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mholtz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lmholtz 沟通、交流、合作。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124.16.150.*   [65]qinbsh   2014-10-9 19:23
何老师您好!感谢您的点拨。我还有一篇文章即将写完,预计申请时至少会有两篇文章,雅思我也争取再考一考。形式上的一些东西我也会注意。请问还有如果对面的导师不想出钱,除了一起竞争CSC,我还有什么别的途径或者方法提高通过率吗?
IP: 114.245.216.*   [64]何宏   2014-10-9 12:48
我已经在这个会议注册,将负责两天中的一天活动 - 另一天转给我的同事负责。
KIT是德国巴符州最好的工科大学,也是德国的第一批三所精英高校之一,所以如果个人条件不错,通过率是很好的。我们不能明确说什么通过率,因为有时有不错的学生没有通过的,但也有来自普通学校的学生却通过了的。
你的雅思6.0弱一点,一篇SCI文章也不算强。关键还包括你自己在同学中的表现如何,因为申报材料中导师和学校的评语仍然十分重要,如果评语很好,高度评价,也能提高通过率。而如果这两个环节也都平平,评委把你看成普通学校的普通学生,则你的机会就很少了。你必须是普通学校的拨尖学生,至少形式上和气势上需要是这样。陈竺和饶毅当年国内学校都不怎么样。
IP: 124.16.150.*   [63]qinbsh   2014-10-8 21:09
何老师您好,由于没有找到您的联系方式,所以冒昧在此问一下下个月的博士生国际交流会您会参加么?             我于近期得到亥姆霍兹协会-卡尔斯鲁厄中心一位很有声望的老师的读博邀请,做一个比较有意义和前景的能源应用类方向,但需要申请CSC。我家庭条件比较一般,我有点担心失败,想问您一下申请该协会的CSC途径中大概录取的概率有多大呢?我的条件雅思6分,文章一篇SCI二区文章,来自省重点非211的学校。谢谢。
IP: 101.29.152.*   [62]石建   2014-8-20 13:49
在帖子中遇到你了。有机会继续讨论,特异功能、舍利子等等。:)
我的回复(2014-8-21 09:21):可以啊。
IP: 192.168.0.*   [61]xuyx04   2014-8-3 01:55
您的文章,胜过何祚庥和司马南的一切言论。我很想认识您,和您成为朋友,我是一个“人体科学”的爱好者,甚至是迷恋者。一度十分相信。现在存疑。我就是希望能看到一个确凿的事实,但是就是寻觅不到。
我的回复(2014-8-23 11:21):呵呵,这跟我一样。不过,我已经不再继续追求神奇了。一切自然。我的邮箱hehong@helmholtz.cn
IP: 123.235.184.*   [60]mzs123   2014-7-25 10:47
何老师您好: 如有兴趣,请您一阅;如果没有,请您删除,打扰! 谢谢!! 2014.7.25. 欢迎质疑指正!! 万有引力本质的新探索 摘要 本文首先明确了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同时,给“力”重新下了一个明确而清晰的概念,并在这个基础上揭示了“引力”的本质,即天体的所谓“引力”都是它们自身匀加速膨胀和匀减速收缩的结果。地球就像是一颗跳动的心脏,跳动的加速度为g。引力其实就是惯性力,在地球上就是F=ma=mg。g是地球的固有属性,产生的原因不明。(注:为了使问题简化,原文中的g都是不计地球自转影响的) 关键词 运动 力 加速度 惯性力 跳动 1,在人类的认知中,既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也没有绝对的匀速运动。物体(或者说物质)的运动只能在它们之间传递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变到另外一种形式,而永远不会灭失,也就是说物体(或者说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物质的运动是一个循环往复永不停息的过程,并且在现阶段回答不了物质运动的起源是什么,这是我们探索的未知领域。 2,“力”是什么?现代教科书认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我们要问: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又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呢?毫无疑问是通过物体之间加速运动来实现的,因为如果没有物体的加速运动就没有力的表现。运动才是根本,“力”只是表现形式。力是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其本质就是用一种运动来取代另外一种运动。 实践表明---力是物体(或者说物质)加速运动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先有物体的加速运动而后才有力的表现(请注意:这不是一个“先有鸡或者是先有蛋的问题”)。加速运动包含直线运动加速度和向心运动加速度。从以上观点出发,牛顿第二定律应该描述为:一个物体,它在运动时的加速度a和它的质量m的乘积就是该物体表现出来的力,即ma=F。由此可见,力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变化量的单位,一个物体运动的变化量越大则表现出来的力也就越大。 力是物体(或者说物质)加速运动的表现形式,这是力的普遍定义,从宏观到微观任何一种性质的力都可以此来考察。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ma是完全正确的,它是整个动力学进行定量研究的基础,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方程式。力是一个我们在考察物体的运动时抽象出来的概念,试问:如果没有m和a,F还会存在吗? 3, 综上所述(1,2),现在简单的讲一下地球上重力的来源: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形的实体,有坚硬的外壳和复杂的内部结构。构成地球球体的物质反向地心和向着地心时刻不停地做周期性的膨胀和收缩,膨胀和收缩的规律是膨胀快(匀加速),收缩慢(匀减速)。加速度的方向始终是反向地心的,而在地球上的物体此时所表现出来的力的方向却总是指向地心的,这就是地球上重力的源泉。