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pan62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hpan620

博文

汶川地震周年祭

已有 3335 次阅读 2009-5-13 14:35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责任, 汶川地震, 教训

汶川地震周年祭
——汶川地震给我们的教训与启示
潘家祜
 
 
汶川地震灾难,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多难兴邦”,多难是坏事,痛定思痛、亡羊补牢,唯有从这场惨烈的灾难中获取教训,坏事才能变成好事。 
 
1.    发展是硬道理,防灾也是硬道理。这应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中国幅员辽阔、地质复杂、气候多变,多灾多难。76年的唐山大地震,97年的长江流域水灾,···岁月会使我们淡忘过去的伤痛。汶川地震却使我们幡然猛醒:灾难犹如沙漏,会使我们的发展成果消耗殆尽。灾难经济学可告诉我们:如预防要花1元,补救需花10元,而今天的抢救、重建则要花100元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灾”才能解除我们“发展”的后顾之忧。
 
国家经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力日益强盛。国家现在应有能力和实力来将“防灾”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从而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除了防灾体系的规划与建设外,关键是要确立防灾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一金科玉律。
 
我们来看这次灾难中的一个奇迹:安县桑枣中学虽与这次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毗邻,可全校两千多师生不但无一伤亡,而且在地震发生后仅用1分36秒,全部从各个教学楼和教室迅即撤到操场,分班列队。部队的紧急集合也不过如此吧!这一奇迹的创造者应归功于该校的校长叶志平,归功于他每个学期组织的紧急疏散演习。有备而无患 ,防患于未然”。虽经地震,教学楼已成危楼,但一度曾为豆腐渣工程的实验教学楼,经他用两倍于建造成本的修缮加固却在地震中幸存下来,保证了700余师生的顺利逃生。该楼的幸存与学校外房屋100%的受损形成鲜明对照。这真是“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日本防御地震灾害的重要经验之一在于:日本建立了完善的防灾和救灾体制。日本向国民长期普及防震救灾知识,通过演习,提高了抗灾救灾、自护自救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2.    地震预报与临震预报
 
我不能苟同于“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漏报在所难免”的言论,为国家地震局对汶川地震预报失败开脱职责。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龙门山断裂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断层带,它被认为是中国境内最危险的断裂带之一。而且龙门山断层带属于活跃断层,以每年若干毫米的速度在移动,研究记录显示它近年来每年移动15毫米。从地质学上来讲,每年15毫米已经算是很快的。上述都是有关我国地震情况的介绍,这表明地震局对龙门山断裂带的潜在危机是有一定认识的。
 
地壳的大规模运动必然会通过各种现象表现出来。汶川这么大的地震,随后又有频繁的余震,怎么可能没有前兆?!这表明我们没有能抓住或忽视了这次地震的一些前兆,或者说,我们现在对地震的监测体系存在着与客观规律不相吻合的误区,才导致了这次预报的失败。
 
地震预报是一门科学。科学即是通过大量客观现象的观察、积累、分析,逐渐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形成严密的科学。我们也承认“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这是承认地震预报尚未成为一完整的科学体系。既然我们对地壳、地质与地震的了解远未达到“自由王国”的地步,既然地震预报尚未形成一门严密的科学,既然目前的检测手段和仪器设备有很大的局限性,那我们就不能把地震预报囿于一个狭小的学术范围,禁锢我们对地震科学的思考,排除多种手段对地震规律的观察与探索。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适应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才有“仿生学”这门科学分支的出现,从中学习与借鉴其他生物适应自然的本事。我们不能不惊叹大自然造物者赋予某些生物以特殊的本事,使之适应其严酷的生存条件。地壳运动也许会产生一些人类不能感知的次声波,而可为某些生物所感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注重经验的积累和对自然界蛛丝马迹的观察。这次地震预报失败,不能不说是“大意失荆州”。因为从报道中我们才获悉,该地区常有小震,当地居民习以为常。而《华西都市报》5月8日曾报道,7日上午,四川绵竹城区上万只蟾蜍集体大迁移,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喋喋不休地讨论这一现象是否可作地震预报的依据已无意义。这种现象只是汶川地震众多前兆中的一个。留心意外的现象,这往往是导致重要科学发现的前提。科学发展史上不乏这样的事例。我们国家不也成功地预报了海城等地震发生、避免了重大的伤亡逾损伤吗?!
 
