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一位基层编辑对《办法》的看法

已有 6860 次阅读 2012-8-6 15:24 |个人分类:出版视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出版, 编辑部, 普通高校, 市场管理

【转发按语】一位编辑发来他对《办法》的看法,我很愿意在我的平台发布,不管言之是否在理,都是一位基层编辑的切实想法,可以供领导参考。我建议读者在阅读时,对于成立地域性“期刊社”的可行性给与论证,作为企业法人如何生存,地方、高校和政府的补贴如何实现?如果解决这种可能,就有主体的积极性,才会有可能。

  

(本文原创,引用请链接或注明)

作为二本院校学报编辑部的一名编辑,笔者对目前普通高校学报编辑部存在的全、小、散、弱等问题知道得非常清楚,高校学报编辑部体制确实需要改革,而且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但将学术出版推向市场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吗?学术出版作为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科研单位完成其创造知识、传承知识、服务社会功能的一个手段和工作环节,将学术出版推向市场的结果就是金钱和世俗权力成为学术的主人。出版总署仅仅出于出版体制改革和市场管理的需要将一个国家的学术出版完全市场化,是否在较大范围内征求过国家科研管理部门和广大的学术界以及学术出版界的意见?总署怎么会把这么重大的决策这么仓促的发布?!从《办法》的具体内容看,一般只有一个综合性学报的普通院校的学报编辑部即将遭遇到的改革力度最大。下面,笔者对普通高校学报编辑部体制改革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新闻出版总署83日公布的《编辑部体制改革实施办法》是郎中看对了病,但开错了药,更没有考虑到如此药方病人受得了受不了。前有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的前车之鉴,不吸取教训还要继续此类改革,更何况学术期刊的市场生存能力能和医院、学校比吗?如果这样的药方被执行了,国家的学术出版机制出现混乱,谁来承担这个责任?谁来补偿因这种改革造成的现任高校学术编辑职业生涯中断引起的各方面的损失(上一次国有企业大规模改制对原国有企业职工造成的精神伤害和生活方面的困难最后谁给予了补?)!

我个人的建议是,可以考虑以省为单位,成立高校学报期刊社,作为各省原高校学报的行业管理的挂靠单位,方便达到总署管理的目的。同时,这个新成立的期刊社可在教育部以及省教育厅协调下将原高校学报以专业类别整合成专业学报(具体可分为核心类和普通类两个层次,原来的名刊可自愿参与),接收该期刊社参与高校教师的文章,这样过渡下去,假以时日,也许能够解决目前综合性学报的发展困局。对于这其中成立地域性期刊社的可行性给与论证,作为企业法人如何生存,地方、高校和政府的补贴如何实现及这种专业学报的主体是谁等等问题,目前的高校、编辑部解决不了,只能等改革的推动方——总署、科研管理部门考虑协调配置。

对目前各普通高校学报编辑部来说,我说的这种模式只是过渡阶段。因此,这种模式可以先不从经济经营方面考虑,而是先多方申请各类基金扶持,优先考虑如何让这种专业类学报能够立住脚跟。等立住了脚跟,就可以考虑经营,考虑确定办刊主体。到那时候,学术期刊专业化、数字化发展大局已定,学术职称评价体系以及学术期刊评估淘汰机制已经建立,作者付费发表学术资源开放存取的学术出版模式确立了,编辑部能够得到基金会、国家相关科研机构基金的扶持了,也就可以正式转为企业大展拳脚了。我总的看法是二本类院校综合学报没有发展前途,再花多大的力气约稿、再特色化也有没有前途,只能专业化、数字化发展,这一批学报要是慢慢转型,也许还有希望存活。要是按目前《办法》里说改制的方法走下去,正如赵大良老师测算分析的,如此改制,高校学报要么是自杀(停办和撤销),要么是他杀(并入其他新闻出版企业,最终改变刊物的办刊方向,被逼超生),或者病杀(3个以上的编辑部或者说符合条件的编辑部,转制为独立的法人单位,在长期的赤字之后病重身亡)。(引自赵大良老师博客《自杀、他杀和病杀:学报的死法抉择》,地址见文末)所以这个《办法》一颁布,很多业内人士的评价是思路错乱无知,原因就是《办法》没有仔细考量科研工作的学术出版能否完全市场化这个关键问题。这个《办法》的最大错误就是学术出版的市场化导向。

