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ojiesz 诗人、学者

博文

郭杰:超越莫奈的时代

已有 1188 次阅读 2023-1-6 22:28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据悉,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代表性画作《日出·印象》,近期已在上海的一个博物馆开始展出了。
      莫奈(1840—1926)这幅创作于十九世纪后期的名画,以其故乡勒阿弗尔港口为背景,描绘出晨雾中的吊车、帆船等景象,特别是一轮旭日冉冉升起、映照在海面上泛起一道道橙红的波光,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批评家认为,该画运用轻快而跳跃的笔触,捕捉了光的变化和波动,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妙景色,不愧为“印象主义的开山之作”。这种解读,很有助于深化我们普通观众对画作的理解和认识。
     据说,一位用心精微的艺术史家,通过气象史料的考察发现,将这幅画创作的具体时间,准确标定1872年11月13日早上7点35分。果真如此,那么我们不妨设身处地想象一下,在创作这幅画的那天早晨,当莫奈面对着港口的晨雾和旭日、帆船和波光,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当时,莫奈曾创作了一系列描绘勒阿弗尔港的作品,《日出·印象》只是其中一幅。但这幅先是被人们所嘲笑、与当时审美标准相扞格、后来却奠定了印象主义绘画风格之基础的著名画作,就画家创作时的心情而言,从画面上看,显然是宁静而愉悦的,并没有显出什么波澜。
      不过,画面上喷出浓黑烟雾的许多烟囱,却不能不唤起我们别样的兴趣。显然,这些林立于一座座巨型吊车背后的烟囱,特别是从烟囱里冒出的一条条黑色飘带,看似朦胧,却又非常真切地显示19世纪欧洲工业化前期的典型景色。这幅画,可以看作是对工业文明的礼赞。在此画诞生的两个世纪以前(即1679年),也正是在法国,物理学家丹尼斯·巴本制造了第一台蒸汽机的工作模型。将近一个世纪以后,英国发明家瓦特在企业家罗巴克的资助下,克服了材料、工艺等诸多困难,终于在1769年,成功制造出现代意义上的第一台工业蒸汽机样机,由此带动了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以蒸汽动力替代了原始的人力、畜力等自然能源,深刻变革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引领人们进入工业化的历史发展阶段。蒸汽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煤的燃烧,把水加热,变成蒸汽,以蒸汽作为动力,驱动机器设备的运行。蒸汽机的燃料是煤,而煤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黑色烟雾需要排放,于是就产生了高大的烟囱。由此可见,烟囱是蒸汽机的外在标志,也进而成为工业化前期的典型标志。
      烟囱是时代的进步!难怪那时艺术家会如此钟情于它、赞美着它!而莫奈的画作,只是其中的一例。
      不过,从莫奈的《日出·印象》可以看出,当时法国的空气质量,至少在勒阿弗尔港口,已经是不尽人意的了。当莫奈选择描绘早晨的风景时,他不知道,他实际上是选择了一个空气污染较重的时间节点。因为从夜里到早晨,近地面层(又称“大气近地面层”,亦即“地面边界层”)会出现一个二三百米高的低温高湿度逆温层,使大气扩散明显减弱,夜间聚集的气态污染物,更容易转化为各种颗粒物,加剧空气污染。因此,莫奈画作的朦胧之“美”,阴差阳错,也就恰巧成为这种空气污染的副产品了。不过,相较于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巨大进步,在一定时间里付出如此代价,似乎也是一种必然吧,何况还有莫奈的名画作为补偿。
      这不禁令人联想起中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1920年6月在日本所写的《笔立山头展望》:“黑沉沉的海湾,停泊着的轮船,进行着的轮船,数不尽的轮船,一枝枝的烟筒都开着了朵黑色的牡丹呀!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母呀!” 这首后来被收入《女神》的诗中的吟唱,与莫奈的画面何其相似!那是在《日出·印象》问世半个世纪以后,一个来自积贫积弱的国度的年轻诗人,对工业文明发出的由衷向往和热烈礼赞。
     时光荏苒,时过境迁!今天,人们在赞叹莫奈《日出·印象》艺术之高、画面之美的同时,惊喜地看到,中国已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的门槛,烟囱已然成为陈迹,煤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日益减少,核能、太阳能、光能等清洁能源快速发展,健全的制造业产业链,正紧锣密鼓地与智能化时代的网络科技集合起来,产生出无比强大的生机。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正如诗如画地展现在神州大地上。

                                                                                                                       (原载《羊城晚报》2020年9月29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43637-1370858.html

上一篇:郭杰:倾听历史的回声(《新华颂——公木诗文选》序)
下一篇:郭杰:“寄言飞鸟,告予不能”解
收藏 IP: 120.231.217.*|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