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tsund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tsundy

博文

大学里的同事关系 精选

已有 7188 次阅读 2013-7-14 17:02 |个人分类:教学心得|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大学

       最近遇到了一些麻烦,自己看来本来很小的事却被某些人放大了,直接损害的却是学生利益。不由得感慨大学里的同事相处之道。

     我从大学毕业就开始教书。那时候在一个传统的学校,虽然学校也是二本,但专业性很强,在国外的本领域也是有名有号的。那时候上课没有逃课的,因为是小班授课,一个萝卜一个坑,哪一天少了一棵萝卜,很容易看见那个空的坑。我助教做了五年,教学的每项工作都是规规矩矩的,带我的老教师个个讲课精彩。青年教师一上来,前两年要自己实习,还要带学生实习,助两遍课才可以上课的。如果再上新课,还是要先从助课开始。耳濡目染,自然学来了很多有规矩的教学,也学来了严谨的教学态度。这么多年来,我对待学生追求过程的严厉、结果的宽容。学生毕竟是孩子,要给他们改错的机会。

     读博士时,从原来的学校辞职,毕业后,因生活的需要应聘了新的学校。这所大学建校历史较短,来了三五年的就算是老人了,大家都是新认识的,所以无论老的新的,一概很少来往。教学上没有传统,同事之间相处也没什么传统。大学老师是不用坐班的,一个学期能一起开几次会,赶上这个学期排了课与开会的时间冲突,就几乎一次都赶不上了。而教研室的会也往往定在学院大会之后开,免得大家多一次奔波。也是因为各自的课不同的缘故,集体活动也很难统一,无论是爬山、吃饭还是泡温泉或者打球,没有一次出席是全的。这样的结果是,我来了五年之后才勉强可以叫得上学院里所有教师的名字,还时不时会搞错。而同一个教研室的虽然熟悉了,但是婚丧嫁娶几乎没有参加的。要注明的是,并不是我不愿意参加,凡是发了请柬的,我都去了。大多数人并不发请柬,也不通知,也就是事后带一包喜糖或者红蛋什么的放在教研室桌子上。记得我刚来的第二年,紧急手术住院八天,教研室主任和工会主席代表院里来看看,其他人到现在还不知道。人情淡泊的好处是,大家都少了一份负担。每天做自己的工作,过自己的日子,不需要时时刻刻去揣摩或者照顾别人的想法。

        这几天心里郁闷的不行,觉得大家都是为了工作、为了学生,有什么事情不能沟通,非得暗地里使绊子呢?但人的进步往往都是从思考中获得的。经历了事情就要反思。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大学里的同事关系无外乎三种,第一种关系淡泊,没什么交往。彼此没什么交集,见面打个招呼而已,有事情公事公办,平常也不会无缘无故有什么联系;第二种来往较多,但并不深交。有的业余时间有共同的爱好,会因为业余爱好有经常在一起活动的时间,有的在一起有工作的来往,也会经常有联系,但性格未必相合,所以也仅限于表面的热络;第三种有私交,工作关系和私人关系都表现极好,能说说心里话,当朋友的关系。

       这次就是被自己认为的朋友给害了。那些你把他当朋友时说的话,最后竟变成了犀利的武器,导致最后不可预料的结果。慨叹遇人不淑的同时,去想一想,其实首先是自己认识上的偏差, 你觉得对方曾经帮助过你,你把对方当成朋友,可能人家根本没有把你当朋友。我本身所具有的较真、说话直率的个性也同样是造成今天这个局面的根本。自己不管不顾,得罪了人,还自以为有理。到处去讲公平,其实,公平是相对于条件的。世界上哪有绝对的公平呢?

      任何一个关系圈里都不乏有自私的人。但大学里面,由于工作关系自由,个性独立的人更多。因此,这种自私的本性在冲突到个人利益的时候才会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学里面,铁打的老师流水的学生,学生一届一届走了,老师的脸面还在。何至于把同事关系搞得这么僵呢?

      我承认我是一个护学生的人,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当对方拿着学生向我开炮,这就是我的软肋。我就必须回击。如果是别人,没有自己的半分利益,也许就算了。但是我还是固执地想,拿学生出气,应该是一个合格老师的品德么?不管做什么职业,人心要善良,处事要宽宏,受了高等教育,又要教育别人的人更应如此。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就放上一马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2518-707779.html

上一篇:黄山之行<后记>
下一篇:班主任工作感悟-我与我的班级同在
收藏 IP: 182.34.28.*| 热度|

21 朱晓刚 王振亭 徐大彬 廖晓琳 庄世宇 徐迎晓 郭峰 李泳 刘振华 吕宝亮 张忆文 刘淼 张鹏举 柳东阳 毛宁波 逄焕东 蔡子微 刘伟 zhangcz07 biofans louiex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