地震预报与临震预报是有区别的。地震预报应是侧重从地壳与板块活动规律的中长期预报;而临震预报则应是通过各种手段、信息、仪器获取、分析而建立的一套地震触发前的预警系统。有人以“预报而不震,会影响社会安定···”质疑这种预警。现在,汶川地震已给我们上了最深刻的一课。今天我们领悟到“宁可十防九空”,这是用多么惨痛的教训换来的!从网上获知,地震预报有多种手段,如:地磁、地电、遥感、生物等等。科学的神圣使命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这次能对汶川地震提前几小时、甚至几分钟预报,可挽救数万人的生命和国家的巨大损失!
 
地震是地壳的运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要了解其运动,则必须深入地下。我尚不了解国家地震监测网是如何构建的?我猜想,其基础工程就应是采用钻井方式,将传感器埋置于地下,形成监测地壳运动的网络,在各板块的边缘或地震频发地区,这类监测节点应更密集一点。地震波记录应与地磁、地电记录和卫星遥感监测以及生物等物候观察相结合,形成一严密有序的预警系统。从网上获悉,其实早有不少科学家作了多种探索、并有很好的预警效果,可惜均被打入冷宫。这是值得国家地震局反思的。问题出在何处?  
 
3.    责任与使命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的地震预报不就是为了能抢在灾难发生之前为亲人挽回生命、为国家挽回损失。这是一种神圣的使命! 我们从事地震预报的人员是否都有这种意识:“我的工作、我的责任就是抢在地震前数小时、数分钟、数秒钟发出警报、以拯救千万人的生命!” “地震预报”难道就是一项按部就班的一般工作?见报载:国家地震局一首席预报员在听到广播的地震消息,才匆匆跑到地下室去看仪器。这真可谓是一黑色幽默!
 
为什么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会在汶川地震中创造没有一个学生伤亡的奇迹?在其教学楼墙上赫然写着这样的标语:“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这也许就是奇迹背后的答案。这种神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今天看来多么珍贵。
 
“捣浆糊”不但是今日社会生活的一句常用语,也是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责任的缺失、使命的麻木,协同腐败,侵蚀了我们的社会。为官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何其多也!为民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我想,国家历年对地震预报网建设的投入一定不少,我国从事地震预报的人数也不在少数。这两个数字应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而这次预报失败,原因何在?
 
《科学网》上有篇博客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平民化和平庸化”。这种“平民化和平庸化”就表现为:责任的缺失、使命的麻木!通俗地说,就是缺乏敬业精神,以论文为“敲门砖”,以“职称、头衔”为奋斗目标。现在,中国教授何其多也!这造成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体贬值。科学界的浮躁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浅而论,难出大成就;从深而论,会危及我们的强国之路。这种现象正在许多行业和部门中蔓延。此次地震预报的失败应是一种信号。
 
从事地震与地震预报的工作,就是国家与人民安危的“哨兵”,这是一项神圣使命!许多在国家地震局工作的人员,是否都意识到自己的神圣使命?还是仅把这一工作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科学的使命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有谁能潜心研究地震规律、细心收集观察各种异常现象,对汶川地震提前几小时、甚至几分钟预报,他不但可挽救数万人的生命和国家的巨大损失,在科学上也足以标榜青史、问鼎世界的。拿个诺贝尔奖也绝不为过!
 
