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men Univ. _Tony的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jszhangtong 纵览科技人文,胜似闲庭信步

博文

物质丰富时代的个人创新体验

已有 3943 次阅读 2009-2-15 00:59 |个人分类:职业发展|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时代, 个人, 创新体验

工作和生活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平淡也可能是贯穿全过程的特点,但是如果能够通过个人调整和努力,使得它不那么平淡的话,将会更加吸引人、值得人回味。创造性职业岗位是可以使人不断地获得创新体验的,当然真正的创造性岗位可能很少,就像人们过去觉得IT职业人士例如程序员是创造性工作的代表,但是程序员们却觉得自己是名副其实的IT苦力。又例如许多科研人员也常常认为自己实际上是知识圈里的打工仔。一般人眼中的创造性职业尚且如此,那么在大众生活中想要获得创新体验,肯定是更加不容易了。

 

人们拥有创新体验的生活,需要通过主体积极投入的程度,以及主体良好的感觉反映出来,而不完全是由外在形式来决定,认同这一点并不难。既然人能够认识到创新体验的表现方式,自然就会努力地做出自我调整,然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社会物质生活和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知识和技术的迅速扩散,对于人们保持创新生活体验是一个巨大挑战。

 

笔者先从国内电脑卖场的变化说起。过去舶来的DIY文化盛行的时候,大大小小的电脑城是个非常热闹的地方,令人眼花瞭乱,满足了人们“自我创造”个性化消费产品的需求,还满足了在简单应用技术层面的个人成就感。上世纪90年代,作为还算较早受到DIY精神感召的人,笔者曾经花万余元去配置一台很普通的兼容机。后来10多年里就没有中断过常到电脑城溜达的习惯,淘的有大件,也有数不清的小件,先是找新件,而后开始找旧件,再到修“半坏不坏”的件。个人感觉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在买一两样电子产品,更重要的是一种有创新体验的生活方式。

 

现在随着技术扩散、企业竞争,以及消费需求的相对下降,利润空间减少,电脑城商家败的多了,逃的多了,还引发了关于电脑城是否会消失的议论。此时,眼见着连锁3C卖场不断在城市中发展壮大,布点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简直是到处都有店铺,连所谓旗舰店也满天飞。点布得多了,自然就需要激发市场需求,也就要扩大经营范围或商品种类。IT产品早已进入大的电器卖场,电器商甚至已在计划电脑城消失之后的市场局面,即大街上随处都有电器连锁店,然后人们买IT产品就像买电器一样方便,等到需要才“信手去拈来”。好比你家电灯泡坏了,只要不过晚上10点就能去超市买了来换上就是。

 

之所以出现上述变化,是有客观原因的。过去IT产品有贵族感(价格高、数量少、品牌少),有高科技感(应用不普及、操作较复杂、玩得转的人少),于是人们通过“抢鲜”购买和使用,再加上个人摸索后的种种心得,很容易有个人创新的体验,尤其是DIY方式就更有味道了。现在却大不同,IT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落个大白菜价格,“人无我有”的情况不再来,人们的创新体验和知识技能独占感觉几乎很难再有了。最糟糕的是连激发个体探索的好奇之心也快没有了,纯粹功用的追求完全替代(或者是不得不替代)了有益学习及个性化体验的想法。虽然,现在的生活比之过去更加离不开IT产品,但是却全然没有了过去那种“见物冲动”的发烧感觉。

 

笔者常常觉得,个人不应该到电器连锁店去买IT产品,这不是因为排斥电器商而支持电脑城的摊户,或者觉得电器店就不该卖它们,而是认为,如果人们以后买IT产品时,因购买方式的变化而完全失去了个人创新体验,似乎是一个不太好的结果。相信大家都有买家用电器的经验,电器固然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没有它们生活会很难受,但是一旦买了就不会经常感觉到它的存在,找人放在那里就是了,从头到尾好像都没有什么新鲜感。

 

尽管仔细地、理性地想了想其中的原因,也发现除了越来越易得化之外,很主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可能是,电器产品进化中的一个关键性优点变成了它的缺点,即电器越来越傻瓜化、耐用化、售后无忧化(换句话说就是越来越结构化)。后面这一点正是电器连锁店将替代电脑城的客观理由之一,不过从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特别是精神需求的角度看,优点恰恰是比较致命的缺点。人很难得积极主动地去买电器,因为尽管电器店服务和环境都很好,但是只有实用选择却没有很多新鲜感。商品或事物的使用价值、实际功用固然重要,但是创新的体验对于激发和维持主体行为内在的、持久的动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社会已经进入了不再“物以稀为贵”的时代,许多职业岗位也不再被人感觉到高高在上而是虚有其表,该如何去寻找创新体验这一类的精神动力呢?该如何去激发个人积极主动的行为呢?笔者觉得,个人因素是一方面,小环境因素是另一方面,个人应该始终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既能下得厨房更能入得厅堂”,而评价与衡量标准的变化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人们做同一件事情,过程中间可能有着很大差异,人与人的本质差别往往能在这过程之间体现出来,而不只是由短暂的、偶发的结果来区分。在物质丰富时代,注重过程的差异逐渐变得很重要,它关系到维护人们创新体验的问题,关系到保持积极工作和生活的长久动力的问题。

 

从全球化的演变发展中可以观察到,在物质生产和技术扩散、转移的背景下,针对过程的评价标准似乎渐渐地后来居上,试图成为未来划分国家民族差异、划分社会群体差异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西方一直以来就有所谓的价值观标准,它实际对于特定结果的影响是不大的,尤其对于物质生产和技术进步的意义不大,但是对于人们行为的前提及过程中的差异考虑得比较多。当然,非西方国家不会赞同西方国家带有偏见的某些价值观念,也不赞成任何东西都用价值观标准去衡量,特别是用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去衡量。但是,用创新标准或积极个性标准去衡量人们行为的过程,期待个人工作和生活中有积极向上的状态,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个人行为的过程依赖个人的内部动力,反映出个人投入程度,反映出积极或消极的体验,它虽然对于短期事件和简单事件的发展结果,不一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是对于长期和复杂事件的发展结果,例如科学研究结果以及社会发展演变结果,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强调个人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的一定分离,是否对于个人勤奋地坚持平凡工作和生活是一种排斥呢?实际没有这样的极端想法。只是因为人终究不是一台机器,可以毫无主观体验地长期从事程序性工作,所以工作过程中能够产生积极强化是非常必要的。许多工作需要保持长期性、连续性而不是只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就可以了。此外,承担复杂任务的工作过程需要经常调整和变化,如果个人注重过程中的创新体验,应该会对变革更加敏感积极,有利于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96-215077.html

上一篇:文学思维之争与社会研究方法转变
下一篇:双学位双专业之于大学毕业生的意义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6 1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