引力其实就是惯性力,地球以地心为中心匀加速膨胀,当速度和体积都达到最大值时立刻改变方向匀减速收缩,(加速度的大小g和方向都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运动的方向)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周期……然后重新开始进入下一个周期,类似于钟摆的运动。地球就像是一颗跳动的心脏。假设地球是一个均匀球体,既然它在做周期性的膨胀和收缩,那么它的半径就会有一个最大值和最小值。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就是地球膨胀和收缩的幅度(猜测应该很小);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周期;自由落体加速度g就是它膨胀和收缩的加速度。在宇宙中较大的天体都近似于球体是它们在膨胀和收缩的过程中不断修正的结果,并且膨胀和收缩的加速度各不相同,加速度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密切相关。真实存在的是F=ma,在地球上就是G=mg,即通常所说的“重力”。 g是地球的固有属性,产生的原因不明。 4, 由于天体的膨胀和收缩运动,天体上的物体就会获得一个指向天体中心的加速度,并且与这个物体是否已经离开该天体无关_“一旦存在即已经获得”,如人造卫星的发射。这个加速度就表现为指向天体中心的“引力”。正是这个所谓“引力”提供了环绕运行的向心力。 在地月系中,考察月球的运行必然要认识到这是和它的初始运动状态是分不开的。月球本身就曾经是地球的一部分,地球是它的“母星”。在它们分离之后为什么仍然表现为“吸引”呢?这是由它和“母星”分离的那一刻“母星”的运动状态决定的(母星在“心跳”),月球运行的第一推动源于地球。本节是理解的难点。 5, 地球在自转的过程中速率也是呈周期性的变化的,尽管这个变化很小,但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潮汐现象的主要成因即源于此。在地球上观测它发自地心的匀加速膨胀和匀减速收缩运动是困难的,因为我们没有参照物。在太空中所有的天体都是在高速运行中的,膨胀和收缩的幅度又很小,所以也不容易。国际空间站是一个最好的观测平台,在国际空间站上对地进行精确地激光测距,结果怎样?会有一个周期性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吗? 6, 在地球形成和存在的历史中,g的值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初期很小—逐渐变大—最后趋于稳定。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g的值迅速增大使那些体型巨大的恐龙难以承受而最终灭绝,它们是被自己的身体压垮的。再以后,体型巨大的动物只能存在于海洋中,如鲸,这是生命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7, 关于万有引力的实验验证(引力恒量实验),那应当是一个被外界所干扰的结果。尽管2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为此竭尽全力,但G的测量精度仍然是物理学基本常数中最差的,这不是我们实验科学家的错,因为G是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值。 8, 牛顿拒绝谈论万有引力的原因,关于“引力”从何而来的问题,他实际上是这样回答的:“不知道。”但它必定产生于一个原因,爱因斯坦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他在开始的时候也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等效原理”的提出就是他的得意之笔。但不知道是为什么,后来却得出一个玄妙的结果。 9, 探寻地球跳动的脉搏,谁能给地球把把脉呢?我们现在只知道它跳动的加速度,那么它跳动的周期、半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是多少呢?它如此跳动的原因又是什么?谁能告诉我们?地球环绕太阳运行—在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而它的自转速度是不是在近日点较慢而远日点较快呢?也就是说用自转来调节公转,有观测数据支持吗?为什么没有(或者说不可以有)环绕卫星运行的“次卫星”呢?是巧合还是必然?如果说是必然,那么用现有的理论又如何解释? 10, 地球上“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是严格指向地心的,依据引力定律,就好像是地球的质量完全都集中在地心一样,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牛顿是使用他所创建的“流数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但数学不可以决定物理,定性不准,定量就失去了意义。牛顿力学的生命力体现在F=ma以及由它推导出来的向心力公式、动量和动能公式等等,并不是F=GMm/r2。F=GMm/r2在推导的过程中,前半部分是正确的,后半部分因为过于牵强而出现错误。为什么要说牵强呢?因为这一推导过程之所以成立的前提条件是行星环绕太阳运行,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认为太阳对行星有一个所谓的“引力”。因为太阳“吸引”行星,所以就顺理成章地认为行星同样在“吸引”太阳吗?难道实际情形是这样的——太阳与它的行星之间互相环绕运行?实际上,在这里并不存在什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而是“引力”与行星环绕运行的惯性离心力二者平衡的结果。牛顿第三定律是一个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用在这里显然并不恰当,这与库仑定律中的正负电荷相互吸引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二者不能相提并论。万有引力公式F=GMm/r2是把那些已有的东西牵强地融合在一起,试图描述整个世界,显然是力不从心。 11,是否存在“捕获”一说? 人类在进行探月活动的过程中,探月飞行器要做到被月球“捕获”——成为月球的卫星。