汶川地震的巨大“冲击波”扫荡了这种不良心态,激发起我们神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举国上下,无不为抗震救灾挺身而出,或亲赴灾区、献血出力,或慷慨捐赠、倾囊相助。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凡事有得有失。汶川地震的“失”在国家蒙受的巨大损失,而其“得”在这种责任与使命感的激发,这是灾后重建、创造人间奇迹的动力。
 
汶川地震后,许多人都想去救灾。但这非现实。有人说得好:民族强大的一个基础是各司其职!如果你想为灾区作贡献,把你的工作做到最好!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是出自其责任感与使命感,才有其精益求精、出类拔萃。整个社会像一部巨大的机器,“三百六十行”是该机器的各个组成部分,整部机器的顺利运转是离不开每个部件、螺丝的作用。只要我们都保持这种神圣的责任与使命感,何愁不会攻克地震预报的难关!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如果都能像刘东生院士潜心研究“黄土地”、袁隆平院士(注: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而非中国科学院院士)潜心研究农作物优良品种那样,何愁不会创造人间的奇迹、使我们的社会与国家更为强盛、美好! 
 
4.“造成伤亡的是建筑物而不是地震”
 
在汶川地震中,建筑物倒塌是造成伤亡事件的最主要因素。汶川的许多学校成为“汶川之痛”、成为许多孩子的葬身之地!
 
几乎每个家庭(包括官员、建筑承包商)都有孩子在学校读书,我们都知道学校是家庭、民族、国家的希望所在。为何汶川的学校会成为“豆腐渣”工程的“重灾区”。对学校建筑的马虎是极大的犯罪!
 
近年来建成的大量现代化建筑工程,有着华丽的外表和豪华的先进设施,但是否经得起灾难的考验就难说了。“豆腐渣”工程的人祸加剧了各种天灾对我们社会的破坏。
 
我们并非没有抗震的建筑标准与规范,也并非没有法律来惩治“豆腐渣”工程,但是为何这类工程却屡屡“成功? 更令人震惊的是,汶川地震后,一位建筑承包商坦言,这类“豆腐渣”工程还会发生!也许在这些法律与标准背后的那些“潜规则”、那种玩忽职守、权钱交易、那种唯利是图可解释这一切!
 
2005年日本名叫姐齿秀次的建筑师被发现编造了几十栋公寓楼的抗震数据。不但该设计师因此而被判处5年监禁,也使政府紧急实施的建筑抗震性复查导致连续几个月都未有新建筑获准开工,几乎导致日本经济陷入衰退。
 
国家应从此次地震灾难中吸取深刻教训,强化对“豆腐渣”工程的防范;应将汶川地震悲剧的录像作为每个建筑设计者、建筑公司、承包商和工人施工前的教材。 
 
5.    突发事件与军队的快速反应能力
 
我们的人民军队在国家危难之际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汶川地震后第二天,一位总参的将军在中央电视台谈到,这是解放后解放军在非战争情况下最大规模的军事集结。
 
但我们也得看到,汶川地震的突发性也使许多部门措手不及,对此次地震对位于崇山峻岭中信息与公路的破坏也估计不足。汶川地震就像一次军事演练,考验了我们军队的反应能力。现代战争都是具有突发性和立体性,信息与公路的破坏是其基本特征。在这次救援过程中,我们的应急反应能力还有待提高。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装备与技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由于我们部队的装备与技术相对落后,许多情况下,不得不换靠“人海战术”,靠战士的牺牲精神。这与现代战争是不相适应的。
 
在国家经济发展、实力增强后,需要强化国家的应急反应能力,提高我们军队的装备与技术。军队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在战时,是靠军队的快速反应与机动能力以取得在以突发与立体为特征的现代战争条件下的主动权;而在这类非战争的突发事件中,也是靠军队的快速反应与机动能力来提供救援与后勤保障。灾情就是命令,国家与军队应有一套应急机制,不要等总理下死命令才开始行动。 
 
