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家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ixi 要“知道”什么是“思想”,只有自己去“思想”...

博文

“钱学森之问”和对“家教”之思考

已有 3494 次阅读 2009-11-27 20:2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文化, 大师, 传统, 孩子, 家教

一代大师钱学森离我们远去了,留下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中国为什么到目前为止,就陪养不出大师级的人才呢?

借着这个话题,我只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的文化发展之路是不寻常的,并非卓越,而是坎坷。建国伊始,虽然迎来了短暂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科技的春天,但随之而来的十年浩劫,却又严重动摇了中华的千百年来文化传承,此是其一。其二,文革过后,为了发展国民经济,中国审时度势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西文东进虽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但这次引进的,不但是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明,更引进了西方人对于物质的尊崇,从而演化成了一场经济对于传统文化的第二次摧残,使得原本已经非常虚弱的文化传统更加萎蘼。

人即是物质的,但更是精神的,物质特征不能使得人区别于万物而成之为人,唯有精神和文化才使人在万物中获得了独有的地位。在一个人的思想被金钱所吸引、推动、束缚的社会里,偶尔有些异类,或者说是具有成为大师资质的人,也必将因应不同的形势和环境,遭受时势的摧残,接受环境的洗礼,最终与一般人无二。

最近与同学聊起了大师的问题,谈到了全国普遍的家教现象,我觉得对于孩子的成长,其害之大,莫过于斯。首先,人的一生之中,独立思考和处世的能力是在孩子时期养成的。家教好比是一根拐棍,孩子从小学少年时期就开始接受这根“拐棍”,长大之后会怎么样呢?最大的可能就是“拐棍”换成了“文明棍”!其二,在一个成人的世界里,早已经形成了太多的体制和模式,如果让孩子过早的授受这样思维定式,必然会扼杀孩子的创新思维,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创造性思维,也只有创造性思维才是他们最宝贵的,一生用之不尽的财富,其它,纵使是科学技术,也难免会过时。

这就是我对于家教现象的看法,一己之见,难免偏颇,但不说,如何得以验证,不言,何以百家争鸣,千锤百炼,才能出得真知卓见。钱老不仅为我们,为时代提出了教育的问题,而且以他独有的方式,“大师的离去”,引发了世人对于培养大师问题的思考,这是中华的福音,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唯愿借此良机,真正促使国人思考,使得我国的教育体制回归到它应有的轨道上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1596-274422.html

上一篇:一个开始
下一篇:“思考”——从偏执走向宽容的过程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2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