首先必须在近地点加速,使其在环绕地球运行的同时也在环绕月球运行。这样,它既是地球的卫星,也同样可以看做是月球的卫星。最后再通过减速和变轨,让它最终成为月球真正的卫星。这是一个“移花接木”的过程,月球是它的“继母”。如果“捕获”说成立,那么当它在飞跃或擦过月球表面的时候只要速率不是特别大就会被月球“捕获”,而不必一定要通过减速来实现。 后记 本文所阐述的内容并非只是在解决“引力”究竟是什么,而是整个体系的问题。从力的基本概念到牛顿第二定律都要做出修正,也就是要与牛顿换一个方向看问题—牛顿看前台,现在看幕后。我想,当年的牛顿并没有认真思考“力”的概念的问题,也没有充分认识到F=ma的价值。在这里,并不需要创建一个什么新的方程来取代万有引力定律,只需对那些已有的东西重新认识即可。面对一个三百多年形成的完整体系,现在要重新认识,理解起来难免困难,最后恳请读者能够认真研读…… 如果地球真的在“跳动”,那么这个“跳动”一定是来自“地心”。至于“地心”是怎样一种情形,我们不得而知,只能推测——“地心”的“跳动”(匀加速膨胀和匀减速收缩),在改变运动方向的时候不需要一个“额外”的时间,类似于弹性碰撞的发生。乒乓球自由落体反弹运动和单摆的运动只是一种近似。推测是当天体的质量和体积都足够大的时候,这个天体的中心就会产生这种效应。“引力”是只有较大的天体才具有的宏观表现。 以下毫无依据,纯属个人看法: 1,关于“力”的概念,当年的牛顿并没有深入思考,而是从前人那里简单的继承。如果他当年能够换个方向看问题,即ma=F(首先看到的应当是物体m和物体的加速运动a,而不是“力”F。实际上,我们也看不到“力”),并且给g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个解释太大胆),那么“重力”在地球上其实就是F=ma=mg,同时也给解决行星和卫星的起源问题(甚至是宇宙的起源)铺平了道路。历史没有“如果”,他太想创立万有引力定律了!! 2,早在1907年爱因斯坦就已经认识到——“物体的加速运动所产生的效果与引力并没有什么区别”。既然已经到了这一步,为什么就不可以更进一步认为“引力就是物体加速运动的表现形式”呢?他也是痴迷于创建属于自己的“引力场方程”。 参考文献 1,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英)牛顿 著; 王克迪 译 袁江洋 校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2,涂良成,黎卿,邵成刚,胡忠坤,罗俊。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1年第41卷 第6期 691-705 关于地震的思考 1, 地壳由岩石构成,岩石之间有裂隙,确切地说,构成地壳的岩石是破碎的,并且越靠近地表破碎的越严重。碎裂的岩石相对大块的岩石来说弹性和塑性更好。地壳是一个良好的弹性-塑性体。 2, 从\"万有引力本质的新探索\"一文中我们知道:地球就像是一颗跳动的心脏---通常情况下,这种运动通过莫霍面和地壳在地表稳定的表现出来。但在某些地方,在特定的条件下,已经碎裂的岩石会重新凝结成一个整体。随着凝结体的不断增大,弹性和塑性就会持续变差,达到一定极限而最终破裂,形成地震。这就是构造地震的成因。可见,地震就是地球自身的运动对地壳岩石整体性的一个破坏活动。在这里岩石凝结体就是孕震体,凝结方式的不同决定孕震体的大小,凝结方式可以是点、线、面,纵向和横向。 3,岩石凝结体(孕震体)凝结的发生就是岩石被加热和冷却的过程。震源的深度有一个上限和下限,温度过高和过低岩石都不会发生凝结。岩石凝结体(孕震体)就是地球的肿瘤,当它还较小时就被地球自身内部的正常运动所破坏和裂解掉,它就是良性的;当它可以凝结成巨大块体时才被裂解掉,那它就是恶性的。地球的\"恶性肿瘤\"就存在于地壳中,但我们现在还不能给地壳做一个全面的体检。不过由于岩石凝结体的存在,使机械振动在地壳中的传播发生改变,可否利用一下(类似于声纳的技术)?以探测岩石凝结体的大小、形状以及它在地壳中的存在状态等等,从而实现对破坏性地震预测的可能性。
我的回复(2014-8-23 11:40):您不是正统学自然科学的吧?想多了,探讨这些问题,需要先把力学和相对论整清楚再说。否则太海阔天空了。
IP: 98.169.131.*   [59]陈敬朴   2014-7-8 08:15
求真求实,守住了底线!真正的科学方法论的践行者!尊重!钦佩!
IP: 218.28.143.*   [58]蔡建英   2014-6-6 18:32
您好何博士,关于我家孩子异能方面的问题,需要向您请教,如果方便请留一个联系方式好吗?我电话15938728989  1069862179@qq.com 谢谢您
我的回复(2014-8-23 11:39):你好,我的电话 13910518241,邮件hehong@helmholtz.cn
我的回复(2014-8-23 11:34):蔡老师好,刚注意您也是在高校作老师的,这样我们以后交流沟通会更容易,毕竟都是学科学出身的。
IP: 222.173.84.*   [57]wlpjsh   2014-4-12 20:42
好文章,刚看完蒋老师的博文,正在激动中,看了您的博文,冷静了很多,非常理性的一篇博文,非常喜欢
我的回复(2014-4-14 08:50):谢谢。看得多了,也就老练和成熟了。没有什么特别激动人心的事情,几千年来,该体验的、该说的,其实已经很多了。
IP: 159.226.165.*   [56]张来明   2014-4-4 12:40
何老师最近是不是太忙了,没更新。
我的回复(2014-4-4 15:28):还好,有一些杂事,但也没有那么忙。
IP: 14.18.198.*   [55]njdssy   2013-12-21 22:14
真是好消息,祝贺意识宇宙中文译版成功出版。学术的问题需要讨论和争辩。无论以后的结论如何,何兄的努力是对科学发展的贡献。2006年,Radin 出版Entangled Minds, 据说国内某出版社已经在组织翻译,或已经完成翻译。何兄如有确切消息,望告知。今夏(2013)Radin 又有第三部著作问世,但可能与超心理学的科学一边的内容更远。山道崎岖,出行不便,未能来京聆听演讲。但已经拜读了译书的前言,科学哲学的思辨引人深思。
我的回复(2013-12-22 17:00):谢谢关注. 我的译作还是得到一些朋友的嘉许,虽然当初也确实做了很大的努力. 关于意识\心物关系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真正的大突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期望到的.
IP: 61.148.244.*   [54]张成岗   2013-11-5 07:21
何老师,您好!