6.    直升飞机与大飞机项目
 
我国前不久刚启动了大飞机项目。没想到汶川地震把我国在直升飞机上的匮乏与落后暴露无遗。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而直升飞机机动性强,对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与交通重建,救援与后勤保障起了关键作用。我国在直升飞机的研发上也很落后。直升飞机与大飞机项目两者相比,也许前者对国家更为急迫。 
 
7.    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
 
 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前沿,倾国之力、组织救人。国务院首次决议,为地震中遇难的数万平民百姓举国大奠,共和国国旗首次为遇难的同胞低垂,一时间,汽笛长啸、山河悲鸣、万众肃立。人的价值在历史上首次凸现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中。这是中国社会的一大进步。
 
这种对人的价值、对人生命的尊重是有充足的理由和深厚的根基。让我们来看看这次在山崩地裂、危难之际所迸发出来的那种人性的光辉和英雄主义:那些在废墟下以顽强意志战胜死亡而生还的勇士,那些用血肉之躯、顶住倒下的楼板、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的伟大母亲,那些才从废墟中获救而转身又去救其他同学的少年英雄,那些置废墟中的亲人而不顾、先去抢救学生的老师,以成都军区陆航团为代表的三军将士超越极限、慷慨赴难,无需召唤、直奔灾区的司机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救援人流,····这真是“遍地英雄下夕烟”!同时,举国上下,情系灾区,慷慨捐赠,倾囊相助,这与地震前物欲横流、权钱至上的某些社会丑态、陋习形成多么巨大的反差!这使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世间还有比金钱更珍贵、更有价值之物:生命、真情、友谊···
 
“人民万岁在这次地震灾难中得到充分体现。是人民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这曾是史学界争议不休的话题,现在应有了明晰的的答案。中国有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史,缺乏民主的根基。“愚民政策”已有“传统”。许多政府官员虽美其名“公仆”,而养尊处优、指气颐使;对其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一方面,靠民间力量建设大批“希望学校”,而另一方面,肆意挥霍纳税人的钱,大建政府机关的“楼堂馆所”。但愿此次地震悲剧对这种现象有一大冲击。“以人为本”应是各级政府工作的核心。“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以人为本,即是尊重和保护人的各种权利,充分调动各人的积极性和智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有人曾经唉叹今天的社会太功利,难有伟大的诗歌和巨著问世。可是,地震之后,在网络世界,那些敢泣鬼神的诗歌喷涌而出,触目皆是令人灵魂震荡的动人故事。这已成为自1976年风靡天下的天安门诗歌潮后又一伟大的文学热潮。谁能否认,草根文学中不会诞生一部英雄史诗或划世巨著?灾难是坏事,但从这一角度,灾难又是好事,它激发起人的英雄气概和精神,打消了人的隔阂。这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
 
    我们应百倍珍视这种灾难激发的英雄气概和人文精神,这也是创造和谐社会的重要根基。 
 
8.    心理健康与人性关怀  
 
汶川地震之后,举国关注这一灾难对灾区人民心理打击与阴影。在提供心理服务过程中,也发生许多违背心理帮助的做法。这表明,我们国家在心理科学的研究与普及上较为落后。
 
在地震之前,因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各种社会弊端,心理健康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抑郁症、狂躁症及自杀的发生率日渐增加。青少年成长中的彷徨、困惑,“白领阶层”在竞争压力下的焦虑与抑郁,弱势群体的不利处境···这是和谐社会的一大潜在威胁。这些都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通过这次灾难,我们应形成全社会重视心理健康与人性关怀的良好氛围和合理机制,从而体现我们制度的优越性。 
 
“多难兴邦”,灾难是坏事,暴露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痛定思痛、亡羊补牢,唯有从这场惨烈的灾难中获取教训,坏事才能变成好事。                                             
 
2008-6-20 写于复旦大学,2009-5-12送“科学网-博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432-231638.html

上一篇:汶川地震周年祭
下一篇:参观世博会的一次意外事件
收藏 IP: .*| 热度|

1 孙学军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1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