相关联的,是关系到普通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生涯和个人出路问题。如《办法》所说转企并入注销三种模式,哪种模式对这些被改制编辑的职业生涯有前途?不对目前生活造成大的波折与不利影响?对个人的去留,编辑们有自主选择权吗?如何选择?本人认为,按以人为本的原则,用老人老办法并提供多种选择(应该分别考虑年轻编辑、中年编辑、老编辑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兼顾他们的职业发展、生活问题、心理感受)就可以全部解决,也应该给这些替现行学术体制和政治体制把关多年的学术编辑解决后顾之忧。希望总署、教育部、学报研究会总结上一次国有企业大规模改制对原国有企业职工造成的精神伤害和生活方面的困难的教训,在具体办法制定中切实考虑现任高校学术编辑的职业出路以及生活出路问题,制定相应具体的职业转换安排、学位学历提升专项安排、财务来源等政策,让改制后的学报编辑有主动的多种选择,不能简单地将人员安置的责任交给编辑所在的高校自己解决、处置,否则,以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命运就是现在高校学报编辑的命运!按目前的《办法》,高校学报编辑实际上是被动处置。2002年开始的出版专业执业资格考试,一直以低过关率为通过的编辑们引以为自豪,但通过后又是责任编辑注册,注册完了,又是总署每年安排的继续教育培训,面授完,再到指定的网站上进行培训,对地方高校学报编辑来说,高成本的培训费用加上大量培训时间的花费,一个层级一个层级地晋升编辑系列职称,一个字一个地推敲、一层意思一层意思地把关、年复一年的编校排印……,这些都做了,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应该安稳些了吧?但最后等待他们的却是撤销停办并入分流安置自谋职业?!看看我们身边上个世纪末国有企业职工改制后被撤销停办并入分流安置自谋职业的辛酸处境,这个通知文件里的这些词汇能不让我们这些天天推敲字眼的编辑们心寒?试想一下,这些因为某些犯忌观点字眼和作者反复商讨修改,天天为学术、为现行体制做把关人的学术编辑,真要被撤销停办并入分流安置自谋职业了,要被赶出体制了,这些编辑的反应会是理解、支持,还是反过来会去反体制呢?!为渊驱鱼,此之谓也。对此为政者可以三思。

诚如赵大良老师在《自杀、他杀和病杀:学报的死法抉择》中所说:《学报》的价值在什么地方?是谁需要(《学报))?而需要的人如何付出代价?这个《办法》里没有考虑,反倒是将高校投入学术期刊出版的路给堵掉了。这也许正是改革的目的所在。希望这不单纯是高校《学报》的死亡方式。笔者同样希望这不是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生涯的死亡方式,也希望这次改制不让我们这些编辑步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后尘,堕入困境。

附注:编辑部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副主编、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赵大良老师分析的非常透彻,我将他的博客地址(http://zhaodal.blog.163.com/)发在此,供同行和管理部门参考。

为我们的学报,为学报编辑自身的发展,欢迎同行参与讨论!

作者:a6908201286日,联系QQ309575818   邮箱  a6908@163.com

转引自  http://a6908.blog.163.com/blog/static/167833391201278109992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721-599571.html

上一篇:“编辑部体制改革办法”出台
下一篇:再议学术期刊体制改革
收藏 IP: 117.32.153.*| 热度|

6 赵美娣 蒋新正 刘广明 何学锋 翟自洋 NoteFirst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1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