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进化与双重伦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mkxcyp

博文

生命伦理视阈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反思(三)

已有 1667 次阅读 2021-1-22 18:52 |个人分类:生命伦理|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3、适度注意行为习惯的伦理秩序,对健康安全必不可少

当今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在诸多方面与自然进化已大相径庭,若以纯粹的生命伦理秩序来衡量人类的所作所为,其实大多已背离自然伦理规律。人类发展到今天,直接以自然法则简单套用于人类的文化行为显然是不可行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主观的认为人类的所作所为均属理所当然。

在长达数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中,人类与其灵长类祖先的生物学特征并无二致,并且这些生物属性根深蒂固,永远“印迹”在人类所有的性状表达中。许多与符合生命伦理秩序相关的行为习惯在生物与文化的“双重进化”过程中积淀形成。以人类的摄食为例,人类的饮食行为习惯作为长期生物进化的产物,吃什么、何时吃、吃多少、如何加工、摄入顺序等都具有较为保守的进化伦理秩序。这种伦理秩序与个体生老病死乃至人类的健康发展均密不可分。在绝大部分进化时间里,人类是以植物性食品或杂食为主,且加工简单,这是人类健康发展的进化生物学基础。但是在文化进化以后,人们饮食结构中脂肪和蛋白的比重急速攀升,加之“煎炒烹炸熏”等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食物加工方式被盲目倡导和流行,人类的饮食行为在“进化瞬间”突然背离了传统的饮食伦理秩序,使其身体结构和代谢机能直至心理适应上在极为短暂的进化时空内无暇适应,从而引发了糖尿病、肥胖、癌症、高血脂及其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等。

民以食为天,本无可厚非,但若穷奢极欲,将吃饱吃好变成奢吃乱吃,便会有失健康伦常,从而引发大量生物安全与生命伦理问题。例如,为满足人们大鱼大肉的养殖业所产生的排泄物已经成为全球性环境污染的首恶;为追求山珍海味而吃无禁忌,致使许多野生资源濒危,甚至导致这次疫情所出现的“人怕见人”(人怕传人)的无奈之举;过于追求舌尖快感,且自命“饮食文化”,导致疾病缠身。经过这次疫情,公众对饮食行为的认识应该有所反思,对摄食野味和生吃食品自然也会有所顾忌,对饮食结构直至对所谓绿色食品(如野生是否等于绿色)的概念和认知也会有更多的思考。固然,让人类回到原始祖先的饮食结构已不可能,但适度注意饮食行为的伦理秩序,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安全是必不可少的。

除饮食行为外,需要遵循生命伦理的行为还有许多。如人类祖先由于狩猎采集或农业劳作而具有较多机会参与体力活动(可减少颈腰椎等疾病),为避开天敌和发现猎物经常“高瞻远瞩”(利于保持视力良好),等等[8]。人类的这些行为均是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符合生命伦理规律的习性,这些习性对于机体的健康已经形成了一套整体的机制。如人类的基因结构与功能是其与千百万年的进化环境协同配合及互作的产物,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既要遵循遗传与进化的伦理秩序,也要遵循环境伦理对基因的选择。如在狩猎采集时期,人类祖先的基因长期处于食物能量稀缺的环境中,因而其演化出将糖和淀粉高效转化为脂肪,并储存在体内的功能。此功能可使进化早期的人类在食物匮乏时,通过消化身体中储存的能量而保命,但在晚近时期以来,我们继承的祖先基因在突然面对充足的食物时,来不及产生变异以适应新环境选择,依然执行其原始的高效转化功能,因而使人体积累大量的脂肪而出现进化失配性肥胖症。肥胖症会引发2型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等一系列进化失配性疾病。所以说,人类祖先遗留或者说是刻印在我们体内的这些生命伦理秩序,对于我们今天的衣食住行仍然是具有深远指导意义的。

(待续)本文应约于2020年2月发表在《生命科学研究》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8955-1268467.html

上一篇:生命伦理视阈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反思(二)
下一篇:生命伦理视阈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反思(四)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5: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