌。“造化”,即大自然;“钟”,聚集的意思。前句说:大自然把无数种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于泰山之上。山北为“阴”,山南为“阳”。“割”,分开的意思。后句说:处于同一时间的山南山北,由于山峰阻隔,仿佛分成了明亮的拂晓和暗淡的黄昏。前句极言山色之美好,后句极言山势之高大。颔联二句,通过这两方面的描写,使巍峨泰山给人以更鲜明、更生动的印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如果说,诗的颔联侧重于对泰山景物的客观描写,那么,诗的颈联则更多的表现出诗人观察泰山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并集中地扣合着诗题“望岳”二字之义。当漫游至此、伫立山下的诗人,抬头仰望那耸入天际的泰山雄峰,只见白色的云雾缭绕弥漫,层生叠出,令人顿感心胸荡漾,豁然开朗;他凝神远眺,目送着归鸟在山间愈飞愈远,逐渐消逝于朦胧暮霭中,由于视力如此集中,精神如此贯注,甚至感觉眼眶几乎要睁裂了。诗人拈出“荡胸”、“决眦”两个动宾词组,来形容仰望泰山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既很恰当贴切,又很新颖别致,充分显示出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的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不仅表达了诗人登临泰山绝顶、饱览群山风光的愿望,更主要的是,把登临绝顶作为实现人生理想、追求事业成功的象征,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宏伟抱负。这是全诗的“诗眼”所在。诗题既为“望岳”,全诗着力于描绘泰山的高峻气势和壮丽景色,层层深入展开,句句精雕细刻,固然是十分必要的,但其细腻的自然观察和生动的语言表现,只有经过尾联二句的升华,与其高远的志向抒发紧密结合起来,才真正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会当”,将要的意思。因为此时诗人一直处于从下往上仰望泰山的角度,所以这里用了悬想的语气,企盼着有朝一日能够登临那险峻峭拔的泰山绝顶,领略天地之间的美好风光。那时,四顾俯视环绕着泰山的众山群峰,定会感觉到它们的渺小吧。诗人血气方刚的少年壮志,由此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这种感触,与当年孔子的慨叹,又是多么的接近啊!

《望岳》一诗,虽是杜甫早年之作,却以其境界之开阔、造语之警拔、观察之精微、志向之超迈,体现出审美体验和语言表达的高度独创性,受到后人的广泛赞赏和传诵。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云:“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为镇(即压卷之石)。”这堪称是非常精当的评价。杜甫,犹如一颗光耀千古的诗坛巨星,他后来的可贵人生实践和杰出艺术成就证明,他确实无愧于自己早年的充满豪迈之情的自我期待。

 

                                                (原载《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43637-1370923.html

上一篇:[转载]华南师大郭杰教授:屈原 一座伟岸高峰(淮阴师范学院报记者刘焕杰)
下一篇:郭杰:“诗中有画”的典型范例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
收藏 IP: 120.229.29.*| 热度|

2 尤明庆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