欢迎批评指正我对于肿瘤的分析与思考:

就是这样(上)——你不得肿瘤,谁得肿瘤?——试论肿瘤的发生机制(CZ)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36336.html

就是这样(下)——肿瘤患者的人生告别之旅:目前肿瘤治疗的误区和改良方案(CZ)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692&do=blog&id=737722

目前肿瘤中的很多哲学问题没有被弄清楚,所以国际学术界对于肿瘤的治疗迟迟没有办法,以至于大家以为肿瘤都是死症。

也欢迎您对我的其他相关博客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再提【患者是检验医学的唯一标准】——【医患矛盾的根源所在】: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36730.html

【再次向科学进军】,并再论【患者是检验医学的唯一标准】: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30810.html

迄今为止我最为意外的科研成果——解决了便秘、肥胖等问题: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29309.html

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不必争来争去——在便秘肥胖面前,哪个行?: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17111.html

驼峰理论——胖人体内的脂肪是顶级的营养品,兼谈减肥逻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692&do=blog&id=736503

主动预防,可以让人体远离理化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确保身体健康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32416.html

浅论现代医学、现代药学、现代营养学的误区和改良之法: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29707.html

(现代医学)悲剧的诞生: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30131.html

未来的医学,必将是哲学的世界——呼唤思维定势的理性回归!: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30062.html

‘血液脏’导致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形成的原因分析: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29308.html

我是不是一个【装模作样】的科技工作者?——兼论转化医学研究: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36275.html
谢谢。

