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暗物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ntiger 暗物质是连接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纽带,也是低速物理通向高速物理的桥梁,更是跨越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巨大鸿沟的有效工具!


  • 沈阳建筑大学,教授

    • 工程材料->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结构工程

    扫一扫,分享此博客主页
统计信息

已有 511149 人来访过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lwlsn 2021-4-17 13:40
张老师:我将我的一些看法写成《网状周期性地球构造动力的合力场强度解释》,请老指导!李务伦
查看全部
音乐盒
还没有设置音乐盒的内容
  • 暂无资料项或无权查看

查看全部个人资料

自由模块5
自定义模块5
自由模块4
自定义模块4
自由模块3
自定义模块3
自由模块2
自定义模块2
自由模块1
自定义模块1
暗物质构筑物理学天文学新框架80- 引力波是暗物质产生的物质波,绝非是时空产生的波! 2023-03-25
引力波 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即物体加速运动时给宇宙时空带来的扰动。双星体系公转、中子星自转、超新星爆发,及理论预言的黑洞的形成、 ...
(36)次阅读|(0)个评论
暗物质构筑物理学天文学新框架79- 相对论引力 2023-03-25
相对论引力 空间是提供物质位置、体积和形状信息的物理量;时间是提供事件发生顺序和物质运行周期信息的物理量。 时间和空间是否能够耦合,如何耦合,时 ...
(32)次阅读|(0)个评论
暗物质构筑物理学天文学新框架78- 时空弯曲 2023-03-25
时空弯曲 广义相对论:是一种关于万有引力本质的理论。爱因斯坦曾经一度试图把万有引力定律纳入相对论的框架,几经失败后,他终于认识到,狭义相对论容纳不 ...
(30)次阅读|(0)个评论
暗物质构筑物理学天文学新框架77- 相对论谬误性理论论证 2023-03-25
相对论谬误性理论论证 物质运动是相互的,相对的,如果存在相对论效应,那么一定是同时出现质增、尺缩、钟慢效应,而且质增、尺缩、钟慢效应也是同时消失, ...
(31)次阅读|(0)个评论
暗物质构筑物理学天文学新框架76- 尺缩与质增 2023-03-25
根据相对论,物质质量随着速度增加而增加。在粒子加速器中,粒子速度只能无限地接近光速,而无法达到光速,这被认为是质增效应的一个实证。 首先,粒子加速 ...
(27)次阅读|(0)个评论
暗物质构筑物理学天文学新框架75-钟慢效应 2023-03-25
钟慢效应 钟慢效应,又称时间膨胀、爱因斯坦延缓,是狭义相对论的一个重要结论。根据狭义相对性原理,惯性系是完全等价的,因此,在同一个惯性系中,存在统 ...
(27)次阅读|(0)个评论
暗物质构筑物理学天文学新框架74- 光的一些现象 2023-03-25
1光的镜面反射 根据光子理论,光是由于光子运动产生的粒子流,然而, 光子直径是多少?光子为什么没有静止质量?单个光子为什么波动?怎样波动的?光子是 ...
(24)次阅读|(0)个评论
暗物质构筑物理学天文学新框架73- 光电效应 2023-03-25
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而神奇的现象。在高于某特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下,某些物质内部的电子会被光子激发出来而形成电流,即光生电。光电现象 ...
(20)次阅读|(0)个评论
暗物质构筑物理学天文学新框架72- 光线引力偏折、雷达回波延迟、引力透镜 2023-03-25
1光线引力偏折 根据广义相对论,光和物体的运动一样,受到引力场的作用,会偏向引力源。此为光线引力偏折。光线的引力偏折现象被认为是广义相对论的实验检 ...
(21)次阅读|(0)个评论
暗物质构筑物理学天文学新框架71- 斐索实验、钢盘转动实验、光行差 2023-03-25
1斐索实验 1859 年,斐索做了一个流水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考察介质的运动对在其中传播的光速有何影响,从而判断以太是否被拖拽。斐索实验虽然只用了水、 ...
(17)次阅读|(0)个评论
暗物质构筑物理学天文学新框架70-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2023-03-22
电磁波是场态粒子通过交换虚拟粒子而相互作用传递能量的电磁波,只传递能量,不传递物质。这一点与机械波没有本质区别。而且也与曾经的以太类似。由于当时仅仅 ...
(105)次阅读|(0)个评论
暗物质构筑物理学天文学新框架69-量子场 2023-03-22
量子场 在全空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场,场的激发态表现为粒子出现,不同激发态表现为粒子的数目和状态不同,场的相互作用可以引起场激发态的改变,表现为各种 ...
(96)次阅读|(0)个评论
暗物质构筑物理学天文学新框架68-质能方程的论证 2023-03-22
质能方程的论证 质能 方程理论认为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是一个物体的两个面,质量是能量,能量也是质量。 原子的电子跃迁会吸收或释放能量(电磁波), ...
(96)次阅读|(0)个评论
暗物质构筑物理学天文学新框架67-暗物质“暗”的原因 2023-03-22
暗物质 “ 暗 ” 的原因 目前,普遍认为暗物质不参与电磁作用,这里存在着严重的误解,也是长期采用电磁波无法探测到暗物质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暗物质是 ...
(95)次阅读|(0)个评论

