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dwigl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dwiglei

博文

回答嵇少丞老师的质疑 精选

已有 7132 次阅读 2013-2-25 16:0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功利, 认知风格

    读完博文“科学研究应是在好奇心驱使下自由自在的研究”后,印象最深的就是文章花了大量笔墨来论证“中华文化的功利性”这个观点,从《新华字典》到心理学测验,再到炼丹术士。由于本人对上纲上线的文字一向持审慎的态度,所以就对博文提了一些疑问,主要是对论据的质疑:第一,选择《新华字典》作为支持“功利性”的证据,于是本人翻阅了另一本权威性的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以猪为例,发现其中不乏形态特征方面的释义;第二,对这个心理学测验本身的质疑,所以希望嵇老师提供一下原文文献,供分析研读。
    嵇老师对我的评论做了两点质疑,现一一做出回应。第一条质疑如下:
    中小学生用《新华字典》多,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多?
     我的回答是:确实是《新华字典》更多。但问题是使用量的多少只意味着这部字典的影响力的大小,并不等于说它比《现代汉语词典》更“准确”、更“恰当”。如果非要跟“功利性”联系在一起,我们也只能说编《新华字典》的专家似乎比编《现代汉语词典》的专家更“功利”一点,为啥非要连中华文化都一棍子打死呢?
    现在重点回应一下第二条的质疑,原回复内容如下:
    怀疑那个“心理学测验”可以,但是你最好先做功课,查查有没有这回事。我推荐你看一本书:《思维的版图:东西方思维差异及其原因》 理查德·E·尼斯贝特著。理查德·E·尼斯贝特在他的新书《思维的版图:东西方思维差异及其原因》中,提出了一个初看起来不起眼的论断:亚洲人和西方人“思维存在差异”,他指的是深层次的一些差异:“亚洲人”和“西方人”在认知过程中存在根本的差异,一般来说,西方人依赖物体和逻辑来思考,而亚洲人靠物质和关系来认知,这些思维差异是可以定义和测量的。
        对于东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是早有耳闻的,我一个博士师姐的课题就是做这方面的。平时读文献也见过一些Holistic vs. Analytic的文章,但没有认真研读过。今天翻开Nisbett发表在2001年的Psychological Review上面的那篇经典综述:Culture and Systems of Thought: Holistic Versus Analytic Cognition,对其中“Relationships and Similarities Versus Rules and Categories”仔细读了几遍。主要观点如下:关系认知是同类别和规则这种认知方式相对应的,归根结底是跟整体性加工和分析性加工相关的。由于西方人采用分析性加工,于是他们追求从事物中抽离出更高的类、更深的规则;而亚洲人则倾向于整体的加工,关注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否认存在抽象本体的意味),从大局上把握。
    这两种加工方式本身各有利弊,但从关系认知能够发挥到中国文化具有“功利性”是不是走得太快了点?对于所提到的心理学测验,我翻了翻参考文献,与此最类似的研究是Chiu(1972)的实验,受试者是一些小学生,其中有28个测验项目,至于有没有“牛、鸡、青草”就不得而知了。即使有,这种认知方式也是中性的,从未抹上一层厚重的“功利色彩”。
    假如真要举例,完全可以直接使用文献中的例子,给三张卡片“男人、女人和孩子”,然后分类。中国小学生会倾向于将女人和孩子归为一类,因为“母亲养育孩子”;而美国小学生则更倾向于将男人和女人归为一类,因为“他们都是成人”。如果非要将“母亲养育孩子”说成“功利性”的表现的话,那我也无话可说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认知方式的差异不是“全或无”的。因为对于28个测验项目(一题一分),中国小学生也不全是采用关系认知的分类方法,以中国小学四年级的男生为例,关系认知的平均分为13.98,类别加工方式平均分为7.76;更重要的是,我们还从数据上看到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对于五年级女生,关系认知的平均分已经降到了10.33,与此同时,类别加工方式的平均分上升到8.20,两者之间的差异已经不是那么明显了。
    现在回到那篇综述,全文都是在论述东西方的认知风格差异,注意,是“东西方”的差异,而不是“中西方”的认知风格差异!所以如果想打死一票人的话,别忘了算上韩国人和日本人!
    最后,说一下写这篇博文的目的,一方面还是想知道“牛、鸡、青草”的出处,不能一本书就把我打发了;另一方面,写成博文而不是直接回复,主要是想听听博主之外的声音,第一次发帖,阿弥陀佛。。

两篇文献见附件,批评我的看官们也好有个依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43320-665013.html


下一篇:再答嵇教授——回应《硕士生分不清字典与词典说明了什么?》
收藏 IP: 180.160.46.*| 热度|

31 陈安 林玉峰 王西宝 田云川 赵保明 徐晓 于全耀 吕喆 韦玉程 谢蜀生 余海涛 丁邦平 戴德昌 张雪峰 杨宁 唐凌峰 曹广福 朱晓刚 陆俊茜 陈龙珠 曾泳春 张鹏举 刘建彬 周可真 biofans zhanghuatian ddengjian zhangzhi bridgeneer Majorite zhucel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4: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