张成岗 @ 2013.11.05 07:02:55

================================================
张成岗,研究员,室主任,电磁与激光生物学研究室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太平路27号,邮政编码:100850
电话:010-66931590,传真:010-68169574
http://www.sciencenet.cn/blog/zcgweb.htm
http://www.researcherid.com/rid/B-1480-2009
Email: zhangcg@bmi.ac.cn,  zcgweb@126.com
================================================
IP: 219.142.70.*   [53]陈有鑑   2013-10-21 17:07
我已“发送消息”,并表示对“砷污染快速检测技术”有兴趣,请查收信息,若可能,请回复。谢谢!陈
IP: 123.124.249.*   [52]周向进   2013-8-7 18:22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董明介绍我来找您,关于气功是否存在的事情。为什么气功经不起检测和试验?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6306-714601.html
还有继续试验的必要吗?
谢谢!
IP: 192.168.0.*   [51]田云川   2013-8-4 15:32
请博主批评: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1273&do=blog&quickforward=1&id=713935
IP: 210.72.66.*   [50]李万春   2013-7-15 17:25
无意中看见您给秦伯强研究员的博客留言。说实话,秦教授不算是HYDROBIOLOGY方面的专家,秦教授研究方向侧重物理湖泊学和湖泊环境。国内这方面的专家以及水平如何,不客气的说,我最熟悉。呵呵,冒昧打扰了。
我的回复(2013-7-16 10:22):谢谢指点。孔繁祥研究员应该是这个方向的吧?武汉水生所、南京湖泊所怎么说都是这个领域的学术重镇。
IP: 61.145.39.*   [49]shakespearevo   2013-7-4 08:19
请问是不是在不同的情况,标准偏差的正常范围是不同的?

在下文的情况下,标准偏差在什么范围才是正常的?(该文针对“The Conscious Universe: The Scientific Truth of Psychic Phenomena
by Dean Radin
HarperEdge 1997 pp320 $25
“---这本书,听说2013年7月份才有中文版)
这里的标准偏差(sigma)是9.5,算不算高,作者(Dean Radin)說是因為考慮到約3300篇未發表文章的才這麼高的。

Radin points out that there were 186 publications on ESP card tests worldwide from 1882 to 1939. "The combined results of this four-million trial database [taken at face value]," he says, "translate into tremendous odds against chance--more than a billion trillion to one." (A 'trial' is the guess of one card) He means that the P value is about 10^-21--he is not writing only for the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This P value corresponds to a bulge above 'chance' expectation of 9.5 sigma, where sigma is the standard deviation. (I call that a 'sigmage' of 9.5.)
IP: 61.145.38.*   [48]shakespearevo   2013-6-27 08:54
何老师,那本书(The Conscious Universe: The Scientific Truth of Psychic Phenomena [平装])中文版还没出版?不是说今年初吗?
我的回复(2013-6-27 11:08):谢谢关心,这本书现在已经在科技文献出版社那边编的差不多了,图片、文字都已经校过了。
出版社原来跟外方的协议也是在六月底之前出版,现在看肯定要超期一两个月了。
IP: 123.126.50.*   [47]刘飚   2013-2-2 20:49
很喜欢看你的关于“特异功能”的相关博文,我也是一名从事自然科学的学佛之人,你的一个观点我有点感兴趣,即认为我们所感觉到的物理世界或许更准确说是一个信息世界。总之佛教的一元论可能更真实,或者准确说更反映世界的“实相”。从佛学角度来研究特异功能可能更要容易些,纯粹的自然科学方法或许永远走不出死胡同,否则为啥西方高科技也解答不了这个现象呢。所以,我认为也许无法有所谓的绝对客观世界一说,换个角度讲,用所谓的纯客观科学方法是不能研究个所以然来的。
我的回复(2013-2-5 09:09):这是一个诡异的世界,所以给不同的信仰者都留下了思想的空间:所谓心生万物,因此用不同的心,便感应到不同的一面。
世界原非主观、非客观,若主要非执科学的“客观”来对立对象,就无法找到实相。这样的解释确实是说得通的,但只是在现世中是经常解决不了多数人的困惑。
之所以得道者少,就是因为道是只可以悟,而不可以象科学规律一样是可以说清楚并且快速传授的。
IP: 123.116.125.*   [46]印大民   2012-11-2 18:13
抱歉!没有及时回信.
其实大家可以平心静气讨论.把这些现象作为存疑现象.懂点魔术不容易上当.误判.                                                                                            不要把魔术神秘化.特异功能全是魔术的全称否定是不是值得商量?
有没有可能不全是魔术?
我的回复(2012-11-2 18:39):哪里哪里。最近我也才发现,中国在超个人心理学领域也有一些人在与国际接轨,但在超心理学领域还是几乎空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4 0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