查看更多

推荐博文
暗物质电子偶模型 2019-03-03
1. 暗物质参与电磁作用。 2. 暗物质只能传递而无法反射电磁波是暗物质“暗”的根本原因。 3. 可通过电磁波速度变化和方向偏折探测暗物质的密度变化。 4. ...
(2839)次阅读|(7)个评论
暗物质与宇宙模型 2019-03-03
牛顿说过: “ 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什么多余的原因以夸耀自己。 ” 这使我相信世界是简单的,我们不应该人为地将其复杂化。爱因斯坦说过: “ ...
(8681)次阅读|(1)个评论
时空弯曲 - 时空不能作为施力物体来解释万有引力! 2019-03-08
时空弯曲  广义相对论:是一种关于万有引力本质的理论。爱因斯坦曾经一度试图把万有引力定律纳入相对论的框架,几经失败后,他终于认识到,狭义相对论容 ...
(2362)次阅读|(3)个评论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暗物质 2019-03-08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34年,托尔曼(Tolman)发现在宇宙中辐射温度的演化里温度会随着时间演化而改变;而光子的频率随时间演化(即宇宙学红移)也会有所不同 ...
(3536)次阅读|(1)个评论
宇宙三要素 2019-03-10
宇宙绝对论 1 宇宙三要素 记录和说明宇宙至少且只需要物质、空间和时间这 3 个物理量,即:物质、空间和时间是宇宙三要素。 2 物质绝对论 ...
(5051)次阅读|(1)个评论
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指的是什么?光需要介质吗? 2021-02-28
光再真空中速度不变! 在相同介质中速度不变? 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指的是什么?光需要介质吗? 什么能使光速变化?为什么光在相同介质中速度不变? 真空中 ...
(12628)次阅读|(2)个评论
正负电子对产生和湮灭 2021-02-28
正负电子对产生和湮灭 正电子与原子碰撞俘获电子而形成电子偶素后,瞬间结合后湮灭消失。一种观点认为:正负电子均彻底消失,仅仅产生 “ 光子 ” ,这需要 ...
(9528)次阅读|(1)个评论
波函数坍缩 2021-04-03
波函数坍缩 波函数坍缩指的是某些量子力学体系与外界发生某些作用后波函数发生突变,变为其中一个本征态或有限个具有相同本征值的本征态的线性组合的现象。波 ...
(8496)次阅读|(1)个评论
暗物质=隐态粒子=场态粒子=对称粒子=正反粒子偶极子=电偶极子 2021-04-05
暗物质=隐态粒子=场态粒子=对称粒子=正反粒子偶极子=电偶极子 显态粒子=非对称粒子 电子偶极子与正负电子可以相互转化。电子偶极子可以在一定的 ...
(1385)次阅读|(1)个评论
研究暗物质和量子场论的学者都注意了! 2022-07-18
张延年 - 暗物质与宇宙模型.pdf 目前,研究暗物质的学者没有注意量子场的物质基础,研究量子场的学者,没有注意量子场与暗物质的联系!这样都会落入误 ...
(49448)次阅读|(6)个评论
《和平与发展》:2社会基本矛盾 2022-09-22
2 社会基本矛盾 2.1 引言 社会存在是指人类社会物质生活要素和条件,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过程形成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 ...
(2688)次阅读|(0)个评论
如何观测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非0结果 2022-10-02
迈克尔逊 - 莫雷实验 19 世纪流行着一种 “ 以太 ” 学说,它是随着光的波动理论发展起来的。由于对光的本性知之甚少,人们套用机械波的概念,想像必 ...
(703)次阅读|(0)个评论
没有“生死循环”的宇宙模型一定会落入生前无限长或死后无限长,即一定会落入稳恒态。 2022-10-10
大爆炸触发条件论证 大爆炸之处,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时空曲率无限大的奇点。空间和时间诞生于某种超时空 —— 部分宇宙学家称之为量子真空 ...
(806)次阅读|(0)个评论
光子极化意味着什么?量子场论和暗物质研究的学者都看过来! 2022-11-03
光子极化意味着什么?量子场论和暗物质研究的学者都看过来! 1 、“光子”极化意味着“光子”一定包含至少两个异号电荷粒子,否则无法极化。 2 、这两 ...
(2618)次阅读|(0)个评论

查看更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3-25 2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